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4月8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許子威 記者 王聰聰)“我要去救團長!”當戍邊英雄陳祥榕的這句話在北京建筑大學大興校區體育館響起時,臺下1300余名師生掌聲雷動,不少同學眼眶濕潤。這是今天發生在該校首次“老中青”同上一堂思政大課系列主題活動上的一幕。
舞臺上,該校智能科學與技術學院學生、退役大學生士兵胡雨彤和賀盈琛以《清澈的愛,只為中國》為題,講述了戍邊英雄陳祥榕的故事。胡雨彤曾在西藏戍邊一年,她動情地說:“在邊境線上巡演時,面對臺下那一副副像陳祥榕一樣的面孔,是那樣炙熱而堅定,在他們眼中閃爍的,盡是‘清澈的愛’。”
本次大思政課以“讓青春與時代同頻共振”為主題,邀請了3名思政課教師和4名學生圍繞紅色校史、中國共產黨抗戰形象、人民城市建設實踐等議題同臺共講。“當我們把歷史的長鏡頭對準某一個切片,百年校史中的紅色基因就是思政課的生動教材。”該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原院長孫希磊以《紅色工學——北建大百年校史中的革命歷史足跡》為題,帶領師生回望了學校迄今118年辦學歷史。當他講述到學校為國家建設輸送了一批批棟梁之材時,臺下傳來青年學生們的陣陣掌聲。
授課現場,該校馬克思主義學院青年教師萬坤利以張桂梅的“燃燈人生”為例,勉勵青年學子“向光而行”;該校馬克思主義學院青年教師張瑩則以《一個人·一個群體·一種信仰——從斯諾的筆尖看中國共產黨的抗戰形象》為題,剖析了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的中流砥柱形象;該校建筑學院研究生王凌玉則從“人民城市,青年何為”角度出發,結合專業實踐詮釋青年學子在人民城市建設進程中的責任擔當。
“從退休教師的厚重歷史敘事、青年教師的理論深度解析到學生代表的鮮活青春表達,老中青三代授課人通過代際傳遞的生動形式,在時空對話中共同呈現了一堂內涵深刻、直擊心靈、溫暖人心的思政大課。”該校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秦紅嶺點評道,她認為這種突破傳統單向講授模式的思政課,構建了“歷史敘事、理論闡釋與青春實踐”的有機融合,彰顯了思政教育的時代價值。
4月8日,北京建筑大學智能科學與技術學院學生胡雨彤、賀盈琛在“老中青”同上一堂思政大課系列主題活動中分享入伍經歷。(許子威/攝)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