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價格,往往卷不出好的產品,但是長安汽車偏偏不信這個邪。一季度銷量突破70萬輛的長安汽車,在2025年開局便發起“價值戰”攻勢。
4月8日,長安逸動(參數丨圖片)&CS55PLUS&UNI-V三車煥新價格及權益發布,正式推出2025款第三代逸動,新車共推出2款車型(500Bar尊貴型、500Bar旗艦型),官方指導售價區間為8.79萬元至9.69萬元,疊加現金優惠及補貼后僅需5.39萬元起,直擊5萬級家轎市場,而且它更以“一箱油跑1001公里”的實測成績刷新行業認知。讓高性價比和高價值體驗相互疊加,這既是對長安自身戰略的深化,更可能成為撬動中國汽車市場格局的關鍵支點。
價格下探背后:技術降維與成本控制的“組合拳”
長安逸動此次將價格壓至5萬區間,絕非簡單降價促銷。其核心底氣源于新藍鯨500Bar超高壓直噴發動機的量產應用。這款發動機通過將燃油霧化顆粒直徑縮小至6.3微米(相當于發絲1/20),實現燃燒效率質的飛躍,配合藍鯨7速雙離合變速箱96%的綜合傳動效率,最終達成百公里5.05L的超低油耗。這意味著,長安在動力總成上的技術突破,直接降低了用戶全生命周期的用車成本——每公里油費不足0.5元,甚至低于部分新能源車型。
技術優勢轉化為成本優勢,讓長安敢于在定價上“激進”。疊加18000元現金優惠、置換補貼等政策,逸動的終端價格較指導價降幅近40%,但并未犧牲利潤空間。這背后是長安規?;a能力的支撐:藍鯨動力平臺已搭載超300萬輛車型,規模效應攤薄了技術研發成本。這種“技術降維+規模效應”的模式,正在改寫“低價等于低質”的市場規則。
行業沖擊:重新定義“國民家轎”價值標桿
第三代逸動的定價策略,實質上是將合資品牌長期把持的10萬級家轎市場,直接拉入5萬級戰場。此前,這一區間多為配置簡陋的入門車型,而逸動卻以智能座艙(13.2英寸雙大屏、全場景交互系統)、540°全景影像、方舟籠式車身等越級配置,樹立了“高配低價”新標桿。
此舉可能引發雙重連鎖反應,首先是倒逼行業技術升級,當5萬級車型都能實現500Bar高壓直噴、L2級智駕時,合資品牌賴以生存的“技術代差”優勢將加速消解;其次,有望擠壓新能源市場空間:逸動實測續航與混動車型接近,但購置成本更低,甚至會搶占比亞迪海豚、海鷗這類小型電動車的市場份額,可能延緩部分消費者向新能源轉型的步伐,尤其在充電基礎設施欠完善的三四線城市。
長安的野望:用“技術普惠”搶占基盤市場
對長安而言,逸動的低價策略并非短期沖量,而是對基盤用戶的戰略性收割。中國仍有超6成家庭首購預算在10萬元以內,這部分用戶對油耗、空間、可靠性極度敏感。逸動以180萬用戶口碑為背書,用“超省油+大空間+高安全”精準切中痛點,既能鞏固長安在燃油車市場的領導地位,也為后續新能源轉型儲備用戶基礎。
更深層的意圖在于,通過技術下放構建品牌忠誠度。當用戶以5萬元享受到越級體驗,其復購時更易向UNI序列或深藍等高端品牌遷移。這種“金字塔式”用戶培育模式,正是長安對抗新勢力“流量打法”的護城河。
結語:
第三代逸動的低價入市,表面是價格戰,實則是技術戰與體系戰。當中國車企能用全球領先的技術實現“油比電省”,用智能配置重新定義性價比時,行業的競爭規則已被改寫。長安此舉或將加速燃油車的價值回歸,甚至為整個傳統汽車行業開辟一條“技術反攻”的新路徑。而對于消費者而言,5萬級市場從此不再只是“夠用就好”,而是“既要又要還要”的全面滿足——這或許才是中國汽車工業真正的進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