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蜂又稱胡蜂,因其具有較強的攻擊性,人們往往“談蜂色變”。紫云自治縣大營鎮打哇坪村梁子上上寨組村民宋昌華卻憑借幾年的摸索與實踐,成功破譯了養殖馬蜂的“密碼” 闖出了一條養蜂增收致富路。
走進位于打哇坪村梁子上上寨組馬蜂養殖基地,2個標準化蜂群養殖棚讓人眼前一亮,一個個棕褐色的蜂巢掛在居住平房的房檐下,馬蜂煽動翅膀的嗡嗡聲縈繞在耳邊,馬蜂身上那黃黑相間的條紋、鋒利的毒針以及不斷張合的口器,處處顯露著潛在的攻擊性,讓人望而生畏。
在馬蜂養殖棚內,基地負責人宋昌華一邊給蜂群投放食物,一邊仔細觀察蜂王的生長狀態。宋昌華說,因小時候放牛喜歡捅馬蜂,有時雖會被蟄得臉腫腫的,但不知為什么還是莫名的喜歡馬蜂。 也出于對養蜂的熱愛和興趣,了解到馬蜂養殖是一項具有潛力的特色養殖項目后,宋昌華和妻子唐菊珍從浙江溫州輾轉來到云南昆明學習養蜂。加之家中母親年事已高,子女讀書也需照顧,為了照顧好母親和孩子,宋昌華與妻子帶上在外學得的養蜂技術,毅然回家開始創業;將家鄉豐富的山林資源轉化為創業機遇,成為全鎮首個規模化馬蜂養殖的先行者。
打哇坪村地處偏遠,四面環山,且山大溝深、坡高路險,傳統農業收益有限,年輕勞動力多外出務工。2022年,宋昌華在調研中發現,家鄉的良好氣候與森林資源為馬蜂養殖提供了天然優勢。馬蜂不僅可生產高附加值的蜂毒、蜂蛹,其幼蟲更是中藥材與高端餐飲市場的稀缺資源,市場價達每公斤300元。與此同時,馬蜂對山林害蟲的捕食率達70%,能有效降低農藥使用,形成生態閉環。
“城市有高樓,但家鄉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宋昌華坦言,返鄉創業既能兼顧家庭,又能通過綠色產業帶動鄉親增收,是他權衡后的“最優選擇”。
初期,宋昌華遭遇多重挑戰,馬蜂野性難馴、本地缺乏養殖技術、村民對“養蜂”存疑慮。他通過線上課程自學蜂種培育,赴云南考、黔東南州考察成熟蜂場,最終摸索出“山林散養+智能溫控”模式,成功馴化本地馬蜂種群,并引進了外地蜂種。
“以種供養、以養供養,閉環式的純天然的飼養,純綠色的產品讓他的馬蜂供不應求,一年的收入將近20萬元。”宋昌華笑呵呵地說,現在家鄉通組路好了,還是在家養蜂好些,不僅自己養,還給有需要的養蜂人提供技術指導。
為了培育出優質的蜂群,宋昌華不僅馬蜂養殖棚內配備了加濕器、空調等設備系統控制棚內溫、濕度,還在基地周邊空地養殖蜜蜂,并搭建了兩個螞蚱養殖棚,保證蜂王有充足和新鮮的食材。如今,他還試著在短視頻平臺發布養殖日常和技術分享,為自己拓寬市場。
經過不斷的摸索,宋昌華的馬蜂養殖基地已經初具規模,養殖出來的馬蜂成活率高、蜂蛹產量大,已成為了養蜂圈里小有名氣的養蜂能人。在銷售蜂群的同時,養殖戶養殖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他都會將自己的養殖經驗傾囊相授,免費為前來學習的養殖戶提供技術指導。在他的帶動下,周邊村民也開始學著養馬蜂。
談及未來,宋昌華夫妻倆眼中滿是希望,他們計劃再擴建養殖棚,增加養殖數量,也爭取帶動更多農戶參與進來。這對夫妻也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幸福生活都是奮斗出來的”,他們的故事激勵著每一個人,無論現實環境多艱難,只要敢于去追求夢想,努力創造美好生活,一切皆有可能。
在宋昌華的蜂場,飛舞的馬蜂不僅是經濟賬本上的數字,更是青年返鄉與生態保護共振的鮮活注腳。當越來越多的“新農人”將現代思維注入鄉土,這片曾經沉寂的小山村,正以新的節奏“蜂”起云涌。
作者:譚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