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人大代表為普通百姓發聲,切實解決我們的實際問題。這座令人擔憂的‘揪心橋’再過兩個月就將修繕完工,到時候我們再也不用為過橋而提心吊膽了!”近日,航頭鎮海洲桃花園小區的居民程阿伯望著正在施工的橋梁維修現場,欣慰地表示。
程阿伯提到的“揪心橋”坐落于浦東區級河道咸塘港(航頭段),是一座鋼索結構的人行景觀橋,連接著海洲桃園居民區與咸塘小鎮商業街。這座通體潔白的橋梁在咸塘港的水面上顯得格外醒目,每當水波蕩漾時,橋影與波光交相輝映,宛如一道絢麗的彩虹。因此,周邊居民親切地稱其為“彩虹橋”。
近幾年,由于缺乏必要的日常維護,橋梁部分結構出現銹蝕,橋面局部區域也出現破損,這座居民口中的“彩虹橋”成了周邊居民出行的“揪心橋”。
“開門聽”“上門訪”,傾聽群眾“心頭事”
隨著“彩虹橋”安全隱患的日益顯現,周邊居民多次向小區人大代表聯絡點反映問題,希望通過人大代表發聲,并強烈呼吁相關部門盡快采取行動進行修復和維護。
針對群眾呼聲與關切,航頭鎮將“全過程人民民主”這把“金鑰匙”插入基層治理實踐的“鎖眼”之中。選區人大代表在“開門聽”“上門訪”等聯系群眾的過程中,認真聆聽每一位居民的心聲,詳細記錄下他們提出的問題和建議。代表們意識到,這座橋梁不僅僅是連接兩岸的通道,更是承載居民安全感和歸屬感的重要象征。在實地考察橋梁狀況時,代表們發現橋梁的銹蝕和破損程度比居民描述的還要嚴重。
“代表議”“人人商”,共商群眾“身邊事”
“彩虹橋”全長54米、寬6米,不僅為居民提供了休閑空間,還兼具景觀價值,是連接海洲桃花園居民區與咸塘小鎮、滬南公路的重要人行橋梁。該橋由小區開發商于2009年建造。然而,在海洲桃花園項目銷售完成后,開發商并未將橋梁移交給區河道管理部門,致使橋梁的管理和維護出現責任真空。此外,橋梁位于小區之外,且服務對象不限于小區居民,小區維修基金無法覆蓋。同時,咸塘小鎮管理方運營不善,也無力承擔起橋梁維修和后續維護工作。
面對責任主體缺失、資金來源匱乏的困境,航頭鎮在前期扎實調研的基礎上,圍繞“彩虹橋”的修繕工作,積極開展“群眾提”“代表議”“人人商”的議事活動。屬地航南社區黨委與鎮相關職能部門、人大代表及居民代表等共同商議,深入探討“彩虹橋”的修繕方案。經過多輪討論與協商,最終形成了一個集思廣益的修繕方案,為后續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隨后,社區黨委與職能部門聯合向鎮政府提交了《關于咸塘港航道橋梁立項維修及移交養護事宜的申請》。
“馬上辦”“辦實事”,辦好民生“上心事”
群眾有所呼,代表有所應。收到申請后,航頭鎮嚴格遵循“三重一大”決策流程,迅速落實專項財政資金,并安排相關部門負責后續的日常維護工作,確保修繕后的橋梁能夠持續得到有效管理。
選區人大代表積極發揮橋梁紐帶作用,組織鎮城建中心等部門現場“面對面”辦公,通過實地視察和聽取匯報等方式,對項目進行重點跟蹤督辦,確保各項工作的落實。施工期間,選區人大代表對整個修繕過程進行持續的跟蹤監督,確保項目不僅能夠“好事辦好”,而且能夠“實事辦實”。
從意見訴求到治理建議,從民意表達到共治共管,困擾該片區群眾已久的出行“揪心”問題得到了圓滿解決,“彩虹橋”將于今年6月底前以煥然一新的姿態重新出現在居民們面前。
航頭鎮以“橋”為紐帶,密切了人大代表與群眾之間的聯系,將“民聲”轉化為“掌聲”,將“揪心橋”轉變為“連心橋”。近年來,航頭鎮通過黨建引領帶動社區治理,發揮人大代表在推動發展、改善民生中的實際作用,不斷拓展全過程人民民主基層實踐的廣度、深度和感受度,辦實事、解民憂,著力解決民生問題。
接下去,航頭鎮將繼續深入推進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基層實踐,搭建更多的為民服務“連心橋”,將群眾的“訴求清單”轉化為“滿意答卷”,努力構建民有所呼、我有所應的和諧共治新格局。
原標題:《浦東航頭“揪心橋”不再揪心,多虧了這把“金鑰匙”》
欄目編輯:顧瑩穎
來源:作者:新民晚報 宋寧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