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覺得郵票的使用量減少就斷言集郵的時代結束了,難道使用價值對收藏有這么大的作用嗎?
古代的錢幣早就沒有使用價值了,但是收藏并未結束,反而越來越興旺。收藏者都經歷過紙幣投資興起恰恰是在2000年三版紙幣退市之后開始的。
例如:“車工”2元紙幣從50元一路漲到現在一千多元,升值了二十倍!其他三版幣也上漲了十倍以上!還有2008年的奧運紀念鈔面值僅為10元,現在的市價1700元!收藏價值是使用價值的170倍!如果說使用價值消失了,它的收藏時代就結束了,試問這些收藏品的價值作何解釋呢?
為什么有人會把使用價值推演成收藏價值的必要條件呢?
這是因為只看到了事物的一面,沒有看到另一面。例如:90年代以來發行的郵票,由于存世量巨大,供大于求,收藏價值不大,只剩下了使用價值,這樣的郵票一旦喪失了使用價值,確實會沒有人收藏它,但是把這部分郵票當成了收藏興衰的依據,這難道不是犯了“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的錯誤嗎?集郵者都知道,這部分郵票的市價僅占新中國郵票的百分之幾,把它當做集郵收藏興衰的依據,豈不惑乎?
只有存世稀少的,不在生產了,才會興起收藏。
1955年我國的舊幣郵票作廢了,允許更換成新幣郵票,結果呢?反倒興起了收藏舊幣郵票的現象,直到今天這些舊幣郵票依舊是集郵者追逐的藏品。
我國80年代之前發行的郵票存世量非常稀少,盡管它們的使用價值微不足道,但是絲毫不影響它們的收藏價值。
比如:1980年“庚申年猴”郵票使用價值僅為8分錢,但它市價高達數千元之多,使用價值會影響收藏價值嗎?歷史證明反倒是激發收藏還差不多!
綜上,把郵票的使用價值當做集郵興衰的必要條件,這是只看到郵票的使用價值,沒有看到郵票的收藏價值。
郵票作為國家名片,社會的百科全書,是正宗的國字號藏品,是記錄一個時代歷史的藝術品,郵票就像古代的瓷器、紙鈔、字畫、銅錢一樣,收藏將會源遠流長,怎么可能會消失呢!反倒是越是低迷時買到的才越有收藏價值。收藏就是這么玄妙,不喜隨波逐流,只愛獨樹一幟。
來源:畢氏郵品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