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資金入市再次迎來重磅利好。
4月8日開盤前,金融監管總局發布《關于調整保險資金權益類資產監管比例有關事項的通知》(下稱《通知》),上調險資的權益資產配置比例上限。
第一財經發現,和之前的政策相比,有三檔償付能力充足率所對應的險資權益比例上限上調了5個百分點。政策調整之后,險企按照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的不同,權益投資比例上限從之前的10%~45%上調至10%~50%。
根據中泰證券非銀首席分析師葛玉翔測算,此次調整,按照近期的償付能力充足率情況來計算,預計險資權益類資產配置上限增加接近5000億元。亦有機構表示,若疊加市場預期的長期松綁空間,未來潛在增量資金規模有望達到萬億元級別。
在《通知》發布之后,A股五大上市險企紛紛發聲表達了對中國資本市場的長期看好以及未來將加大投資力度的計劃,其中中國太保(601601.SH;02601.HK)于當日發布公告表示,正籌劃回購部分公司A股股份。
險資入市擴容空間或近萬億
從總體內容來看,《通知》包括三項利好政策,分別為上調權益資產配置比例上限、提高投資創業投資基金的集中度比例以及放寬稅延養老比例監管要求。
其中,上調權益資產配置比例上限無疑最受市場關注,所涉及的資金也最為龐大。
具體來說,《通知》延續了分類分層監管的概念,根據保險公司或集團不同的償付能力充足率,設定了不同的權益資產比例上限。
與2020年原銀保監會發布的《關于優化保險公司權益類資產配置監管有關事項的通知》相比,第一財經發現,此次《通知》將原有的7個檔位簡化成了5個檔位,其中上季末綜合償付充足率在150%(含此數,后同)~200%、250%~300%以及高于350%三個檔位較原先的權益資產比例上限分別上調5個百分點至30%、40%和50%,進一步拓寬險資的權益投資空間,為實體經濟提供更多股權性資本。
可以看到,在償付能力充足率不足或相對較低的區間內,出于風險控制的考量,《通知》并沒有對權益資產上限進行上調,而對于償付能力較為充足的險企,權益投資的“天花板”得以進一步打開。
“《通知》對保險公司進一步加大權益投資比例,增強行業資產配置的靈活性,提升資產負債匹配的質量和效率,增強經營的穩健性具有積極意義。”中國平安回應第一財經稱。
根據葛玉翔測算,此次調整預計增加險資權益類資產配置上限接近5000億元。
葛玉翔分析稱,考慮到當前險企權益配置比例實現超過45%的難度較大,因此重點對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處于150%~200%、250%~300%的險企進行測算。選取各險企最新一期償付能力報告中的相關數據以及2024年三季度末總資產規模測算可得,本次權益配置比例上限增加對應配置金額約4712億元,增量資金排名前五的機構分別為平安人壽、太平人壽、人保人壽、中郵人壽和信泰人壽,合計增量逾4000億元。
萬家基金則表示,以當前約4.4萬億元的險資權益投資規模、12%的行業平均配置比例測算,此次調整理論上可釋放超千億元增量資金。若疊加市場預期的長期松綁空間(最高配置比例或提升至40%),未來潛在增量資金規模有望達到萬億元級別。
以平安人壽為例計算,其2024年第四季度償付能力報告數據顯示,2024年末公司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為189.2%,此次權益投資上限從25%上調至30%。根據該公司2024年末5.19萬億元的總資產來計算,增加5%的權益比例上限可帶來2596億元的增量空間。
值得一提的是,償付能力充足率會根據公司經營情況和資本補充情況動態變動,去年部分險企由于“償二代”二期工程的影響償付能力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去年至今險企的發債和增資趨勢明顯加快,未來償付能力充足率會有一定程度的提升。雖然部分險企目前的償付能力充足率未在上述三檔比例上調的范圍內,但之后可能會動態調整至該區域。
例如新華保險(601336.SH;01336.HK)2024年末的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為217.55%,但今年一季度末預測數據或達273.23%,權益投資比例上限對應將從35%調整至40%。按照其2024年末1.69萬億元的總資產計算,增量空間近850億元。
加大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
除了提高險資權益投資的比例上限,《通知》同時提高了投資創業投資基金的集中度比例。
《通知》明確,保險公司投資單一創業投資基金的賬面余額占該基金實繳規模的比例不得高于30%。而根據原保監會2014年發布的《關于保險資金投資創業投資基金有關事項的通知》,保險公司投資單只創業投資基金的余額不超過基金募集規模的20%。
東莞證券在研報中分析稱,《通知》引導保險資金加大對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股權投資力度,可促使資本市場資源向新興產業傾斜。一方面,新興產業企業獲得更多資金支持,能夠加速技術研發、擴大生產規模、拓展市場份額,推動新興產業快速發展,提升產業競爭力;另一方面,隨著新興產業在資本市場融資規模擴大,在資本市場中的權重將逐步提升,由此可優化資本市場產業結構,使資本市場更好地服務于經濟轉型升級,降低對傳統產業的過度依賴,提高資本市場對經濟新動能的支持力度,在復雜多變的國際經濟形勢下,為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近幾年中國新質生產力發展比較快,一些領域正在蓬勃發展,例如半導體、低空經濟、AI(人工智能)在垂直領域的應用等。”中國平安(601318.SH;02318.HK)總經理兼聯席首席執行官謝永林在近期的業績發布會上接受專訪時表示,從險資的角度,必須跟上國家經濟發展趨勢,這是險資應該投資的方向。
中國人保管理層亦在業績會上表示,在權益投資方面將重點關注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方向,把握科技創新、戰略性新興產業帶來的投資機遇。
另外,此次《通知》亦明確稅延養老保險普通賬戶不再單獨計算投資比例,助力第三支柱養老保險高質量發展。
中歐基金分析稱,這一要求更便于保險公司在資產配置方面和資產負債管理方面的統籌考量,極大地提升了稅延養老保險產品的產品力,有助于我國三支柱個人養老業務的發展。從其外部性來說,正在培育另一股新生的中長期資金力量。
上市險企紛紛表態看好A股
在《通知》發布之后,8日,五家A股大型上市險企陸續公開表態,堅定看好中國資本市場,將加大投資力度。
“我國經濟的基礎穩、優勢多、韌性強、潛能大,新質生產力蓬勃發展,資本市場改革不斷深化。”中國人保(601319.SH;01339.HK)稱。
中國太保則對第一財經表示:“作為綜合性保險集團,中國太保堅信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堅定看好中國資本市場發展前景。”新華保險、中國平安等上市險企亦表態堅定看好中國經濟、看好中國資本市場。
包括上述《通知》在內,疊加此前監管表態的“從2025年開始,力爭大型國有保險公司每年新增保費的30%用于投資A股”等政策,保險資金作為典型的長期資本及耐心資本,在支持資本市場方面可謂被寄予厚望。
對于險資的進一步入市動向,在當日的公開發聲中,A股上市險企們也紛紛表示將落實政策,加大投資力度,讓險資這樣的長期資本、耐心資本成為服務資本市場和實體經濟的“主力軍”。
中國人保表示,將落實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要求,穩步加大A股市場投資規模,加快推進保險資金長期股票投資試點落地,堅定做好資本市場“壓艙石”;新華保險表態稱,公司將加大權益類底倉資產配置、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股權投資力度,高效服務新質生產力;中國人壽(601628.SH;02628.HK)則稱將立足長期投資、價值投資、穩健投資、責任投資的理念,為資本市場注入“真金白銀”;中國平安亦表示,將靈活運用多種綜合金融工具和投資策略,持續加大對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新型基礎設施及價值型品種等領域的投資力度。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太保還公告稱,已于7日增持了寬基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ETF)等產品。同時,該公司董事長傅帆提議以公司自有資金回購公司部分普通股(A股)股票。
華創證券表示,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前景良好,險資等資金積極入市既能助力經濟社會發展,亦能夠發揮長錢價值投資優勢,與資本市場形成良性互哺的關系,充分調動權益投資增厚投資收益的功能,降低負債成本壓力,護航險企長期平穩發展。但權益配置上限提升并不等于實際落地,險資配置仍需動態考慮權益資產對償付能力的影響、資負匹配、會計計量方式選擇及新準則下對業績波動性的影響等多方面。
東吳證券則建議,繼續優化償付能力監管標準,為險資權益投資進一步松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