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劇還是太超前了。
網飛最新劇集《混沌少年時》,短小精悍的四集,每集60分鐘,全程一鏡到底。
爛番茄開分99,豆瓣8.8,英國首相在線安利。
以一樁少年殺人案,揭開了什么是「真正有毒的男子氣概」。
上線第一周,《混沌少年時》就破了英國周收視紀錄。
英國首相深夜追更、大加贊賞,并表示:「我們需要在家庭、學校乃至議會展開這類探討。」
很快,這部劇將在全英每所中學通過intoFilm+播放,推行反厭女教育。
超前的不只是劇。正如網友所說:
這個消息給我的震驚,絲毫不亞于劇本身。
13歲的少年杰米,被指控殺害同校的女生凱蒂,背后的真相令人震驚:
事情遠沒那么簡單,也并非單一的突發事件。
它可能發生在每一個正處于青春期、擁有社交媒體的孩子身上。
故事開始,一群荷槍實彈的警察闖入家中,睡夢中的杰米被嚇得尿了褲子。
在警車上、警局里,他全程慌張無助,仿若一只受驚的小綿羊,始終否認自己殺人。
滿臉委屈恐懼堅定地對爸爸說「我沒殺人」,也讓不少觀眾都深信:
杰米一定是無辜的。真兇另有其人。
爸爸也一直在寬慰兒子,堅信是警察搞錯了。
直到,他親眼看見監控下的行兇視頻。
只見向來聽話的杰米,揮刀向女孩連刺七下,手起刀落、狠辣決絕,沒半點猶豫。
父親當場泣不成聲、全身顫抖,逃避兒子的肢體接觸。
他怎么都想不明白:
學習好、乖巧、瘦弱的杰米,怎么會成為一個殺人犯?
很快,第二集的校園調查,揭開了真相的一角。
在同一所學校讀書的警官孩子,透露了男生圈子里心照不宣的秘密。
他們推崇八二法則:80%的女生,會被極少數20%的男性吸引。
要想獲得女生的青睞,就得用非正常的招式。
而ins評論下每個表情、不同顏色的心,都有特定的含義。
被害女孩凱蒂,曾在杰米的評論區多次比心。
這并非朋友間的示好互動,而是在嘲笑杰米是「非自愿性單身屌絲」。
可以看出,學校的整體氛圍是消極混亂的。
無論是小學生還是中學生,對老師、警察這樣的成年人權威都嗤之以鼻。
小圈子、排擠、言語霸凌,隨處可見。
兇殺案,在他們看來只是奇談。警察的例行詢問,他們覺得蠢透了。
難道是因為凱蒂在社交媒體上帶頭羞辱杰米,才導致他憤而行兇?
一旦這么想,就掉進了導演的敘事陷阱,也是現實中許多人會對女性受害者進行的下意識「審判」。
但很快,真相在第三集呼之欲出:
杰米,騙過了所有人。
在案件開庭前,杰米被轉移到了安全訓練中心。
他忿恨不已:覺得自己被關進了「瘋人院」,受到了不公正待遇。
面對第五次前來和自己談話的心理學家,杰米的真面目也即將揭開。
當被問及男子氣概的問題時,心理學家精準地指出了他的錯誤認知,隨后杰米突然暴怒失控,讓人頭皮發麻:
這還是第一集那個楚楚可憐的小男孩嗎?
杰米從座位上一躍而起,狠狠瞪著心理學家。如果此刻有刀,他可能下一刻就會插在她身上。
在兩人的對談中,可以看出:杰米的聰明和病態都一覽無遺。
他能清晰地感知對方問話的指向性,揣測對方會如何分析自己,偏偏不如她所愿。
可一旦不小心暴露了自己的弱點,他就會瞬間爆發,情緒極不穩定。
相較于面對男性警察和律師時的乖巧,杰米在女性權威人物面前,是不屑的。
他輕松地將雙臂環在胸前,嘴角戲謔、眼神玩味。
心理學家口誤將Ins說成Facebook時,他立馬開始挖苦她。
暴怒之后,他居高臨下地站在心理醫生面前,幾分嘲笑、平靜地問道:
你是被我嚇到了嗎?
而案件的真相,也在一次次言語交鋒、杰米的失控中顯露:
原來,凱蒂為了博取一位男生的好感,向他發了一張自己的半裸照。
很快照片在全校男生中間傳播,杰米也看到了,感官大受刺激。
他認為這是個好機會:在一個女孩被眾人嫌棄、最脆弱的時候,表達同情和好感,會更容易得手。
沒想到,杰米遭到了凱蒂的冷笑拒絕:「我還不至于那么慘」。
一個被全校恥笑的女生,竟毫無顧忌地恥笑自己?杰米的心理防線開始崩塌。
隨后杰米說漏嘴,承認了殺人事實:「我本可以強奸她,但并沒有。換作別的男生早就碰了,這證明我比他們好。」
他還認為 泄露凱蒂裸照的男生不夠謹慎,因為泄露了照片就失去得到更多女孩子照片的機會。
是的,杰米殺了人,且沒有絲毫懺悔——因為殺掉凱蒂,是他證明自己男子氣概的方式。
所謂的「男子氣概」,即自身的性魅力和權威:在杰米和他的同學們看來,就是通過異性否喜歡、服從自己來判定。
杰米的朋友、給他提供道具的萊恩,一開始拒絕跟警察溝通,直到警察說起自己讀書時很受歡迎,他一臉艷羨,反復確認。
警察說受歡迎沒那么重要,他說當然重要,這是唯一重要的東西!
杰米看似和諧有愛的家庭,其實都是父親情緒主導下的被動服從者:父親心情好的時候,一切溫馨可靠。
可當他被激怒時,妻子、女兒都要不容反駁地被他安排。
這也在潛移默化中加深了杰米對男子氣概的印象:男性權威是不容置疑的。
所以他可以信心十足地對凱蒂「志在必得」,可以肆無忌憚地挑釁和嘲弄女性心理學家。
杰米對男性氣概的執念,底層需求是極度渴望他人的認可。
他是敏感的。
自己球踢得太爛父親轉過頭的樣子、凱蒂的拒絕、同學的嘲笑,一次次挫敗了他的自尊。
即使搞砸了訪問,他依然在向心理醫生確認:喜歡我的對吧?對吧?!
杰米為何這樣?
是因為在原生家庭中得不到肯定和愛嗎?
在故事的最后,父親抱著杰米的熊痛哭不止:「對不起兒子,爸爸應該做得更好的。」
可事實上,作為一給普通人,他的確做得夠好了。
在棍棒教育下長大的父親,一次也沒打過自己的孩子。
在警局的關鍵時刻,他也能給足杰米安全感和信任。
同一個家庭,杰米的姐姐體貼冷靜、善解人意,為什么會養出截然不同的兩個孩子?
因為教育問題 ,根本沒法 完全歸因于家庭 。
比如社會中無處不在、根深蒂固的厭女環境。
老師向同學們介紹時,無意識中忽視的女警官:
年輕漂亮的心理學家工作時,一直被保安騷擾、打斷,質疑她的專業能力。
黏黏糊糊、缺乏邊界感的凝視始終追隨:
不明真相的超市工作人員,篤定地向杰米的爸爸表示:
我站在你們這邊!
因為我看過她的照片。
而社交媒體的濫用,則進一步導致青少年的價值觀過早扭曲。
被過度放大的正常生理欲望,使他們迫切地需要證明、炫耀自己的性魅力——通過他人的點贊來確認自我價值。
大眾傳媒的飛速發展,擠壓了人們認知自己的空間。
成年人或許有辦法辨別是非、守住底線,但對孩子們來說,一切談何容易?
他只是呆在房間里,怎么會變壞?
杰米父母的疑問,也是每一個家長,每一個成年人值得思考的問題。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
撰文丨怪怪
編輯丨qko
主編丨眠去
出品丨麥子熟了工作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