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初,張江高科895創業營迎來第十五季結營儀式,這個累計舉行9年的孵化培育活動已培育437家科創企業,其中20家獲張江高科投資、5家成功上市。
像895這樣的孵化平臺不在少數。作為連接科技創新和產業應用的“橋梁”,上海市科技服務業去年營收增加值達3000多億元,同比增長8.8%,占GDP比重5.6%,拉動全市GDP增速0.4個百分點。去年1~11月,上海科技服務業規上企業營收同比增長9.2%,增速連續三年攀升。
近日,上海市發布了《上海市促進服務業創新發展若干措施》(下稱《若干措施》),共提出四個方面、31項政策舉措。其中在鼓勵加大研發力度、推進公共服務平臺和設施建設、支持應用場景開放、緩解經營壓力、降低融資成本、加快重點領域改革創新等多個維度,為科技服務提供支持。
培育專注細分賽道
上海近年來的創新載體培育經驗表明,專業孵化,并不是簡單地把同類型創業企業或創新項目進行時空聚集,而是聚焦細分領域,圍繞產業鏈上下游開展持續深度的創新技術孵化和產業培育,提供專業垂直的孵化服務。
上海市科委在此前的新聞發布會上介紹,在科技服務業政策拉動方面,支持首批16家科技服務業企業新增重大投資項目超過3000萬元。采用“免申即享”等方式,給予439家企業財政獎勵超過8000萬元,支持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提升創新主體發展能級。
聚焦汽車熱能管理領域的上海謙和泰技術有限公司(下稱“謙和泰”),通過壓縮機技術創新,為破解極端天氣下的續航焦慮提供解決方案。該公司去年營業額突破5000萬元,今年一季度訂單金額已超2000萬元。二次創業的謙和泰總經理馬浩告訴記者,去年他們拿到上海市的創新基金和服務業發展引導資金扶持,兩項加起來一共有400多萬元,“4年間,謙和泰已與12家主流車廠建立合作關系”。
上述895孵化器也是早已聚焦細分賽道培育。該孵化器由895創新基地和895創業營組成,通過打造“平臺+基地+基金”的模式,促進成果轉化、培育創新企業,全方位融入產業鏈和產業生態。自第八季以來,張江高科895創業營就開始舉辦產業專場。
談到為何將本次主題定為封裝測試專場,張江高科895孵化器負責人陳海玲表示,封裝測試是集成電路產業鏈中的關鍵環節,封測技術的精進,對于提升芯片性能、降低成本、增強市場競爭力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與華嶺股份打造的張江芯片測試公共服務平臺,除了能為中小芯片設計企業提供全面的測試服務和定制化測試方案,還預留了200平方米的國產設備驗證專區,為自主研發國產設備的入營企業提供測試機臺進入產線試運行的機會。”
陳海玲所說的測試平臺,專門為園區內中小型芯片設計企業提供服務,即使是一顆、兩顆芯片也能測,而且24小時開機服務。根據規劃,未來5年,測試平臺計劃為超過200家集成電路企業提供服務,并將累計建立至少10套國產測試設備驗證示范線,全方位助力集成電路小微企業快速發展。她透露,895孵化器還配套了一只規模近2億元的895天使基金——張江燧玥,將重點關注孵化基地和創業營內的項目,投早、投小、投硬核,給予入孵企業資本支持。
上海市科委數據顯示,上海圍繞三大先導產業,以及基因治療、智能傳感、光電量子、創新器械等前沿賽道和未來產業,累計啟動建設12家高質量孵化器;委托開發、檢驗檢測、技術分析、專業咨詢等專業服務收入占比超過總收入的50%。技術要素市場加速聯通,全年上海技術合同認定登記53864項,成交金額超過5200億元。
上海市科委副主任翟金國介紹,未來還將繼續培育壯大創新主體。重點關注硬科技與新興領域、高成長性的企業,完善“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小巨人企業―科技領軍企業”的梯度培育體系,推動“深度孵化”“孵投聯動”相關舉措落地。圍繞合成生物、新能源等前沿領域,聚焦張江科學城、“大零號灣”等重點區域,持續開展高質量孵化器和概念驗證中心等平臺的遴選布局。
加速高校成果轉化
除了孵化器平臺,將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轉化也是科技服務業中的一個重點。
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2024年,上海市技術合同登記53864項,比上年增長6%,成交金額5200.73億元,增長7.2%,高校、科研院所(含醫療衛生機構)技術合同數量為20157項,總體合同金額為365.93億元,比上年增長100%。
雖然高校院所是科技成果產出的重要來源,但是實驗室的成果往往不能直接拿去用,要經過不斷試錯、迭代才能成功轉化。尤其是當科研人員走上創業之路,把自己的科研成果轉化成生產力時,會遇到例如成果與知識產權的問題、資金問題、企業建設和經營管理問題等。
上述《若干措施》圍繞培育服務業發展新動能提出了12項政策舉措。其中也提到,推進公共服務平臺和設施建設,支持建設高質量孵化器、概念驗證中心等科技成果轉化平臺。
國家技術轉移東部中心(下稱“東部中心”)就是為解決這些難點堵點的平臺。作為全國最早市場化運作的技術轉移區域中心,東部中心匯集了技術轉移相關的各類要素,科技成果供需對接、概念驗證、產業孵化、技術轉移人才培養等都能在這里完成,服務涵蓋了工業、農業、低空經濟、綠色低碳、新材料和醫療器械等產業領域。
圖為東部中心 金葉子/攝
談及如何將高校的成果轉化為產品和技術,東部中心執行總裁鄒叔君特別提到了賦權改革。
2023年11月,上海市科技成果轉化創新改革試點正式啟動,39家高校、科研院所和醫療衛生機構參與。自實施以來,上海市完成或正在推進的賦權成果達215項,其中全部所有權賦權83項,轉化金額達11.18億元,推動科研人員自主創業或合規整改公司達到153家,吸納投融資額超過68億元。其中,華東師范大學以許可、轉讓、作價投資三種方式賦權給科研人員,轉化科技成果金額由2023年的708萬元增至2024年的4.76億元;上海理工大學首個完全賦權成果“人形機器人項目”,僅用兩個月就完成上億元融資……
“賦權改革是真正在解決系繩子捆綁的問題,在上海的賦權改革下,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成果轉化我覺得會有一個量級的激增。”鄒叔君告訴第一財經。
除此之外,他還提到要重視有“科技紅娘”之稱的技術經理人的作用。
技術經理人一般是指在高校、科研院所等機構從事技術轉移的專業人士。鄒叔君介紹,這兩年,東部中心加大對技術經理人的培育力度,目前已與上海5所高校展開合作,開設了技術轉移相關學歷教育課程,并計劃在上海成立第一家技術經理人事務所。“研發人員和企業家談的方向還是不太一樣的,我們(技術經理人)要做好翻譯,一項項去落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