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星標 關注,從此你的世界多點科學~
錢,money,這似乎是人類社會生活中一個相當敏感微妙的話題,不同人對它有不同的態度,但真正談論起錢來,有的話只能藏肚子里,有的話則要聲情并茂地表達。
英國公平基金會(Fairness Foundation)基于數據指出:2011至2019年間最富裕與最貧困家庭的財富差距增大了50%。(此種分化在美國社會更嚴重。)心理學家根據研究成果發表見解:金錢不僅僅是支付賬單的必需品,更承載著意義與信念,金錢話題有時是個情感話題。
如今學者專家們正努力圍繞金錢揭示相關的心理學現象和原理。例如我們對金錢的認知形成于何時?又例如所謂健康或不健康的人-錢關系是怎樣的?
若回顧心理學家的工作,我們會看到許多令人驚訝、有時甚至反直覺反常識的結論——它們可助我們用更多新視角去解讀金錢與人心間的復雜糾纏。
金錢能買來幸福嗎?
首先,一個毋庸置疑的基本事實就是錢能保障生存。那么,錢買得來幸福嗎?這問題似乎也是禿子頭上的虱子,但若要高調宣布答案,找科學家來發聲或許比較妥當,例如諾獎得主、認知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 (Daniel Kahneman) 。
卡尼曼與同事在2010年提出了“幸福平臺期” (well-being plateau) 理論:年收入7.5萬美元 (現約10.85萬美元) 就是財富能帶給美國人幸福的閾值,超過閾值后,幸福感不再隨收入增長而提升。不過后續針對3.3萬美國人的調查顯示,越過閾值后的收入依然與幸福感正相關;2023年的研究也指明了這一點——至少對多數人來說成立。
金錢能買來幸福,缺錢、虧錢會帶來痛苦!不信你看腦成像:當人們遭遇財務損失或收到意外賬單,其大腦活躍區域竟然與經歷通常意義上的痛苦時(尤其是像被朋友孤立這類所謂的“社交性疼痛”)高度重合!神經影像也展現了人類“輸錢的痛感>贏等量錢的快感”的心理偏見,即卡尼曼等人首先提出的“損失厭惡”(loss aversion)現象。
更扎心的是,根據意大利圣心大學心理學家朱莉婭·塞西尼 (Giulia Sesini) 的說法:當經濟拮據達到一定程度后,杏仁核和海馬體里的神經元將激動難抑,觸發生理應激反應。“持續為錢焦慮就是讓大腦超負荷運轉,當認知資源全用來防范潛在威脅時,我們反而會做出更糟糕的財務決策乃至人生決策。”
英國方面的調查顯示,2/3的年輕人認為金錢是禁忌話題。當然,嘴上不談錢,身體會很誠實地朝錢看。哪怕是尿布都沒脫的小寶寶也不例外。
研究發現,15個月大的嬰幼兒已經會通過財富標志來“評判”他人,并且更喜歡與“看起來更有錢的人”互動。咋這么小就“勢利眼”了?!
進化心理學給出了合理解釋:“人前顯貴”其實是在展現“一種反映生存能力的可靠指標”;小家伙親近掌握豐富資源的個體,不過是寫進DNA的生存策略罷了。
既然人類從嬰幼兒階段就開始了解誰有錢以及有錢的意義,那么父母的收入、社會階層和消費習慣當然會深刻影響孩子的金錢觀。用塞西尼的話說:“家庭環境對于金錢觀的塑造至關重要。”
但小時候形成的觀念不會一成不變。由于年歲增長,由于經歷諸如為人父母或遭遇破產等人生重大轉折,人們的金錢觀和財務行為模式都可能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另一方面,在同一家庭中成長的兩個孩子,可能因其對父母財務壓力(或揮霍行為)感知程度不同,加上性格和經歷的差異,最終形成大相徑庭的金錢觀。
金錢面面觀
為深入探究人們的金錢觀,心理學家準備了各式各樣經過精心設計的問卷,以求觀察受訪者精神世界里的錢財維度:是今朝有酒今朝醉地花在當下,還是未雨綢繆、儲蓄為先?會否時常為錢焦慮?一到用錢時就不舍又糾結?是否覺得財富是用來炫耀自我和掌控他人的工具?研究人員的量表可記錄下我們渴望財富、渴求致富的程度,以及對金錢價值與重要性的認知。
年輕人更重財更焦慮
塞西尼團隊此前回顧分析了226篇相關研究并發現了些有趣規律:年輕人往往更看重金錢,將其與“權力”和“自由”更緊密綁定,但同時也更易為錢焦慮。以美國樣本為例,對很多美國年輕人來說,飆升的學生貸款、高不可攀的房價和原地踏步的工資的確有道理讓他們焦慮。
看性格,關道德,論萬能
某些性格特質也會產生影響。例如,更加神經質和更有責任心的人更容易經歷財務焦慮;盡責靠譜的人也往往不那么物質;內向者比外向者更有可能把金錢視作罪惡;此外,對金錢的癡迷與諸如撒謊等不道德行為存有關聯。
另有研究 (主要來自美國) 顯示,有錢人更相信錢是萬能的;但英國的一項研究發現,金錢萬能論反倒在低收入群體中更普遍……
兩性的金錢觀差異
塞西尼還與同事研究了男女之間的差異。在回顧分析了100份相關論文后,他們發現:
男性傾向于將金錢視作權力和威望的象征,視作控制、影響、打動他人的工具。無論在富裕還是貧困國家,情況都如此。此外,男性對金錢的渴望普遍高于女性,且更相信財富能讓自己更有吸引力、更受歡迎。
女性對金錢的態度更為矛盾復雜。一方面,她們更易因金錢而感到焦慮;另一方面,她們往往將金錢與安全感和愛相聯。
不同的文化會塑造不同的金錢觀嗎?
芝加哥大學學者丹尼拉·梅德韋杰夫 (Danila Medvedev) 與同事2024年發表了一項突破性研究,通過調查對比所謂WEIRD國家和非WEIRD國家民眾對待金錢的態度差異,指出 “越落后國家的居民越能受到金錢激勵,越以酬勞為工作目標”的固有印象并不正確。
這里的“WEIRD”代表西方的(W)、受過良好教育的(E)、工業化的(I)、富有的(R)、民主的(D)。WEIRD國家以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為代表,非WEIRD國家則包括印度、墨西哥、南非等。
梅德韋杰夫等人驚訝地發現:WEIRD國家居民將職業道德更緊密地綁定酬勞,例如來自美國的參與者中超半數都會在工作量達標后躺平摸魚;而非WEIRD國家居民看起來不那么功利,例如,面對同樣情況,超90%的墨西哥參與者選擇繼續工作。梅德韋杰夫認為,這種現象的根源可能是非WEIRD國家的用工環境缺乏契約約束。
當你財務自由后,你可能會更愛惜身體,更容易擔心自己的健康受損,當然,可以肯定的是,能損害你健康的不會是財務壓力。但需要注意,即便財務自由,如果你的財富觀念過于偏頗,對財富過度推崇,這反而可能侵蝕幸福感。
圣路易斯華盛頓大學學者加布里埃爾·普方德 (Gabrielle Pfund) 與同事發現,一個人越看重金錢,其人生目標感越模糊,個人成長滿意度越低,越難以接納自己,對環境的掌控感越弱,生活幸福感越少,負面情緒卻越多。
至于為什么會有這種現象,塞西尼的工作提供了一些線索:那些將金錢等同于權力、地位和聲望的人,往往表現出更強的沖動性、更低的親和度,以及更明顯的馬基雅維利主義傾向——也就是更狡猾、更精于算計、更不擇手段。
炫富不利于人際交往與合作
或許有人覺得展現自身財富有助于結交朋友。科研證據告訴你,炫富可能適得其反!
密歇根大學的行為科學家莎蓮娜·斯爾納 (Shalena Srna) 曾與同事觀察到一有趣現象:在需要合作的網絡游戲中,玩家更愿意選那些穿著普通襯衫而非帶品牌logo的襯衫的合作伙伴,即便他們自己就穿著品牌襯衫。
耶魯大學市場營銷學教授德博拉·斯莫爾 (Deborah Small) 道出其中緣由:“炫富行為傳遞了兩個信息。第一,這人有錢;第二,他愛炫耀有錢。而正是這種顯擺的心態損害了他作為合作者的形象。”
一個人如果太物質,太追求財富以及其他彰顯地位的身外物,他的人際關系可能因此受損。
英國卡迪夫大學奧拉婭·莫爾德斯 (Olaya Moldes) 等人2024年發表論文指出:當我們接觸諸如奢侈品廣告之類強調金錢和地位的信息,就可能產生對他人更高的期待,期待伴侶更具魅力,期待朋友更上進,而這種心態往往導致對身邊人的不滿。
不過走向另一極端也未必就好。塞西尼等人發現,太不物質的人往往趨于保守型金錢觀,往好聽了講是“精打細算”,說難聽點就是“摳門小氣”。這類人確實更少負債破產,但也更易陷入財務焦慮,甚至會出現過度、非理性的儲蓄行為。
怎樣與金錢健康地相處?科學家給了幾條幸福指南
利他消費:有余錢時適當捐助他人,可提升幸福感。
體驗至上:購買能讓自己更快樂的經歷而非實物。
寸金寸光陰:通過花費錢財來為自己省下時間,例如選擇離家更近卻收費更高的健身房,購買送貨上門服務,必要時下館子吃飯以免去燒菜洗碗的費時工作……
當然,上述建議都基于經濟寬裕的前提。當生存都成問題時,所謂的幸福指南就成了“何不食肉糜”。
心理學家還發現,貧困會直接削弱認知功能,讓人更難做出明智的財務決策;而一次性的債務減免不僅緩解壓力,還提升認知功能,能助人跳出貧困陷阱。
資料來源:
《世界科學》雜志版在售中 歡迎訂閱
月刊定價
15元/期
全年訂閱價
180元
點擊左側圖片或以下方訂閱方式選購
方式一:
掃描二維碼,“雜志鋪”訂閱有折扣~
方式二:
全國各地郵局訂閱 郵發代號:4-263
方式三:
機構訂閱,請撥打
021-53300839;
021-53300838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