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短視頻平臺上,一些律師事務所聲稱可以通過“債務重組”、“停息掛賬”,讓負債人不再為債務逾期問題憂心忡忡。然而,這些“法律援助”究竟是負債人的救命稻草,還是精心設計的二次收割呢?
記者假扮成負債人,深入調查了一家名為“思濟”的律所。記者列舉出自己的債務,共3家銀行,4家網貸,共負債35萬,其中一家已經逾期。
在這里,工作人員提供了一套看似完美的解決方案——去3家銀行協商談分期,利息減免;網貸可以做分期,也可以選擇本金一次性結清,利息全部減免。
同時,工作人員還提供了另一種“延期還款”的方案,稱更能緩解還款壓力。
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用居委會開的假證明,客戶給我這個東西,我一眼看就是假的,但我當不知道。居委會開的‘這個人因為重大病癥什么的’,支付寶會打電話給這個居委會去查。他留的居委會電話也不是正兒八經居委會的,是誰的?朋友的,自己的小號,都有可能。我手上有成功的客戶,但是延期成功的也只有兩成。”
其次,關于催收電話的處理,工作人員表示只需辦張新手機卡,將欠款平臺原來綁定的手機替換掉,律所就會幫忙處理。然而,工作人員也坦言:“我們只能接到3至4成電話,4成都夠嗆,緊急聯系人的電話不會沒有,只能說少一點。”
當談到費用時,工作人員表示35萬元的負債金額,需要支付2萬多元的處理費,并簽訂兩份合同。然而,記者發現其中一份合同的乙方竟然是一家與律所無直接關聯的“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奉公民商事調解中心。”
為什么要簽兩份合同?而且還要和一個從頭到尾沒有露過面的調解中心簽呢?
律所工作人員這么解釋:“一份是律所抬頭,一份是調解中心抬頭。我們會把案子交給調解中心,因為很多事情只有調解中心能做,我們不能代替你協商的。調解中心也是政府的,知道吧?錢也是調解中心收的,我們律所就拿500元,但是我們在結案之后,調解中心會給我們返點,返10%-30%。”
記者通過愛企查發現,這家調解中心是一家民辦非企業單位,由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法律事務局主管。撥通網頁上的聯系方式后,該調解中心的負責人洪先生表示,他們確實在廣東珠海有一家合作的律所,借用他們調解中心的資質,在和金融機構談業務,但上海的情況不清楚。經過一天的核實,這位負責人又告訴我們,“像調解中心,包括法律咨詢公司是不能投廣告的。所以說珠海的律所可能是跟上海的律所有一個合作,先把廣告這個先投放出去。”至于上海律所收取的費用大頭交給他們調解中心的事情,對方表示“讓業務的負責人給你打電話再溝通一下。”
截至發稿時,記者未接到業務負責人來電,且調解中心負責人電話也無法撥通。
實際上,在網上,有不少人發帖稱自己選擇過這類“債務優化”法律服務,但最后錢交了,事情卻沒解決。
長期處理借貸糾紛案件的后援律師秦裕斌透露,從放貸到催收再到“反催收”代理中介,一條游走在法律邊緣的產業鏈已經形成。有些“代理維權法律中介”就是從貸款中介衍生出來的。
“因為他熟知貸款當中的黑灰的一些地帶,他出來重新從事這個反催收行業,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他知道你的漏洞在什么地方,所以他來攻擊以前同行的時候,就顯得非常專業。這是典型的當今金融生態圈下一種不被法律所認可的黑灰產業。”
這些法務團隊的協商手段,也極易觸犯法律紅線。秦律師指出,“比如說偽造他是殘疾人,甚至我還聽說過有偽造這些債務人死亡證明的,那么這有可能涉及到的是偽造國家機關公文、印章、證件罪。”
對于負債人來說,如果真的通過這些違法犯罪的手段逃債成功了,那么“負債人本身完全可能構成違法行為的共同參與人。”
而如果不成功,負債人也會因為支付高昂的處理費而再次受騙。
目前,這一亂象已經給正常的金融秩序帶來了風險,引起了監管部門的高度關注。2025年3月27日,“清朗浦江· e企共治”整治網上金融信息亂象專項行動正式啟動。此次行動將對以“債務優化”為幌子做非法代理維權的行為進行整頓。上海市委網信辦表示,將督促互聯網平臺從源頭著手規范網絡空間的金融信息傳播,并配合相關執法部門對“非法代理維權”行為進行打擊。
來源:案件聚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