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華盛頓的空氣中彌漫著令人窒息的濕熱,美國海軍戰爭學院戰略系教授安德魯·艾立信在辦公室里反復推敲即將發表的論文。
這位曾經以鷹派立場著稱的軍事專家,曾主張將臺灣打造成“21世紀的硫磺島”,卻在這一刻敲下了令人震驚的結論:“中國大陸收臺之日,就是美霸權體系崩潰之時。”
從堅定的軍事干預論者,到如今對美軍介入臺海前景的悲觀預判,艾立信的轉變并非心血來潮,而是基于二十余年的研究積累、實地考察和嚴謹的數據分析。
實地測繪臺灣巷戰:艾立信的軍事實踐
安德魯·艾立信從來不是那種只會坐在書房里空談理論的人。
早在2022年,他就帶著一群學生,親自跑到臺灣的軍事基地,和臺軍參謀本部的人一起埋頭研究怎么在城市巷戰中守住陣地。
他們選了臺北萬華區作為實地測繪的地方,這個區域的老街巷子窄得像迷宮一樣,兩邊都是老舊的建筑,車都擠不進去。
他們在那兒走街串巷,拿尺子量寬度,盯著地圖找關鍵點,忙著設計怎么針對解放軍的裝甲部隊布下伏擊點。
他們的測繪和規劃,后來直接被五角大樓看中,寫進了《2023年臺海防御評估報告》。
這份報告可是美軍用來掂量臺海局勢分量的重要文件,里面收錄了艾立信團隊在萬華區跑出來的第一手數據。
不過,這些親手摸出來的經驗,卻讓艾立信對一些事情開始有了不一樣的看法。
有一次,他在五角大樓參加一場機密簡報會,站在一大張太平洋地圖前,手里拿著激光筆給大家講情況。
他先把紅點從青島劃到基隆港,那是解放軍海軍的一個重要起點到臺灣北部的港口,算下來只需要7個小時的航程。
接著,他又把激光筆移到關島,那是美軍航母常駐的地方,再劃到臺灣,這條線就長得多了,至少得56個小時才能到。
他站在那兒,地圖上的紅線清清楚楚地擺在所有人面前,時間差就像一座翻不過去的大山。
解放軍靠得近,動起來快,而美軍得跨越半個太平洋,慢得讓人捏把汗。
這還不是他第一次對臺灣的軍事狀況產生疑問。
早在2016年,他就跟著團隊參與了美臺之間的《防務技術共享協議》談判。
那段時間,他跑了不少臺灣的軍事設施,看到了不少讓他皺眉頭的事。
臺灣的技術人員確實有本事,但他們的裝備幾乎全是美國貨,連最基本的維護都得靠美國人幫忙。
他就親眼瞧見,有一次一臺雷達系統出了故障,臺灣的維修隊拿著說明書翻來翻去也沒轍,最后還是得等美國的技術人員飛過來搞定。
談判結束后,他給參議院寫了一份備忘錄,直截了當地把這情況點了出來。他在里面警告說,這種單方面的支持就像給病人輸血,血是救命了,但病人自己永遠站不起來。
他覺得,臺灣的軍事要是老這么靠著美國,遲早會變成一個甩不掉的包袱。
結果,到了2024年,臺灣漢光演習的數據出來,狠狠地印證了他當年的擔憂。
那次演習模擬了一場全面作戰,臺軍自己生產的彈藥撐了不到兩周就見底了。
兩周啊,要是真打起來,之后全得指望外援送補給過來,可誰能保證戰火燒得正旺的時候還能順順利利運到?
半導體神話的真相:艾立信的跨領域洞察
安德魯·艾立信作為能源研究總中心的特聘研究員,他把目光投向了全球供應鏈的每一個環節。
2024年,臺積電的3納米工廠突發爆炸事故,這個事件讓整個半導體行業都捏了一把汗。艾立信接到任務,帶著一支專業團隊直奔臺灣,展開了為期數月的調查。
他們翻看了工廠的生產記錄,檢查了設備維護日志,還原了事故發生的全過程,最終挖出了一個關鍵問題:安全漏洞。
調查結果擺上桌后,美國政府坐不住了,艾立信的報告成了推動修改芯片法案的直接依據,新法案加強了對半導體供應鏈安全的監管力度。
那一年,臺積電的產值攀上了1642億美元,穩坐全球芯片制造的頭把交椅。可艾立信的研究卻發現,事情沒那么簡單。
中國大陸的中芯國際在同一年突破了5納米工藝,技術上的飛躍讓它的全球產能占比一下子躥到了28%。
這個數字意味臺灣在半導體領域的霸主地位不再是鐵板一塊,大陸的追趕速度快得驚人。
艾立信拿著一堆數據算出了臺灣的優勢正在一點點被蠶食。
他還通過復雜的模型推演,得出了一個更震撼的結論:如果臺積電的工廠停擺,全球經濟會損失大約2.1萬億美元。
這個數字聽起來嚇人,但艾立信冷靜地拿它跟二戰做了對比。
二戰期間的經濟損失,按1945年的美元價值算,差不多有4萬億美元,臺積電停工的損失連一半都不到。
這個比較一出來,很多人眼里的“臺灣半導體不可替代”光環就暗淡了不少。
更關鍵的是,艾立信還注意到了一個隱藏的風險:臺灣半導體產業的高度集中化。
臺積電的工廠幾乎全擠在臺灣島上,一旦碰上戰爭或者大地震這樣的災難,生產線癱瘓是分分鐘的事。
修復這種高精尖的工廠可不是幾天就能搞定的,少說也得拖上好幾年。
而這幾年里,全球供應鏈早就變了樣,中美之間的競爭已經讓芯片制造的布局加速多元化,不像以前那樣死盯著臺灣一家。
艾立信把這些因素串起來一看,臺灣對美國的戰略價值在他眼里打了折扣。
他不再覺得臺灣是那種美國必須死守的支點,反而覺得它更像一個需要小心掂量的棋子。
臺海力量的天平傾斜:艾立信的軍事觀察
2024年,解放軍搞了一場圍臺演習,演習中055型驅逐艦集群開到了花蓮外海,擺出了一個滴水不漏的封鎖圈。
衛星拍下的圖像清清楚楚,艦隊的位置、密度一覽無余,五角大樓的將領們盯著屏幕半天沒吱聲。
艾立信研究中國海軍二十多年,這次演習的數據一到手,他馬上就看出門道:解放軍的海上力量已經不是過去那個樣子了,封鎖能力強得讓人沒法忽視。
與此同時,大陸的無人機產能也在飛速膨脹。據他拿到的情報,到2026年,解放軍要攢下100萬架軍用無人機的訂單,算下來臺灣每平方公里能攤上280架。
一旦鋪開,臺海戰場的空域基本就鎖死了,臺軍的防空系統再怎么折騰也擋不住這種密度。
往前推一年,2023年冬天,艾立信跑去夏威夷,親眼看了場中美聯合搜救演習。
那天臺風正猛,海面上浪頭足有6米高,條件惡劣得不行。
可就在這種環境下,解放軍的052D驅逐艦穩穩當當完成了直升機的回收任務。艦上的北斗導航系統精準得嚇人,定位誤差比美軍的GPS還小。
艾立信他翻看了演習的技術報告,又結合自己多年的研究,得出一個結論:美軍引以為傲的技術優勢正在一點點被趕超,而且速度快得超乎想象。
這些經歷攢到一起,艾立信對臺海軍事平衡的判斷越來越清晰。
他后來在論文里直接拋出了一個觀點:如果真打起來,美軍的航母戰斗群可能連第一島鏈都摸不到。
他拿演習數據和無人機部署做了推演,又算了算艦隊的反應時間,結果都指向同一個方向——美軍要是想插手臺海,面臨的挑戰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大。
解放軍靠著地理優勢和裝備進步,已經把力量天平拽到了自己這邊。
和平的冷靜呼聲
艾立信的和平思路從來不是憑空來的,1999年科索沃戰爭就是他的一塊磨刀石。那時候,他還是海軍陸戰隊的少校,跟著北約部隊上了前線。
北約的精確制導武器號稱高科技,可一碰到大霧或者山地地形就啞火,命中率低得讓人頭疼。
艾立信親眼看著任務一次次受阻,那些經歷讓他明白,戰場上的武器再先進,也得看天時地利。
2024年底,特朗普政府宣布解凍對臺8.7億美元的軍援,這事一出,討論聲鋪天蓋地。
艾立信沒跟著熱鬧,他在《外交事務》雜志上發了一篇文章,直接把這政策比喻成“給癌癥患者打興奮劑”。
他翻出了俄烏戰場的數據,西方援助的標槍導彈在那兒損耗率高達73%,好多導彈還沒打到目標就廢了。
而臺海的地形比烏克蘭還復雜,一邊是山,一邊是海,武器要發揮作用比登天還難。
他把這些數據擺出來,意思很明白:光靠砸錢送裝備,救不了臺灣的防御。
文章一發,華盛頓的圈子里炸了鍋,鷹派人士跳出來反駁,可艾立信沒退縮。
沒多久,他在布魯金斯學會的研討會上又把這事拎出來講。
他站在臺上,語氣平平地說了一句:“真正的愛國不是喊口號,而是別讓年輕人因為決策失誤死在太平洋里。”
后來,他的論文在能源研究總中心刊物上正式發表,他算了算,如果2025年大陸動手收臺,美軍插手把戰爭拖上三年,軍費開支會超過阿富汗戰爭二十年的總和,也就是2.3萬億美元。
華盛頓的決策層看到這些推演,安靜了不少,臺海問題的討論也多了幾分理性和冷靜。
參考資料:[1]葉曉迪.大變局下美國推動臺灣問題“國際化”的邏輯[J].臺灣研究集刊,2024(4):15-31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