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非罪犯血管斑塊性質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長期預后影響,取決于血管造影狹窄的嚴重程度還是潛在的高危形態?研究一作在線解答。
整理:醫學界報道組
審核專家: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代建南教授
近期,哈爾濱醫科大學團隊在
Circulation雜志上發表研究表明,光學相干斷層掃描( OCT)檢測的薄纖維帽粥樣斑塊(TCFA)是預測心血管不良事件復發的獨立危險因素,醫學界榮幸邀請到了該研究的一作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代建南教授為大家解讀研究、分享研究背后的故事。
圖1:研究截圖
直播回放
OCT識別的高危斑塊VS造影識別的狹窄程度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發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風險很高,其中非罪犯血管斑塊性質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預后影響重大,但目前尚不清楚其發生是由于狹窄的嚴重程度還是由于潛在的高危病變形態。
在這一背景下,PROSPECT系列研究和LRP等研究結果相繼公布:非罪犯病變血管中的高危斑塊能增加相關患者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風險。研究團隊受到這些研究結果的啟發,于2023年在頂級醫學期刊
JACC發表了相關研究證實OCT識別的TCFA以及最小管腔面積(MLA)3.5mm2是未來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獨立預測因子,確定 OCT能檢測引起未來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高危斑塊。
而近期于
Circulation發表的研究正是上篇研究的后續,代建南教授表示: “我們目前這個研究它探討的是OCT識別的高危斑塊和造影識別的阻塞性狹窄本身,到底哪一個是決定未來不良事件的主要因素。”
那該研究探討的角色之一——OCT,在評估斑塊性質中與傳統影像學(如冠脈造影、IVUS)相比有哪些優勢呢?
代建南教授強調OCT在分辨率上具有獨特優勢:OCT分辨率為10-20μm,遠高于冠脈造影和IVUS(100-200μm)。故OCT能更為清晰地顯示斑塊的細微結構,更好地區分斑塊的不同成分以及能對斑塊的微結構進行測量。
“在本研究當中提到的高危斑塊——TCFA定義為最薄的纖維帽厚度<65μm,最大的脂質弧度>180°。這一纖維帽厚度目前只有OCT能非常準確地評估,所以說這是OCT在評估斑塊性質中的獨特優勢。”代建南教授補充。
研究證實高危斑塊為MACE決定因素
正如前文所言,此前團隊在2023年4月的
JACC雜志上刊登的研究表明:高危斑塊特征(TCFA和MLA<3.5mm2)是未來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獨立預測因子,通過OCT檢查可以發現有些造影顯示狹窄不嚴重的非罪犯病變,若同時存在TCFA和MLA<3.5mm2,MACE可顯著增加。
那對比之前的研究,本次研究有何區別和進展呢?代建南教授也在直播中為我們進行了解讀。
1、研究背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存在非罪犯病變的阻塞性狹窄,其狹窄的程度和數量可預測未來不良事件的發生;而隨著冠脈狹窄程度的加重,高危斑塊的數量和比例也隨之增加。相較
JACC研究,本研究聚焦于探討狹窄背后的高危斑塊和阻塞性狹窄本身誰才是決定因素。
2、研究方法:研究團隊利用了大樣本中三支冠脈OCT的影像學數據,以及長期臨床隨訪數據:2017年1月-2021年12月期間,131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成功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后接受了所有3條主要心外膜動脈的OCT掃描。記錄其高危斑塊和阻塞性狹窄數據。相較于
JACC研究中 3年的隨訪時間,此次患者隨訪時間長達5年
3、研究結果:此次研究證實未來不良事件取決于高危斑塊,而非阻塞性狹窄的程度。即探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管造影梗阻性非罪犯病變的存在和范圍的長期預后意義,主要是由于它們與潛在的高危形態相關,這增加了MACE復發的風險。
研究結果/推動臨床管理策略改變和指南更新
那這一結果的發布對臨床會帶來怎樣的影響呢?是否提示臨床需調整對急性心梗患者的長期管理策略或推動指南的更新?對此,代建南教授表示,目前對于易損斑塊(高危斑塊)的管理可分為兩方面,一是介入治療干預,二是藥物治療干預。
對存在未來不良事件風險與50%以上狹窄的梗阻性病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指南推薦進行介入治療的干預,而此次研究結果提示:若患者不存在易損斑塊,那其梗阻性病變相當,這就說明并不是所有超過50%狹窄的患者需要進行介入治療。但這也進一步提示臨床醫生需要更加精準地識別患者是否存在高危病變即易損斑塊。
關于這一點,代建南教授也補充道:“目前國際上有多項正在開展的臨床研究,旨在證明應用OCT或其他冠脈腔內影像學指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完全再血管化治療是否能改善預后。對于冠脈狹窄程度小于50%的非梗阻性病變患者,若腔內影像學識別到存在易損斑塊,也應更積極地進行強化降脂/抗炎治療。”
對于是否會推動指南的更新,代建南教授認為以下三方面或可表示此研究結果對于推動指南更新的潛力,但也需要更多的研究證據來共同推動:
1、為指南更新提供了證據支持:此次研究結果與近年的PROSPECT系列研究和LRP等研究一同為高危斑塊與未來不良事件預后的關聯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進一步推動了非罪犯病變性質評估的臨床價值。
2、符合個體化治療需求:現代醫學越來越強調個體化治療的重要性,而基于斑塊性質的評估能更精準地識別高危患者,從而優化治療策略。
3、符合指南更新趨勢:2024年ESC發布的指南已將冠脈腔內影像學指導復雜病變的PCI治療納入1A類推薦意見。而此次研究和既往系列研究會進一步推動OCT或IVUS應用于復雜病變的評估的趨勢。
但對于其在臨床實踐中的應用,其實也存在著一些障礙,代建南教授總結為以下3點:
1、技術可及性和設備可及性不足:目前腔內影像學設備包括OCT和IVUS,主要集中在大型三級醫院,或心臟專科中心。很多基層醫院還未配備相關設備,所以需加強設備的普及和技術培訓,開展區域性培訓項目。
2、圖像解讀的專業性要求高:OCT和IVUS的圖像解讀需要高度專業化的技能和經驗,而許多臨床醫生可能缺乏相關培訓,所以需加強腔內影像學培訓體系的建設,同時未來可開發基于人工智能的輔助分析工具,降低解讀的難度。
3、操作復雜和時間成本高:腔內影像學檢查在介入手術當中進行,可能會延長手術時間,增加操作的復雜性。故優化操作流程、提高術者熟練度、開發多模影像設備可能是未來的研究方向。
4、需考慮患者接受度和依從性:部分患者可能對腔內影像學檢查的必要性和安全性存在一定的疑慮,所以加強患者教育,對其解釋檢查的價值和安全性,對于提供個體化的溝通和指導非常重要的。
提煉過去,展望未來
代建南教授也和讀者們分享了研究背后的小故事。在隨訪時,時常遇到患者失聯,在通過多部門反復尋找重新取得聯系之后,代建南教授團隊對患者解釋了隨訪的重要性并為患者提供交通和后續治療的便利,才最終對此病例患者完成了隨訪。
“這個小故事其實體現了我們在科研工作中對數據隨訪要有責任感,以及對患者的后續關懷。在臨床研究過程當中,我們要給予患者關懷。同時需要注意的是,在收集患者信息時,以防萬一出現上訴失聯情況我們最好保留患者本人和2-3個患者家屬的聯系方式。我們也通過團隊共同堅持和協作,最終才確保了數據的完整性。”代建南教授補充。
最后,代建南教授也為在心血管領域青年學者進行創新研究分享了4個建議:
1、從臨床的需求出發去選擇有臨床意義的研究方向,我們在心血管領域的研究最終是要改善患者的預后和指導臨床治療,所以我們的研究應該更加關注臨床實踐中沒有被解決的問題;
2、注重多學科交叉和團隊合作,現代醫學研究越來越依賴多學科合作,比如需結合影像學、臨床數據等,這提高了研究的深度,也拓寬了研究的廣度。青年學者要充分利用平臺優勢,學習創新技能和方法,在團隊中明確自己的角色、發揮自身優勢,同時積極地獲取他人的支持也非常重要;
3、保持一定的好奇心和批判思維,科研的本質是探索未知,需要對于科學問題的好奇心和敢于質疑現有理論觀點的批判思維;
4、堅持不懈,科研是長期艱苦的工作,這個過程當中一定會遇到很多困難和挑戰,我們需要一一克服,所以堅持很重要。
專家簡介
代建南
男,1992年2月出生,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國家級青年人才項目獲得者,哈爾濱醫科大學“星聯計劃”青年學者,哈佛大學麻省總醫院(MGH)訪問學者。現任哈醫大二院心內科病房副主任,寒地心血管病全國重點實驗室及心肌缺血教育部重點實驗室PI。兼任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冠脈腔內影像及生理學學組全國委員,中國老年醫學學會心血管病分會青年委員,黑龍江省老年醫學學會心血管病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Cardiovascular Innovations and Applications等期刊編委。
代建南教授長期從事心血管疾病影像診療與干預機制研究,累計發表學術文章36篇,第一或通訊作者(含共同)文章 20篇,結果主要發表于國際心血管領域國際頂級期刊。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項,省級及博士后課題4項。參編本領域專著1部,授權國家發明專利5件。作為主要完成人之一獲得2019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并獲得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菁英“科研創新獎”、“龔蘭生青年學者獎”特等獎等多項學會獎項及榮譽,是第六屆“全國杰出專業技術人才先進集體”及黑龍江省首批“頭雁團隊”學術骨干。
責任編輯:銀子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