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永安市青水鄉一直很有名氣。
以前的時候有名,是因為這里是純客鄉,如今有名,是因為這里變成了畬族鄉。
1985年,經永安市相關部門批準,這里的鐘姓恢復畬族成分,而在兩年后的1987年,青水鄉改設成了青水畬族鄉。
客家,漢族民系的一支,是一個文化的概念,而不是一個種族的概念。
畬族,單一的少數民族,畬,意為刀耕火種。
在我國學術界,畬族研究與客家研究的時間起點基本上是一致。
關于客家研究,羅香林先生是拓荒者,他的《客家研究導論》在1933 年出版,隨之而來的,就是
第一次客家研究高潮。
關于畬族研究,最早的著作是在魏蘭先生在 1906 年發表的《畬客風俗》,由此引發了大量的爭論。這其中:1934年林惠祥《中國民族史》中認為“畬族是瑤族的一支”;董作賓在1924年發表《說畬》,認為畬族是漢族,后來才逐漸演化為其他民族。
這種爭論一直持續到1953年,以施聯朱為組長的畬民識別調查小組到浙江、福建的畬村進行實地調研,最后得出了結論:畬民是一個單一的少數民族。之后在1956 年,得到了國家正式的確認。
走進如今的青水鄉,會發現這里姓氏很多,包括了林、鄭、黃、陳、鐘、藍等等,其中畬族姓氏主要有鐘姓和藍姓,占全鄉人口的三分之一左右,以鐘姓的人口最多。
鐘姓,得姓始祖伯益,遠古東夷族首領。
西周時候,周武王姬發將伯益的后人封在鐘離邑,大約為今山東南部一帶,建立諸侯國鐘離國,國君稱鐘離子。
春秋中期,鐘離國被楚國滅,后人以國名為氏,復姓鐘離,后來演化為鐘姓。
如今,在安徽省鳳陽縣臨淮鎮附近,保存有鐘離城遺址。
鐘姓大量南遷,始于西晉末年的衣冠南渡。重要的一支是晉末恭帝時的鐘圣、鐘善、鐘賢。圣公移上元(今江蘇江寧);善公移會稽(今浙江紹興);賢公移虔州(今江西贛州)。
這其中,發展最好的為賢公。他的妻子馬氏,生一子朝公。他們入贛后,不久遷到閩寧化石壁村,繼而遷于鄞江白虎村(今長汀縣城區內)。
賢公的妻子馬氏,去世后葬在九龍崗,民間稱為馬氏大婆墓,為后世廣泛流傳于閩贛粵鐘氏之間的寶地。
在青水鄉的鐘氏祠堂中,保存有1943 年的《潁川鐘氏族譜》,上面很清晰地記載著:明景泰三年(1452 年),鐘姓一脈從贛州市興國縣遷至永安青水蓋竹洋,發展至今560多年。
1985 年的時候,青水鐘姓人家申請恢復了畬族民族身份,獲得批準。
而畬客一體的畬族鐘姓,也成就了青水的特色為文化現象。聊天中我們發現,他們認為自己是客家人,畬族就是客家。
既是畬族又是客家,生活中,他們也毫無違和感。
平時的祭祖、舞龍燈、迎財神、婚喪嫁娶等以客家文化特征較多,而在大的節慶活動,如重陽節、馬氏真仙迎神廟會等,畬族文化則表現的較為明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