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時盼著養兒防老,真到老了才知兒也嫌老。”人都有年邁之時,誰不想安享一個舒心的晚年呢?然而,有時候老人的一些行為,著實能讓兒女頭疼不已。有錢未必就能讓老人和兒女都過得順心,沒錢也絕非兒女嫌棄老人的借口。特別是兒女既要忙于賺錢養家,又要操心照顧老人,兩邊都得兼顧。這時,老人若有以下這些行為,就很容易引發兒女的嫌棄,希望能給大家提個醒。
1. 身體欠佳需人照料,還愛耍小性子
人上了年紀,身體難免會有些小毛病。年輕時落下的病根,像腿腳無力、腰酸背痛,或是突發中風等情況,都可能找上門來。老人無奈之下,只能每日臥床,由兒女輪流照顧。當老人身體差到生活無法自理,吃喝拉撒都得靠兒女伺候時,本就讓人十分心疼了。可有些老人脾氣卻很執拗,對兒女呼來喝去,非要兒女24小時守在身邊,一點小事就大發雷霆。一會兒嫌棄煮的湯沒味道,一會兒又說太燙要摔碗,各種挑刺。兒女天天守在床前照顧老人,忙得連自己的小家都顧不上,結果還費力不討好。老人心里難受發火,兒女心里也滿是委屈,情緒很容易崩潰。再加上照顧老人的辛苦,以及兄弟姐妹間偶爾出現的小矛盾,兒女心里自然會不舒服。要是老人聽話懂事,什么事都能互相理解,兒女心里也不會有怨言。可要是老人脾氣還差,動不動就發火,兒女心里肯定會有想法。人老了,也要多為兒女考慮考慮,脾氣別那么大,多體諒一下他們的不易。疼了就說“我難受”,別拿兒女撒氣。偶爾也對兒女說聲“你也累了吧”,這樣兒女心里也能好受些。老人越體諒兒女,兒女就越愿意照顧老人。
2. 熱衷管閑事,愛說家長里短
有些老人被兒女嫌棄,是因為嘴巴太碎。總是把陳年舊賬翻出來說,不管是自家的事,還是別人家的事,都喜歡管、喜歡說。說多了,很容易引起誤會和矛盾,讓兒女心煩。老人還喜歡批評兒女的教育方式,比如“你們這樣不行,我們以前都是打出來的”;喜歡操心一些有的沒的,“聽說隔壁老王的兒子離婚了,肯定是那女的不好”。這些話,說多了容易出錯,也容易惹出麻煩。老人覺得自己活了一輩子,經驗豐富,想給兒女提點建議。可如今時代不同了,兒女有自己的想法,老人說多了,兒女可能會覺得很煩。兒女的事,老人不用管就別瞎操心,等兒女想問你的時候再提建議。別人家的事也別亂傳,閑話說多了容易招人嫌。老人要管好自己的嘴,該說的說,不該說的別說;該管的管,不該管的別管。過好自己的生活,遛遛彎、養養花,兒女也會很樂意和老人一起生活。
3. 倚老賣老,蠻不講理
每個人的成長環境和經歷都不同。有些老人年輕時就很強勢,到老了,還喜歡以過來人的身份去要求兒女。兒女做什么事,要是不合他的心意,他就說“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飯還多,你懂什么?”動不動就拿不孝來壓兒女,“你現在翅膀硬了,不聽我的了?白養你了。”生病了不肯去醫院,迷信各種偏方,兒女好心勸他還被罵,“我活了幾十年,不比你懂?”這樣的父母,不是兒女不想照顧好他們,而是實在有心無力,怎么做都是錯的。老人要明白,時代變了,兒女也有自己的想法,過去的經驗未必就適合現在。該聽醫生的就聽醫生的,該聽意見還是要多聽聽別人的意見。越固執的老人,越容易把兒女往外推。
生活中,什么樣的家庭都有。有善解人意、好相處的家庭,也有天天鬧得雞飛狗跳、過得不順心的家庭。誰都想家里一團和氣,父母開明,兒女孝順,彼此尊重,有話聊,日子過得開開心心。可生活往往不如人愿,有時候也不是有沒有錢的問題。人老了,有時候也得服個軟。身體不好,脾氣就要收斂點;管住嘴,少操心;時代變了,該聽勸就聽勸。兒女即使照顧老人辛苦點,也會心甘情愿。“父慈子孝”,你先慈,兒女才會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