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從軍之人都有血性,誰也不甘落于人后。而番號又是部隊中榮譽和精神的象征,很多人都渴望成為“第一”。
解放戰(zhàn)爭時期,我軍曾擁有數(shù)百萬之眾,最兵強馬壯的當屬東北。
不過由于西北條件最艱苦、以微弱兵力牽制住大量敵軍精銳、一度是中央機關及解放軍總部駐地、彭老總是幾大野戰(zhàn)軍司令員中地位最高的,因此第一野戰(zhàn)軍的稱號花落西北。
大編制敲定,次等建制也就按照順序來,第一兵團同樣在西北。而這個第一兵團陣容著實豪華,竟有四人在軍銜擬授名單中位列上將。
雖然因自身的態(tài)度,最終第一兵團實授三位上將,但這個數(shù)量在解放軍所有兵團里也是并列第一,非常耀眼。
一、各兵團授銜時涌現(xiàn)了多少上將?
當初我軍陸續(xù)成立了19個兵團,除第一兵團外,其他各部獲得上將軍銜的情況分別為:第二兵團沒有上將;第三兵團司令員陳錫聯(lián)、政委謝富治兩位上將;
第四兵團副司令員兼參謀長郭天民一位上將;第五兵團司令員楊勇、政委蘇振華兩位上將;第七兵團司令員王建安一位上將;第八兵團司令員陳士榘一位上將;
第九兵團司令員宋時輪一位上將;第十兵團司令員葉飛、政委韋國清兩位上將;十二兵團副司令員陳伯鈞和韓先楚兩位上將;十三兵團政委蕭華、副司令員李天佑兩位上將;
十四兵團司令員劉亞樓、副司令員黃永勝和劉震三位上將;十五兵團司令員鄧華、政委賴傳珠、副司令員洪學智三位上將;十八兵團副司令員周士第(后升為正職)和王新亭兩位上將;
十九兵團司令員楊得志、繼任政委李志民兩位上將;二十兵團司令員楊成武一位上將。剩下的三個兵團都是起義部隊改編而來,都只有司令員一位上將。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上將數(shù)量最多的就是十四、十五兵團,各有三個,且起碼要是副兵團職務以上才會授予上將軍銜。
第一兵團就有些特殊了,他們擬授四位實授三位,即便減少了一人,仍可并列第一。還有除兵團司令員王震外,另外兩位上將在野戰(zhàn)部隊最高只擔任了軍長,沒有兼兵團副職。
為什么第一兵團會政委不授上將、下轄的兩位軍長后來居上呢?不妨看看他們各自的原因及故事。
二、上將云集的第一兵團
按照當年的授銜標準,正兵團級對應的就是上將,所以兵團司令員王震這沒什么爭議點。
王震曾經(jīng)擔任過紅六軍團政委、八路軍359旅旅長、西野二縱司令員、一野一兵團司令員,無論戰(zhàn)績還是資歷,都特別突出。
最具說服力的印證是,徐海東、許光達當年都曾主動辭讓大將,他們不約而同都推薦了王震,認為王震比自己更應該列入大將之中,由此可見王震的地位有多高。
其實評銜小組一開始弄出來的大將名單有15人,王震在第14位。奈何最后毛主席覺得各級將官都太多了,因而進行削減,大將只留了10人,王震遺憾錯過。
第一兵團下轄三個軍,即第一軍、第二軍、第七軍,這三個軍的首任軍長都是上將(第二軍軍長、政委由王震兼任)。
第七軍軍長彭紹輝是毛主席的韶山老鄉(xiāng),參加平江起義后就一直在紅三軍團戰(zhàn)斗,是中央紅軍的一員。
懋功會師后,他被混編到紅四方面軍30軍擔任參謀長,在老張強行南下、宣布“另立”時,彭紹輝堅決抵制這種錯誤行為,即便被人打耳光、被槍頂著胸口,他也沒有屈服。
到甘孜會師后,彭紹輝再轉(zhuǎn)到紅二系統(tǒng),此后在八路軍120師、西北野戰(zhàn)軍、第一野戰(zhàn)軍任職。
彭紹輝在野戰(zhàn)部隊最高是軍長,不過1952年開始在西北軍區(qū)擔任參謀長(后兼副司令員),因而在全軍評級時,他被定為副兵團級。
1955年的上將當中,33人定級是正兵團級,19人是副兵團級,彭紹輝的情況授上將沒什么問題。
相比較起來,第一軍軍長賀炳炎算有些被“照顧”,他土地革命時期最高擔任師長、抗日戰(zhàn)爭最高擔任八路軍副旅長、解放戰(zhàn)爭最高擔任軍長,52年定級時也是準兵團級。正常情況下,他會是中將。
不過,賀炳炎有“山頭”的加成——他是授銜時紅二軍團為數(shù)不多的高級干部。土地革命時期,我黨有三大主力:紅一方面軍、紅二方面軍、紅四方面軍。
其中紅二方面軍的情況最特殊,是由紅二軍團跟紅六軍團合編而成。紅六軍團原先一直在中央蘇區(qū)外圍作戰(zhàn)、1934年8月才轉(zhuǎn)移跟紅二軍團會師,所以嚴格意義上紅二軍團才能代表紅二方面軍。
偏偏紅二軍團內(nèi)部曾經(jīng)有過很強的腥風血雨,眾多精英過早離去,能夠符合上將標準的也就寥寥數(shù)人。
本來在擬授名單中,廖漢生和賀炳炎都是上將,但毛主席要求各級將官縮減人數(shù)后,賀龍賀老總決定響應號召,在老部下里減少一個上將名額。
廖漢生1952年定為副兵團級,且1954年出任了國防部副部長,級別和職務都比賀炳炎要更適合授上將。
可賀老總認為,賀炳炎為革命失去了一條手臂,這些年來作戰(zhàn)也極其勇猛,就來了一次“大義刪親”,將外甥女婿廖漢生給劃掉,讓賀炳炎成了紅二軍團的上將代表。
此舉導致賀炳炎成了唯一的準兵團級上將,也使得廖漢生成了唯一擔任過國防部副部長的中將(1954年國防部有七位副部長,另六人為黃克誠、譚政、蕭勁光、王樹聲、蕭克、李達)。
準兵團級、副兵團級都授上將了,為何他們的領導正兵團級政委卻只是中將呢?原因在于,政委徐立清本人主動辭讓了。
徐立清土地革命擔任過軍政治部主任、抗日戰(zhàn)爭擔任過旅政委、解放戰(zhàn)爭擔任過兵團政委、52年定級是正兵團級,各階段都符合上將硬性標準,最開始他也的確擬授上將。
不過在毛主席提出刪減人數(shù)后,徐立清覺得自己是評銜小組的工作人員,理應發(fā)揮精神、為組織減少麻煩,遂主動提出授中將即可。
他找到羅榮桓申請,未批;再找彭老總,未批;最后找到周總理,一開始也未批,但徐立清誠摯地說出了自己的想法,表示讓出一個名額可以避嫌,有利于團結(jié),便于開展工作。
周總理聽后感慨地說:“徐立清真是共產(chǎn)黨員的一面鏡子。”最終徐立清就成了唯一一個正兵團級中將。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