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在寧夏銀川市興慶區銀古路云和社區“忘憂草殘疾人之家”的微工廠里,肢體殘疾人馬永亮正和幾個伙伴熟練分裝八寶茶。他每天工作一兩個小時,每月可增加500元左右的收入。“我每天都很期待來這兒上班,和大家說說笑笑,時間過得飛快。尤其是用自己的雙手掙錢,對我來說意義非凡,我終于不再覺得自己是個累贅了。”馬永亮邊干著手里的活邊告訴記者。
云和社區微工廠內,殘疾人進行八寶茶包裝。
云和社區殘疾人之家是銀川市首家線上線下融合發展的殘疾人之家項目,由興慶區殘聯牽頭,利用社區閑置場地,組織聯絡50家社會組織共同參與,為轄區殘疾人提供一站式日間照料、輔助性就業、技能培訓等綜合性服務的殘疾人之家項目,輻射轄區507名殘疾人及殘疾人家屬和就業困難群眾。像這樣的殘疾人之家在興慶區有12家。近年來,興慶區殘聯充分挖掘轄區16個鄉鎮、街道各自特色,以“一社區一特色,一鎮街一亮點”為目標,打造興慶區“百花齊放式”殘疾人之家,真正做到“一家多能、一園(室)多用”,充分做到讓殘疾人融入鄉鎮、街道現有陣地,融入“30分鐘社區生活服務圈”,方便他們走出家門,融入社會。云和社區黨委書記李紅君介紹,目前社區積極與第三方企業對接,引入“不尤手作”手工編織、無聲咖啡等多種就業方式,通過拓展“微就業”、培訓“微技能”、優化“微服務”,鼓勵殘疾人自強不息,發揮自身優勢,豐富職業技能本領,增加家庭收入,擁抱屬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在興慶區大新鎮燕祥社區殘疾人之家,銀川市第四代彩刺傳承人陶利軍每月都會抽出時間指導學員制作彩刺工藝品。2024年4月,因身體原因在求職道路上屢屢碰壁的張亞森,生活一度充滿迷茫。然而,命運在他踏入燕祥社區殘疾人之家的那一刻悄然改變。他跟隨陶利軍學習非遺彩刺技藝,短短半個月,便開始上手制作。當他第一次看到自己親手完成的作品時,心中充滿了成就感。如今,他制作的小彩刺葫蘆平均能賣到40元,憑借自己的雙手實現了自力更生。
“非遺+就業”的工作模式既保護了傳統技藝,又為殘障人士提供了體面的就業崗位,實現了文化傳承與民生改善的“雙贏”。“近年來,社區殘疾人之家與吉毅善志愿助殘服務中心達成合作,邀請多位非遺傳承人來社區進行技能培訓,建立起以手工藝品、非遺文創等特色項目‘產、學、研’為一體的綜合性就業創業孵化基地,推出‘線下展示+線上直播’融合模式,為轄區內殘疾人制作的手工藝品搭建起訂單式銷售的廣闊平臺,甚至外省一些客戶都在我們的殘疾人之家下了訂單。”燕祥社區黨總支書記徐艷茹說。
如何幫助來自殘疾人之家的手工藝品進一步擴大銷路?近日,銀川市殘聯與銀川文旅集團、賀蘭山巖畫、西夏陵共同召開“銀川文旅集團市殘聯助殘促銷對接會”,面對面與全市18名從事非遺文創、手工藝品制作的殘疾人代表進行了座談交流。目前,銀川市殘聯正與文旅集團座談交流,篩選出第二批文創企業和文創產品進景區,并深入對接各類展會,幫助更多殘疾人就業增收。
在諸多力量的幫助下,一個個殘疾人之家猶如溫暖的港灣,又似明亮的燈塔,為殘疾人撐起前進風帆的同時,也讓他們重新找到自信。興慶區殘聯相關負責人表示,將始終堅守在殘疾人事業的前沿陣地,立足殘疾人之家平臺,依托豐富多樣的非遺項目,與更多的政企合作,積極開展殘疾人輔助性就業工作,大力扶持80余名殘疾人參與到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傳統工藝、家庭手工業等項目中,為殘疾人就業開辟更為廣闊的天地,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
來源:華興時報
編輯:宣佳
審核:張雪飛、張競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