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在追求財富的路上奔跑,
通向富裕的道路千千萬萬,
但能夠延續三代甚至五代的富貴家族卻寥寥無幾。
作者-韓 編輯-韓
回顧那些長盛不衰的富貴之家,規矩和秩序是他們成功的核心。
每一代人嚴格遵循家訓,這是他們保持繁榮的根本原因。
中國有一個傳承了17代的家族,在上海擁有眾多房產,
后代普遍接受優質教育,這一切都離不開家族世代相傳的教誨。
01
巴黎盧浮宮前的玻璃金字塔熠熠生輝,
香港中銀大廈的設計直插云霄,
北京香山飯店與周圍環境完美融合。
這些標志性建筑均出自貝聿銘之手,
他是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建筑師之一。
然而,他背后的貝氏家族有著更為傳奇的故事。
從明朝中期至今,大約500年的歷史,傳承了整整17代。
這個家族從江南水鄉起步,最終走向世界舞臺,
靠的并非運氣,而是數代人始終堅持的理念。
貝氏家族最輝煌的時期出現在清末民初到民國年間。
那時的上海是遠東最繁華的城市,商業興盛,高樓林立。
貝家正好抓住了這一機遇,將事業推向巔峰。
貝潤生16歲時獨自前往上海,
從顏料行的一名學徒做起,
很快便被尊稱為“顏料大王”。
在上海灘,貝潤生的名字可謂無人不知。
他的眼光極為精準,
當時上海還處于發展階段,
但他已經預見到了未來的巨大潛力。
如今回望,那一千多棟房產,
如果放在今天的上海,其價值簡直難以估量。
這足以證明貝家的富足并非偶然,
而是每一代人都懂得如何把握機會。
早期以商貿為主,后來轉向投資,
再后來走出國門開拓新天地,每一步都走得穩健有力。
貝潤生致富后,并未只顧自己享受,
他花費80萬銀元購入蘇州獅子林,
這座園林位列四大名園之一。
他買下獅子林的目的并不是私用,
而是為家族提供一個團聚的場所,
同時還在園內設立了義莊。
與此同時,他的堂兄貝哉安也在積極行動。
順應時代趨勢,他帶領家族進入金融領域,
并參與創建了上海銀行。
他還牽頭籌集資金修建了從閶門到虎丘的馬路,
這一善舉至今仍被蘇州人銘記。
到貝祖詒接手時,已進入民國時期。
他在廣州、香港、上海三地負責銀行業務,
并于1946年擔任中央銀行總裁。
那個年代經濟動蕩不安,許多人借此牟利,
但他始終保持廉潔奉公的態度。
后來,他的長子貝聿銘出生,
貝家的聲望也隨之達到新的高度。
1949年,獅子林捐贈給了政府。
02
若要追溯貝家的起源,則需回到更久遠的過去。
明朝嘉靖年間,中原戰亂頻繁,
浙江蘭溪的貝氏家族無法繼續在當地生存。
貝蘭堂帶著全家遷往蘇州,
那里水域豐富,非常適合定居。
他憑借家傳醫術開設了一家藥鋪,
無論顧客貧富,都一視同仁,
藥材質量也始終如一。
時間久了,蘇州城內的百姓都知道“貝家藥鋪”值得信賴,
生意因此蒸蒸日上。
到了第二代、第三代,藥鋪規模不斷擴大,
不僅在蘇州開設多家分店,還在江浙地區拓展業務。
當時的蘇州是全國最繁榮的商業中心之一,
能在這樣的環境中脫穎而出,貝家實屬不易。
至清朝中期,貝穆廷成為家族中的重要人物,
他在蘇州商界叱咤風云,積累了巨額財富,
與葛氏、毛氏、畢氏并稱“蘇州四富”。
貝家之所以能延續至今,不僅因為善于賺錢,
更因為有一條家訓約束著后人。
這條家訓簡單明了,強調金錢終會耗盡,
唯有品德和規矩才能代代相傳。
他們還規定,男丁必須工作,不得游手好閑。
這一制度確保了家族中沒有出現懶惰之人。
清末民初時期,貝潤生忙于事業的同時不忘家族利益,
貝哉安放棄官職也要為家族效力,
貝祖詒管理銀行時同樣恪守原則。
每一代人都遵守家訓,既保住了財富,也維護了聲譽。
貝家最大的變革發生在貝聿銘這一代。
當時上海正在建設國際飯店,
高達80多米,堪稱地標性建筑。
他每次經過都會駐足觀望,心中逐漸萌生想法。
后來他前往美國,考察了幾所高校,
最終選擇在哈佛深造。
起初并沒有人看好他,但他從未放棄。
肯尼迪紀念圖書館項目成為他職業生涯的轉折點,
他通過設計證明了自己的實力。
隨后,盧浮宮金字塔成為巴黎的新地標,
中銀大廈屹立在香港天際線之中,
而蘇州博物館則融入了家鄉的文化特色。
每一項作品都體現了他對建筑行業的熱愛與執著。
貝聿銘的成功絕非偶然,
雖然家庭給予他較高的起點,但他自身的努力同樣不可或缺。
他在美國發展期間,正值國內局勢動蕩不安,
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時期,
貝家在國內的許多成員都受到了沖擊。
幸運的是,貝聿銘避開了這一劫難。
他的父親貝祖詒堅決反對他回國,
認為美國的機會更多,風險更小。
事實證明,這一決定非常明智。
貝聿銘在美國扎根后,事業迅速崛起,
聲名鵲起,成為家族中最知名的人物。
貝家的發展路徑并不單一,而是隨著時代變化不斷調整。
明朝時期,貝蘭堂依靠醫術來到蘇州,
抓住了為民眾治病的機會。
清朝中期,家族將藥材生意擴展至整個江浙地區,
恰逢商業發展的黃金時期。
清末民初,貝潤生在上海從事顏料行業,
貝哉安投身金融領域,均順應了時代的潮流。
貝祖詒在民國時期主管銀行事務,
而貝聿銘則開創了建筑領域的輝煌篇章。
每一步,貝家都在穩固基礎的同時尋找新的發展方向。
這種與時俱進的能力讓他們始終立于不敗之地。
貝家的傳統仿佛刻在基因之中——
不僅要富有,還要注重文化和教育,更要具備賺錢的智慧。
上海的上千棟房產至今仍是家族的重要資產,
租金收入源源不斷,子孫后代幾乎不可能貧窮。
此外,家族對教育的重視也是一個顯著特點。
從貝穆廷那一代開始,就提倡“傳詩書”的理念,
到貝聿銘這一代,直接進入哈佛深造,
再到他的后代,依然延續這一傳統。
這種家族文化令人欽佩,無論身處何地都值得驕傲。
貝家的人似乎天生明白,財富固然重要,
但智慧同樣不可或缺,否則家業遲早會衰敗。
03
到了第十七代,貝家子弟依舊表現卓越。
貝建中的女兒Olivia就讀于哈佛大學,主修社會學。
貝禮中的女兒Anna專注于藝術史研究,
并創立了一個面向兒童的藝術教育項目。
貝家這500年來,從藥鋪到銀行,再到建筑,
每一代人都在前進,既堅守傳統,又勇于創新。
貝氏家族歷經17代的輝煌歷程,
從明朝的一個小小起點,到清朝成為“蘇州四富”,
再到上海的千棟房主,
最后培養出哈佛畢業的建筑師,從未有過失誤。
他們的故事充滿魅力,既有老一輩的精明智慧,
也有新一代的開拓精神,無論在哪里都讓人贊嘆不已。
信息來源:1、都說富不過三代,富過十五代的貝氏家族秘訣是什么?:界面新聞2、艾誠對話Anna Pei:一顆中國心,陪了祖父貝聿銘多少年?:環球網3、這個和拜登合影的華裔女孩,背后的家族不簡單:最華人4、102歲,富十五代,一圖揭秘貝聿銘傳奇一生.新京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