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荀超
“涼山,是一個滿溢著歌聲與詩意遠方的地方!”近日,由涼山州文聯主辦的“邁步鄉村振興新征程涼山實踐”——大型組歌《山河的回響》創作研討會在成都舉行。現場,來自北京、四川、陜西、遼寧等地音樂人與涼山文藝界人士齊聚一堂,圍繞組歌的創作方向、文化根基、藝術表達與落地實踐展開深入探討,為這部展現涼山巨變的音樂史詩,注入思想深度和創新靈感。
研討會
“《山河的回響》不僅是藝術的表達,更是時代的記錄。”涼山州文聯黨組書記、主席安圖介紹,組歌將以牢記囑托、感恩奮進為故事線,以鄉村振興為敘事脈絡,以涼山14個世居民族的集體記憶和山川風物為底色,通過音樂語言展現這片土地從脫貧攻堅到振興發展的壯麗歷程。“我們希望用音符串聯起涼山的山河巨變,將涼山14個世居民族的團結奮進、萬千百姓的追夢足跡、翻天覆地的山鄉巨變,凝練成可聽可感的藝術史詩,讓世界聽見這里的人民如何以感恩之志繼續奮斗,用雙手創造幸福,用團結繪就未來。”安圖希望將這部承載涼山文化根脈與時代精神的組歌作品,打造成為本土民族音樂創新突破的里程碑。
安圖
隨后,全國“五個一工程”獎獲得者、涼山州音協副秘書長羅木果分享了《山河的回響》的創作幕后:“組歌將打破傳統主旋律作品的單一敘事,采用‘史詩感與煙火氣并存’的表現形式,以小視角反映大情懷,既有獨唱、對唱、合唱等聲樂藝術的多維碰撞,也融入民族器樂與流行編曲的跨界融合。作品將巧妙嫁接彝族高腔、月琴彈唱等民族元素,同時以現代音樂鋪陳時代氣象,讓‘泥土芬芳’與‘國際表達’共鳴。”
羅木果
在創作研討環節,四川省音樂家協會秘書長楊小蘭、北京市音協副秘書長郭孟南、山西省歌舞劇院簽約作曲家張偉,全國“五個一工程”獎獲得者、遼寧省青年詞曲作家譚楊等,從藝術性、市場性、傳播性、民族性等維度,圍繞《山河的回響》主題表達、創作思路、藝術結構等分享了自己的觀點。
楊小蘭
郭孟南著重強調地域文化賦能與市場轉化路徑。他認為,創作需強化“文化的在地性表達”,即立足涼山本土特色,就地取材,將涼山豐富的地域文化基因深度融入作品內核,集中資源打造1-2首兼具藝術高度與傳播力的“爆款”曲目,通過持續釋放“爆款”作品的名片效應,集聚涼山歌舞資源優勢,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輕歌舞劇IP,實現藝術價值與市場價值的雙重突破。
郭孟南
同時,郭孟南還強調主創團隊應重視音樂作品的市場化運作,探索音樂版權變現的新模式。如可以借力國內頭部在線音樂平臺,在版權授權和內容推廣等方面進行合作,建立版權收益共享機制,為創作者帶來更多的版權收益,同時推動原創音樂的廣泛傳播。
張偉認為,在創作過程中“應巧妙處理作品文化根脈與當代審美的融合度,科學規劃傳統風、雅、頌藝術元素的結構比例。”同時弱化交響樂等大型編制的常規配置,轉而強化聲部層次的人聲藝術表現力,以此適合劇場、戶外及沉浸式空間等復合型演出場域。
譚楊提出,可以借鑒“音樂劇敘事+電影原聲質感”的模式,通過線性敘事的手法,將故事性巧妙地融入組歌的各個篇章主題之中,從而打造出一部既連貫又富有張力的音樂作品。在他看來,作品應遵循“整體性與獨立性并重的原則”,即:當作品以整體的形式呈現時,必須注重整體音樂風格、聽覺感受以及舞臺畫面的高度融合與一致性,以確保觀眾能夠獲得一種統一而深刻的藝術體驗。同時,當作品中的各個部分獨立呈現時,也應充分展現其獨特的個性、深刻的藝術內涵以及廣泛的傳唱度,以便讓每一部分都能在獨立時依然閃耀其獨特的光芒。
楊小蘭則以《小花》《金不換銀不換》《美滋滋》《摩梭》等涼山優秀音樂作品為例,提出“音樂創作要立足新時代坐標系,緊跟時代步伐,構建‘政治導向、思想深度、藝術創新、市場價值’四位一體的創作范式,通過深入采風、潛心創作,集中打造一批既能綻放時代光彩、又能沉淀文化厚度的傳世之作,實現‘破圈’傳播以及藝術精品與市場認可的‘雙頻共振’。”
研討會現場,《山河的回響》主創人員吳永波、何萬敏、克惹丹夫、克惹曉夫、楊智聰等,也圍繞如何在創作中彰顯涼山文旅特色,通過藝術形式展現涼山的多元文化和時代變遷等進行了探討。
圖據主辦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