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埃克森美孚取消了原定在中國船廠建造的兩艘液化天然氣加注船的訂單。《朝鮮日報》稱,這是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舉行公開聽證會后,首次報道中國造船訂單被取消。
隨著美國對往返美國港口的中國船舶和船運公司實施數百萬美元的收費政策,外國公司重新考慮造船訂單的情況已經發生。中國船舶需求的下降可能使韓國造船業受益。
(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舉行公開聽證會,圖源:USTR)
3月24日,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舉行公開聽證會,討論針對中國海運、物流和造船業爭奪主導地位的301條款調查中擬議的行動。
據美國制造業聯盟進行的民意調查顯示,特朗普重建美國造船業的舉措得到了美國民眾罕見的兩黨支持,72%的受訪者表示美國不能繼續依賴中國和其他外國生產商來建造船舶。
受勞動力短缺、資金壓力等影響,日韓平替中國造船也絕非易事。
一、法國達飛:200億美元投資美國船舶
“我很自豪能夠通過向美國未來海運和物流能力投入200億美元來鞏固我們與美國的長期關系。未來四年,我們將大幅增加懸掛美國國旗的船隊,擴大兩岸主要集裝箱港口的運力,在全國范圍內開發最先進的倉儲設施,并在芝加哥建立一個重要的航空貨運樞紐”——達飛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薩德。
2024年3月7日,法國達飛海運宣布未來四年將投資200億美元(約合1456.42億元),旨在加強美國的海上運輸、造船、港口基礎設施、物流和航空貨運服務。
這筆投資的很大一部分用于支持美國造船業,表示要將其運營的“美國總統輪船公司”擴充30艘懸掛美國國旗的船只,以提高政府貨物運輸能力。
達飛海運表示,還計劃將資金用于紐約、洛杉磯、荷蘭港、休斯敦和邁阿密的港口基礎設施改善,并在美國新建和擴建400個倉庫。
(圖源:達飛)
Alphaliner最新數據顯示,目前達飛旗下船隊運營666艘集裝箱船,包括314艘自有船舶和352艘租入船舶,總運力約389萬TEU,排名全球第三位,市占率12.2%。
2025年以來,達飛在中國和韓國簽訂了24艘18000TEU液化天然氣雙燃料超大型集裝箱船。其中,韓國HD現代重工和中國江南造船分別拿下12艘訂單。
達飛是近幾年來集裝箱船新造船市場上最為活躍的集運巨頭之一。目前達飛在建新船多達100艘約157萬TEU,僅次于地中海航運的133艘208萬TEU排名全球第二,也是除地中海航運之外唯一一家手持訂單在100萬TEU以上的集運公司。
達飛的這份新船訂單正值美國政府宣布擬針對中國海事、物流、造船領域采取限制措施之際。面對或將落地的301調查,地中海航運、馬士基等航運巨頭在訂單方面的變化傾向還不明顯,赫伯羅特在中國的訂單存在轉移韓國的情況。
2025年2月,地中海航運與中國長宏國際簽訂8艘21700TEU液化天然氣雙燃料集裝箱船。3月,與中國船舶旗下廣船國際簽署2艘3500米車道長度的液化天然氣雙燃料客滾船。
3月30日,據業內消息人士透露,馬士基開始與滬東中華、江南造船等中國頂級船廠洽談新一批訂單,原計劃為12艘15000TEU級“巨無霸”,但很可能進一步擴展至30~40艘。
2月9日,赫伯羅特與韓國韓華海洋簽署建造液化天然氣雙燃料集裝箱船的意向書,考慮向韓華海運訂購6艘16800 TEU的LNG雙燃料集裝箱船。據了解,該批訂單原本預定由中國揚子江船業承接。
二、埃克森美孚:取消中國造船訂單
2025年3月31日,《朝鮮日報》報道,美國能源公司埃克森美孚取消了中國兩艘液化天然氣加注船(LNGBV)的訂單,“埃克森美孚已獲得建造該船的船位,但并未最終下訂單,導致合同終止”。
美國國會研究服務處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中國占全球船舶交付量的51%,其次是韓國的28.3%和日本的15.4%。如果對中國船舶的需求下降,韓國和日本的造船廠可能會受益。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業界認為韓日造船業或將受益于美國對華政策,但業內也有聲音認為“韓日難以填補中國船舶業的空白”。
埃克森美孚取消的大型液化天然氣運輸船訂單只能在中國和韓國建造,因此訂單可能會轉移到韓國造船廠。但韓國造船廠已經面臨長達數年的訂單積壓問題,因此確保生產機會并不容易。
2025年1月,荷蘭能源巨頭殼牌的一項至多5艘液化天然氣加注船新造船項目確定三家招標候選名單,入圍的船廠包括兩家中國船廠,以及一家韓國船廠。301調查下,殼牌最終的選擇還未出爐。
3月24日,日本最大航運公司日本郵船株式會社高管稱,“美國的盟友日本和韓國將難以迅速提高造船水平以滿足美國對替代品的需求”“日本船廠目前都在滿負荷運轉,2028年之前沒有多余的產能;與此同時,韓國造船商面臨著資金壓力”。
不僅如此,日本船廠產能整體萎縮,韓國船廠也面臨勞動力短缺、成本上漲等壓力。這些都暴露出兩國船廠發展的局限性,意味著其船廠根本無法在短時間內填補中國船舶工業的空白。
克拉克森此前也曾表示,“從目前的產能發展來看,中短期內全球新船建造投資仍然極為依賴中國船廠”。
(圖源:外媒)
韓國貿易投資振興公社在3月29日的一份報告中指出,當前形勢可能為韓國出口商在美國市場創造機會,特別是在美國軍方海軍艦艇的維護、大修服務和美國海軍及海岸警衛隊的新造船合同方面。
3月5日,韓國貿易部長安德根訪美期間提出,如果美國下訂單,韓國造船廠可以優先生產和交付新船,包括海軍艦艇、油輪和破冰船。
此前,特朗普宣布建立白宮造船辦公室并為該行業引入新的稅收激勵措施。SK證券分析稱,這些稅收優惠政策可能會鼓勵韓國造船商的投資,尤其是現代造船和韓華海洋。
事實上,在2024年時任美國總統拜登宣布對中國造船業展開301調查后,韓國船企已經在靠攏美國方面有所行動。
2024年6月20日,韓國韓華集團宣布與美國賓夕法尼亞州費城造船廠簽訂100%股權收購協議,這是韓國企業首次完成對美國造船廠的收購。
“隨著韓華集團去年完成對費城造船廠的收購,韓國現代造船收購美國造船廠或進行股權投資的可能性越來越大”。
三、3月份:韓國重回全球造船訂單榜首
韓國造船業在年初訂單量低迷之后,3月份訂單量出現反彈。2025年3月份,韓國接單量超過中國,成為全球第一。
據克拉克森4月4日的數據顯示,上個月,全球接單量共計150萬CGT(58艘),韓國接單量達82萬補償總噸(55%),超過中國(52萬補償總噸,35%),成為全球第一。
韓國和中國分別獲得了17艘和31艘船舶訂單,但韓國在補償總噸方面處于領先地位,因為其在高價值大型船舶方面占據優勢。
韓國的戰略包括專注于高價值船舶和更大、技術更先進的船舶。這包括所有類型的天然氣運輸船,盡管中國液化天然氣運輸船數量增長,但韓國仍繼續在天然氣運輸船訂單中占據領先地位。
今年前三個月,中國以49%的市場份額保持領先,而韓國則為27%。在過去五年中,中國一直占據主導地位,第一季度的份額為50%。韓國的份額從2021年的36%下降到今年的27%。
4月3日,韓華海洋稱,該公司已獲得一艘價值約2.63億美元的液化天然氣運輸船的額外訂單。該集團表示,目前已收到總計24艘船舶的訂單,價值40.7億美元,已完成其180.5億美元年度訂單目標的22.6%。
按船舶類型劃分,該公司已收到2025年的訂單,包括1艘液化天然氣運輸船、4艘液化天然氣加注船、1艘液化石油氣/氨運輸船和2艘乙烷運輸船,以及12艘集裝箱船和四艘油輪。
(圖源:外媒)
四、中國造船:綠色船舶轉型引領訂單增長
2025年1~2月全球新船訂單157艘,合計765.59萬補償總噸。與2024年同期的新簽訂單638艘,3001.06補償總噸相比,艘數和補償總噸分別同比下跌75.39%和74.49%。
從國家來看,中國新簽訂單88艘,合計193.74萬補償總噸;韓國新簽訂單25艘,合計128.85補償總噸;日本新簽訂單4艘,合計4.57萬補償總噸;分別占全球新船訂單量的44.09%、29.32%和1.04%。
近年來,替代燃料船舶(綠色船舶)在新船訂單中所占比例一路攀升,從2016年僅8.2%上漲到2021年的32%,2022年更達到史上最高的54%,在2023年一度滑落至45%之后,2024年又重新回到50%以上。
2025年全球新造船市場延續綠色轉型浪潮,前兩月替代燃料船舶訂單占比創下歷史新高。中國造船業在綠色船舶領域占據主導地位,2月承接了全球73.2%的替代燃料新船訂單。
與此同時,韓國船廠2月份承接了替代燃料新船訂單9艘33.5萬補償總噸,市占率23.4%。
(圖源:外媒)
對于手持訂單情況,據統計,截至2025年3月8日全球船廠手持訂單5752艘,共計15633萬補償總噸。其中,中國船廠手持訂單量為3747艘,共計9230.12萬補償總噸,艘數占全球市場份額的65.14%,補償總噸占59.04%。
韓國船廠的手持訂單量為685艘,共計3609.99萬補償總噸,艘數占全球市場份額的11.91%,補償總噸占23.09%;日本船廠的手持訂單量為721艘,共計1298.76萬補償總噸,艘數占全球市場份額的12.53%,補償總噸占8.31%。
參考資料:
1、U.S. sanctions boost South Korean shipbuilding as Chinese vessel orders decline, source:Chosun Biz
2、12艘190億!達飛加碼力挺中國造船業,來源:上海航運交易所
編寫:景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