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是新時代首都發展的根本要求。
今年是《關于進一步推動首都高質量發展取得新突破的行動方案(2023-2025年)》(以下簡稱《行動方案》)收官之年。近日,北京市發布《進一步推動首都高質量發展取得新突破行動方案2025年工作要點》(以下簡稱《工作要點》),力爭為《行動方案》收官畫上圓滿句號。
兩年來,北京高質量發展取得哪些成效?今年《工作要點》有哪些特點?有哪些重點內容?小布為你“劃重點”!
《行動方案》實施兩年來
經濟社會發展成效顯著
《行動方案》印發實施以來,全市上下凝心聚力、攻堅克難,各項工作向高質量發展聚焦,兩年來,經濟社會發展成效顯著。
京津冀協同發展深入推進,協同創新和產業協作深度鏈接,引領全國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加速構筑。
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及各分中心建成運營,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等“六鏈”加快布局落地,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創新等5個集群新入選國家隊,京津冀地區已累計培育7個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兩年來北京流向津冀技術合同成交額接近1600億元,2024年京津冀三地經濟增速均超過全國增速,經濟總量達到11.5萬億元,占全國比重連續兩年提升。
創新體系效能持續提升,躋身全球百強科技集群前三位,為持續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提供有力支撐。
北京全力服務保障國家實驗室建設和運行、支持承擔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在京全國重點實驗室已達77家、約占全國總數的28%,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成為全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密度最高的區域之一。深入實施基礎研究領先行動和關鍵核心技術攻堅行動,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基礎研究占研發投入比重均保持全國領先,58項科技成果獲國家科技獎、全國第一。全面落地中關村先行先試24項改革措施,統籌“三城一區”聯動發展,近兩年創新型產業集群示范區承接三大科學城成果超550項。
新質生產力加快培育壯大,現代化產業體系加速構建,高質量發展新動能持續增強。
兩年出臺70余項細分產業支持政策(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出臺通用人工智能、人形機器人等30余項細分產業支持政策。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制定實施醫療器械、新材料等40項細分產業支持政策),設立8支總規模達千億元的政府投資基金,2024年新能源汽車產量達29.4萬輛,集成電路產量超過250億塊,醫藥健康產業規模突破萬億元,數字經濟增加值達2萬億元左右。深入落實北京證券交易所“深改19條”,上市企業增至開市時的3倍多。加快推進兩業融合試點示范,2023年以來認定5家市級兩業融合示范園區、35家市級試點企業。
投資和消費結構不斷優化、潛能持續釋放,供給側改革和需求側管理有機結合,有效需求穩步擴大。
在國家“兩重”“兩新”等一系列存量增量政策的引領帶動下,北京市內需存量挖潛和增量拓展相得益彰,投資效益持續提升、消費信心不斷提振。產業投資逐漸放量、已成為投資增長的主要拉動力,2024年全市固定資產投資規模突破9000億元、增長5.1%,其中產業投資占比達27.5%、顯著高于前兩年的20%左右、處于全國領先水平。消費結構加快優化,2024年市場總消費增長2%,其中服務消費保持較快增長、增速6.5%,服務消費占總消費的比重超過6成。國際化的消費環境日益完善,2024年全市接待境外游客人數超過疫情前2019年的水平。
體制機制創新持續深化,各類經營主體發展環境不斷優化,改革開放邁向更高水平。
“北京服務”營商環境品牌持續擦亮,2024年平均每天新注冊科技型企業達到289家,116家企業入圍全國科創企業500強。國企改革不斷深化提升,民營經濟服務機制不斷健全完善,招商引資行為進一步規范有序。“兩區”建設深入推進,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范區2.0方案任務全面落地,服貿會、中關村論壇、北京文化論壇、金融街論壇國際影響力持續提升,外貿進出口總額穩定在3.6萬億元以上。
今年以來,按照黨中央決策部署,北京市堅持以新時代首都發展為統領,不折不扣落實落細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加快實施“開門紅”穩增長專項行動,著力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高端制造業向新向好,1-2月,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6.4%、高于全國0.5個百分點。1-2月,信息服務業、科技服務業、商務服務業企業營收分別增長10.3%、9.2%和6.3%。“兩重”“兩新”政策效應持續發揮,1-2月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增長31.2%,其中設備購置投資增長2.5倍,投資結構持續優化,基礎設施投資增長22.4%,高技術制造業投資、高技術服務業投資分別增長28.6%、4.9倍;1-2月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下降0.1%、降幅比去年全年收窄2.6個百分點,以舊換新政策帶動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文化辦公用品類商品零售額分別增長23.1%和20.8%,網絡消費增長強勁,1-2月網上零售額增長9%、比去年全年提高7.3個百分點。市場信心持續提振,1-2月,北京地區證券交易額增長11.1%,其中股票交易額增長63%;1-2月純商品住宅銷售面積增長13.9%,2月新建商品住宅銷售價格環比上漲0.1%。
“五子”聯動
聚焦重中之重、改革突破、效能釋放
《行動方案》突出“五子”聯動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推動“五子”協同、形成疊加效應,是市委市政府推動首都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工作抓手。《工作要點》作為《行動方案》每年度的細化實化,側重于圍繞“五子”階段性特點和要求,安排系統而重要的任務,推動《行動方案》落地見效。今年是三年《行動方案》的收官之年,也是“十四五”的收官之年,還是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的關鍵之年,今年的任務安排更加聚焦重中之重、解決關鍵褃節問題,聚焦改革突破、創新體制機制,聚焦效能釋放、持續提振信心。
(一)聚焦重中之重,下大力氣解決高質量發展面臨的關鍵褃節問題,培育壯大更加強勁充沛的發展動能
經過前2年的接續努力,《行動方案》任務大部分已完成,支撐首都經濟穩健發展、不斷向好,但在縮小京津冀三地產業發展“代差”、推進科技成果轉化、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挖掘消費投資潛能、穩外資穩外貿等方面仍然存在短板弱項,還需要持續發力、不斷突破。《工作要點》圍繞市委市政府今年推動首都高質量發展的總體思路、政策取向和工作部署,聚焦裉節和關鍵問題匯集了一攬子既系統又重要的務實舉措。比如,為大力提振消費,北京堅持促消費與惠民生相結合,開展提振消費專項行動,并系統性地從打造消費新空間、構建消費新格局、拓展消費新場景三個維度提出相關舉措,同時聚焦重點,突出了鼓勵具備開放條件的歷史文化場所活化利用、優化商業空間舉辦活動管理、提升北京國際電影節的“紅毯效應”、打造工業旅游特色品牌等內容。比如,在推動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方面,注重統籌推動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今年將重點在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方面下功夫,包括推動高校院所研究成果轉化、創建全國高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建立與在京研發機構的清單臺賬式對接機制等。
(二)聚焦改革突破,創新提升發展質量效益的體制機制,推動一批標志性改革舉措加快落地
《工作要點》對標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和北京市實施意見改革任務,落實體制機制創新舉措,形成同向推動改革發展的政策集成。比如,在協同優化京津冀三地營商環境方面,提出要暢通京津冀要素循環,深化區域同事同標改革,推進三地企業開辦、變更、注銷政策流程協同一致,實現20項以上互認資質資格統一規范辦理。這項舉措實際上為“六鏈”“五群”企業集聚提供了便利條件,有利于三地產業協同圈更好聯動高水平發展。比如,圍繞激發文化發展活力,提出推動文化設施所有權與使用權分置改革,以博物館、體育館為切入點創新社會資本參與文體設施運營模式。這項舉措既有利于完善文體活動空間服務配套,更為拓展新的消費場景創造了條件。
(三)聚焦效能釋放,向市場主體傳達清晰的政策信號,持續提振信心、引導預期
《工作要點》著力將政策舉措細化量化實化,讓微觀主體能看懂、能操作、能受益,每項政策舉措透出滿滿誠意,充分表明了全市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誠心、決心和信心。比如,圍繞民營企業關切,提出支持民營企業參與重大科技攻關和重大項目建設,全年面向民間資本推介重大項目總投資不低于2000億元、扎實開展清理拖欠企業賬款專項行動切實保護企業合法權益。比如,把政策發力點向“投資于人”傾斜,提出加大國內外優秀畢業生引進力度,探索推進青年租賃住房支持試點等舉措,進一步激發微觀主體活力,以微觀主體的高質量發展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
27條措施
細化為157項重點任務
《工作要點》在框架結構上對應《行動方案》“五子”的五大方面提出了27條措施,并細化為重點任務157項及擬出臺重點政策25項。
一是強化協同創新和產業協作,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邁上新臺階方面
京津冀協同發展進入第二個十年,北京將進一步強化“一核”輻射引領、“兩翼”聯動發展、“三圈”協同布局,深化重點領域、重點區域一體化發展,加快建設現代化首都都市圈,推動京津冀成為引領全國高質量發展的新動力源。
圍繞“三鏈”融合,重點介紹協同創新和產業協作的政策舉措。協同創新和產業協作是以重點突破帶動全局、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走深走實的關鍵之舉。北京堅持把產業生態作為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關鍵抓手,主要的措施是打造重點產業鏈群,去年京津冀5個先進制造業集群進入“國家隊”,今年的重點是一群一策推動集群建設,《工作要點》針對每個產業集群提出了具體舉措,比如推動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科技生態港落地5家頭部零部件企業,在生命健康集群方面申報創建1-2項國家級創新中心,加快建設集成電路集群南港電子化學品基地、新一代信息技術集群國家網安園、安全應急裝備集群中試平臺等重大項目,在人工智能集群形成10個“人工智能+”標桿應用等,今年將推動形成一批重大標志性成果,合力提升產業競爭力,加快打造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
重點功能區域政策舉措方面,關于支持雄安新區建設,重點是支持創新能力建設,今年將用好雄安未來之城場景匯,推動一批新技術新產品在雄安新區孵化轉化,實現不少于60家高成長型企業落地雄安新區中關村科技園,還要深入開展基礎教育提升、醫療衛生發展、職業培訓創新三項工程,提供優質的配套公共服務。關于城市副中心,重點是以第二批市屬國企搬遷為契機增強產業功能,同時還將謀劃推動環球影城二三期項目,加快建設頂點公園、海昌海洋公園,實現相關產業集群發展。此外,關于市域內其他重點區域,平原新城、京西、南中軸等都是北京未來發展的新增長點,近年來不斷迭代的支持政策持續為區域發展注入源頭活水,已經呈現量變到質變的態勢,今年北京將繼續提升重點區域發展能級。關于平原新城,重點是提升平原新城承接能力,今年將實施一批提升平原新城綜合承載能力的標志性工程,推動R4線一期北段等軌道交通快線開工,打造新龍澤等軌道微中心,加快建設未來大學科技園、大興國際氫能合作示范區等高質量創新和產業空間,布局落地清華附中大興學校、兒童醫院亦莊院區、宣武醫院房山院區等優質公共資源。關于京西地區,重點是推進“兩園一河”先行啟動區建設,將聚焦永定河左岸建設和道路連通,落地京原漫水橋等一批標志性項目,打造首鋼園服貿會“會展小鎮”。關于南中軸,重點是打造“禮樂雙軸”空間標志性節點,《工作要點》提出建成中央芭蕾舞團業務用房,推進國家自然博物館、首都規劃展覽館等重點項目建設。《工作要點》中還對激發奧林匹克中心區發展活力提出政策舉措,提出全面推進奧林匹克園區道路開放,完善國家體育場、國家網球中心等場館配套商業設施,推動文商旅體融合聯動發展。
二是加快提升創新驅動發展的能力和水平,推動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全球主要創新高地建設取得新突破方面
北京科技創新資源豐富,尤其是近年來北京落實國家部署,建強戰略科技力量,科技成果產出豐碩,北京今年將把促進科技成果轉化作為重中之重,全力推動科技創新這個“關鍵變量”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核心是加強企業創新主體地位,關鍵是在服務科技型企業方面要“跟得住”“幫得上”。
在支持科技型企業全生命周期發展方面,切實把科技成果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生產力。圍繞科技型企業從哪里來、到哪里落,《工作要點》提出職務科技成果資產單列、定向做好跟蹤對接服務和成果轉化落地等措施,推動高校院所的研究成果進入轉化階段;布局建設概念驗證平臺、共性技術平臺、成規模的中試基地等,縮短成果轉化時間;還將推動在中關村各分園組建專業化科技成果轉化機構,建立市場化薪酬體系和激勵約束機制,以項目經理制跟蹤項目、開展轉化落地對接服務,讓每一個園區都成為產業孵化、培育、服務的活力空間。圍繞科技型企業敢投入、愿創新,《工作要點》針對企業前期研發投入壓力較大等特點,提出研究制定促進創業投資高質量發展政策措施、安排不低于600億元再貸款再貼現額度支持科技創新等,投貸聯動擴大創新型企業資金來源、降低資金使用成本。除了資金,還考慮到創新資源的可獲得性,提出持續向符合條件的科技型中小微企業免費發放創新券,企業可以用創新券向開放科研設施與儀器的在京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等單位購買測試、研發等專業服務,讓科技型中小微企業能夠充分享受北京的科技創新資源。圍繞科技型企業有成長空間、有發展路徑,《工作要點》設計了梯度培育創新型企業的舉措,提出新培育“小巨人”企業不少于100家、專精特新企業不少于1000家,主動服務培育獨角獸企業,健全企業上市服務工作機制等,讓更多企業在新領域新賽道跑出加速度。
此外,在人才政策方面,人才是第一資源,北京人口數量有上限(2300萬人口)、但人才沒有上限,為了吸引更多人才集聚扎根,北京將加快建設高水平人才高地,《工作要點》從“引、育、留、用”4個方面送上了政策“大禮包”:“引”的方面,特別是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方面,將探索推廣在華永久居留計分評估機制,加大國內外優秀畢業生引進力度。“育”的方面,將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建設數學與人工智能等新興交叉學科平臺,吸引國外高水平理工農醫類大學在京建設實體學院或實驗室,支持高等院校聯合企業建設產教融合基地等,著力增強人才培養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適配性。“留”的方面,將完善人才服務,探索推進青年租賃住房支持試點。“用”的方面,將提高用人單位選人用人自主權,實現人才引得進、留得住、用得好。
三是積極發展新質生產力,率先構建更具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取得新進展方面
現代化產業體系是現代化國家的物質技術基礎。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是北京落實國家戰略部署、主動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的必然要求,也是實現減量約束下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北京在產業謀劃布局上重點體現當前和長遠相結合,比如加快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和國際綠色經濟標桿城市“雙標桿”建設,北京2021年提出建設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此后信息服務業增加值每年至少跨越一個千億級臺階、已經成為北京市第一大支柱產業,當前人工智能已經到了產業化的“臨界點”,是當前的抓手、長遠的增量,北京重點從“一頭一尾”發力,“頭”的重點是發揮數據要素價值,《工作要點》提出制定公共數據開發利用實施意見,加快自動駕駛、文旅、醫療、氣象、時空等行業數據專區建設運營,提升北京國際大數據交易所能級、爭創國家級數據交易所,把北京豐富的數據要素資源利用起來;“尾”的重點是推動人工智能應用,今年將落實“人工智能+”行動計劃,在醫療、教育、制造領域建成不少于3個國家級人工智能行業應用基地,在政務、交通、文化等領域打造不少于10個標桿示范應用場景,加快推動機場、火車站往返城區的自動駕駛接駁場景對外開放,加速人工智能產業從“10”到“100”“1000”的發展。綠色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綠色發展將推動成本投入轉為發展優勢,中間鏈接是產業載體,去年北京發布了加快建設國際綠色經濟標桿城市的實施意見,今年是落地之年,《工作要點》提出加快建設國家綠色技術交易中心,組織實施綠色低碳先進技術示范工程,加快先進適用科技成果轉化;今年還將培育戰略性基礎性綠色產業,《工作要點》提出研究綠色先進能源與低碳環保等產業政策,還將開展重點產品碳足跡核算研究,選取部分行業企業開展產品和服務碳標識認證試點,推動新型綠色專業服務業發展。此外,北京還前瞻性加大未來產業布局力度,《工作要點》對6G、具身機器人、未來能源、商業航天等領域都安排了節點性措施。北京在產業要素支撐上重點體現耐心有力,產業發展壯大離不開各類要素支撐,《工作要點》提出系列舉措。比如資金方面,今年將服務央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專項基金在京落地,推動市區兩級政府投資基金保持100億元以上投資規模,還把高精尖產業領域作為支撐投資的重點;比如土地方面,《工作要點》提出完善產業用地彈性年期出讓機制,強化產業投資引進和落地保障,增強產業發展的潛力和后勁。北京在產業生態營造上重點體現系統融合,產業的發展需要生態滋養,而良好生態也能夠吸引培育產業,《工作要點》提出,今年將培育2-3個高水平生產性服務業集聚示范區,制定支持會計師事務所、人力資源服務業等高質量發展政策措施,加大對海外知名咨詢、法律、檢驗認證機構引進力度,在服務好實體經濟的同時實現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壯大;今年還將在產業融合發展的領域發力,比如研究謀劃北京特色文化IP、形成全產業鏈開發模式,制定工業旅游相關政策,繼續推動兩業融合。
四是協調推動以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促進投資和消費不斷涌現新亮點方面
內需是經濟發展的基本動力,今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把“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列為各項重點任務之首,北京也將不斷充實完善擴內需政策工具箱,培育富有活力的內需體系,重點是與“人”結合起來,朝著老百姓所需所盼的方向發力。
圍繞惠民生和促進投資消費結合,北京擴大消費投資。投資方面,重點是要提高投資效益,順應科技創新和產業變革的加速演進,高精尖產業領域將是下一步支撐投資的重點,《工作要點》提出深化企業投資項目審批改革,完善企業投資項目核準和備案管理機制,就是要為產業投資創造良好條件和要素保障。此外,順應城市化發展趨勢和北京市實際,城市更新將成為北京城市規劃建設發展的重點,北京將加快推進建立可持續的城市更新模式。城市更新一頭連著民生福祉,一頭連著經濟發展,也是投資消費結合的重要舉措,今年北京將完成12個傳統商圈改造提升,堅持TOD導向,“一站一策”推進懷柔南站、未來科學城南區站、平谷站等一批軌道微中心建設,加強站點周邊商業、辦公、住宅等謀劃,打造區域活力中心。消費方面,當前北京市場總消費穩步增長,結構特點是服務性消費發展較快,文旅、體育、冰雪等消費保持活躍,但優質供給還有缺口,今年北京將實施消費提振專項行動,加大個性化、價值化的服務性消費供給,構建大旅游格局,促進文商旅體融合發展,比如將優化熱門博物館和對外開放單位門票預約機制,讓來京游客盡量能夠“身臨其境”;將以博物館、體育館為切入點創新社會資本參與文體設施運營模式,滿足消費者更多元的需求;實行巡演項目首演地內容審核負責制,對符合條件的演出活動不再重復開展內容審核,為首都群眾和為了優質演出活動“奔赴”北京的觀眾帶來更多視聽盛宴。北京還將提升生活性服務消費品質,順應北京老齡人口多樣化的養老服務需求,探索發展“養老+家政”服務模式,發展“物業+生活”服務模式,在惠民生的同時促進消費增長。北京同步通過推動中低收入群體增收、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提高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和城鄉居民醫保財政補助標準等方式,多措并舉進一步增強消費能力、意愿和層級。
五是不斷加大改革攻堅和擴大開放的深度廣度,加快“兩區”建設迸發新活力方面
發展是第一要務,改革是根本動力。北京將更好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以改革破除制約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
圍繞增強民營企業發展信心,在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方面,扎扎實實落實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是當前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工作重點,《工作要點》將各類支持民營企業發展的政策細化實化,形成可操作、可落地、可見成果的工作舉措,推動政策紅利直達企業。針對破除影響要素流動、公平競爭的各種障礙,提出謀劃制定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賦權清單,推動制定北京市促進市場公平競爭條例等舉措,為民營企業營造更加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針對民營企業、尤其是小微企業的融資問題,根據人民銀行北京市分行數據,去年12月北京普惠小微貸款加權平均利率降至4%左右,企業普遍反映的融資難、融資貴問題進一步得到緩解,今年將進一步打通金融機構和小微企業的橋梁,依托金融機構試點創建“小微企業之家”,企業可以在“小微企業之家”獲得企業融資、普惠金融政策宣講、資源對接、小型路演等特色化金融服務。北京將持續努力為民營企業發展壯大拓展“用武之地”,用好與民營企業常態化溝通交流和服務機制,支持民營企業參與重大科技攻關和重大項目建設,比如今年將面向民間資本推介重大項目、總投資不低于2000億元,為民營企業參與重大項目架橋梁、搭平臺、拓渠道。為最大限度降低多頭檢查、重復檢查對企業帶來的負擔,去年推行的“掃碼檢查”獲得企業肯定,今年將強化行政檢查計劃任務管理,試點“綜合查一次”,同時將發布全市統一的輕微違法免罰清單,讓企業能夠更加專心謀發展。
圍繞穩外資穩外貿,在支持外資企業發展方面,2月10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2025年穩外資行動方案》,《工作要點》中也提出系列舉措。北京將擴大制度型開放、推動外資企業落地的“門”越開越大,北京去年獲批率先試點開展增值電信、醫療等領域擴大開放,今年重點是推動自動駕駛、金融和醫療等領域符合監管要求的業務落地,將制定獨資醫院領域擴大開放試點工作方案,力爭推動1-2家外資研究型醫院在京落地。北京將提升開放平臺效能、推動吸引外資外貿的“聲”越傳越廣,近年來,北京積極應對嚴峻復雜的國際環境影響,多措并舉推動外資標志性重大項目落地,比如2023年全程服務大眾汽車與地平線公司合資項目落地,注冊資金67.57億元,并在落地不到一年時間內成為2024年港股最大科技IPO;2024年成功推動國際知名藥企賽諾菲在京重大投資項目落地、投資額10億歐元。2024年還推動了禮來、輝瑞、拜耳等8家知名國際醫藥企業在京新設研發或創新機構,多個機構屬于在華首個。近日,阿斯利康宣布25億美元在華投資計劃,將在北京建立第六個全球戰略研發中心,充分體現了外資企業對北京營商環境和長期穩定的經濟發展前景充滿信心。北京每年舉辦中關村論壇、服貿會、金融街論壇、北京文化論壇等國際交流活動,是外資企業了解北京、投資北京的共享開放平臺,今年將繼續發揮“四平臺”招優引強功能,不斷提升“投資北京”品牌全球影響力,歡迎全球投資者投資興業。將鼓勵外資企業發展壯大、推動外資企業在北京的“根”越扎越實,《工作要點》提出鼓勵外資企業通過利潤再投資、資本(盈余)公積轉增、債轉股等方式擴大投資,加大外資企業再投資項目支持力度。還將支持本土企業國際化經營、推動北京產品的“名”越走越遠,《工作要點》提出對外貿企業參加國際性展會、取得產品認證、申請境外專利等10類項目,給予項目總費用50%—70%的補助、單個企業年度支持總額最高達100萬元,鼓勵北京企業“走出去”,助力外貿穩步擴大。
《工作要點》已細化形成配套重點任務清單、重點政策清單,明晰完成時限、責任單位,下一步,將推動《工作要點》與“十四五”規劃任務同步實現圓滿收官,以只爭朝夕的精神推動首都高質量發展不斷取得新突破,為“十五五”奠定堅實的發展基礎。
本期來源:北京發布
戳在看的你,一直都那么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