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GURE04/08
4月2日,特朗普宣布大幅提高進口商品關稅,受此消息影響,這幾天全球股市集體暴跌,各國人民罵聲一片。
好奇美國網友對此事的看法,我去小紅書搜了搜相關的帖子。
在一個“美國網友,對特朗普發動貿易戰怎么看”的帖子下面,一些美國網友激情發聲:
罵特朗普罵得比我們還狠。
特朗普的目的能不能達到很難說,但各國人民的生活肯定因為這次貿易戰大受影響。
這次無差別掃射已經讓特朗普成為全世界人民唾罵的對象。美國網友和中國網友在這一點上再次達到空前統一。
刷著小紅書,我突然意識到,外國人好像一下子都消失不見了。
幾個月前,他們還活躍在主頁和評論區,用英文夾雜著蹩腳的中文,跟中國網友互動。
而現在,小紅書又恢復成國人自己的小天地。
來也匆匆,去也匆匆。
那些外國人,都去哪兒了?
消失的老外
今年年初,受美國“TIKTOK”禁令影響,一大批美國人涌入小紅書。
他們廣交好友,許多中國用戶的關注列表里,也多了很多IP為美國的用戶。
但最近,有網友發現,這些用戶幾乎全部停更,有的直接就注銷了賬號。
小紅書主頁恢復到常態,不再充斥著中英夾雜的帖子。
其實,外國人退潮小紅書,并不是最近才出現的。
1月20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行政令,要求TikTok“禁用”法律在75天內暫不執行。
消息一出,大部分美國用戶就放棄小紅書,回到熟悉的TIKTOK。
據數字市場情報Similarweb的數據顯示,消息發布兩天后,小紅書在美國的活躍用戶已下降至不足一半。
比起早就深耕于國外市場、早已拿捏用戶喜好的TIKTOK,小紅書在短期內很難改變用戶的使用習慣。
美國用戶習慣了“打開APP就能刷到自己喜歡的內容”這種體驗,而小紅書把選擇看什么內容的權利留給了用戶。
另一位美國用戶認為,小紅書的內容對他來說有些“寡淡”,比較難找到讓他哈哈大笑的內容。
TIKTOK以舞蹈、娛樂為主,并以短視頻的方式迅速抓人眼球。
相比之下,小紅書更偏向種草和生活分享,娛樂性沒有那么強。
無論是算法、形式、內容,美國網友還是更習慣使用 TIKTOK。
當TIKTOK存活下來,他們離開小紅書也是能預料到的。
但很多人還是會為小紅書感到惋惜,畢竟它曾經的輝煌,也是讓很多社交APP望塵莫及的。
輝煌一時的小紅書
也許小紅書自己都沒想到,這潑天的富貴會輪到自己。
2024年,美國前總統拜登發布TIKTOK在美國的禁令,稱2025年1月19日后,TIKTOK或在美國將被禁用。
娛樂至上的美國人嗅到了危機,紛紛找尋可以替代的社交APP。
就這樣,同為中國開發且社交屬性極強的小紅書,成為美國人的新歡。
他們紛紛入駐小紅書,并把自己成為“tiktok”難民。
當中國用戶一早醒來打開小紅書,他們看到的是滿屏的英文交友貼。
天性熱情好客的中國網友,紛紛開始與外國友人互動,兩國人民就這樣展開了親切友好的交流。
一開始,外國友人為了俘獲中國用戶的芳心,曬出自己的寵物,來交“入駐稅”。
沒有寵物的,就曬自己的照片,這可讓中國妹子大飽眼福。
認識過后,雙方進行了更深入的交流。
作為具有八大菜系的中國,美食是必需要介紹的。
在五花八門的菜系中,西紅柿炒蛋和雞蛋羹脫穎而出,成為美國人的心頭愛。
他們紛紛曬出自己的作品,甚至還進行創新。
跨過美食的敲門磚,雙方開始進入問答環節。
美國網友向中國人民請教中文,但太平常的中文,中國網友都“不屑”教給他們,要教就教有難度的。
于是,就出現以下教學成果。
還有些人身體不舒服,向中國網友請教。中國網友毫不吝嗇的拿出獨門偏方:網友喝熱水、蒸橙子、川貝枇杷膏......
外國網友,一用一個好。
俗話說,來而不往非禮也。
中國網友不能光單方面輸出,怎么找也得讓美國網友也付出點什么。
學生們趕緊拿出自己的英文作業,在一大批互聯網老師的幫助下,這正確率絕對100%。
在這樣熱火朝天的氛圍下,最大的受益者莫屬小紅書。
短短幾天,它的下載量飆升至美國APP下載量榜首,在谷歌的搜索熱度也從0漲到100。
小紅書還發布招聘公告,找尋英文相關的人才。
這史無前例的大型跨國文化交流,也被網友們戲稱為現當代的“洋務運動”。
只是,輝煌往往是短暫的。
經歷了一周左右的井噴期,小紅書的外國人潮便慢慢褪去,一切都回歸平靜。
很多網友會覺得惋惜,這種難得的與外國人交流的機會,就這樣消逝了。
但那些外國人,真的就這樣離開了嗎?
與中國的故事仍將繼續
誠然,在TIKTOK回歸后,有一部分美國網友便回歸至自己的舒適區,畢竟小紅書對他們來說,只是一個替代品。
但依舊有一部分美國網友,他們被小紅書的魅力吸引,深耕其中。
頻繁而規律的更新,讓算法不再把他們歸于“外國人”這個群體,而是把他們視為中國網友這個大家庭中。
比如有一些被中國美食俘獲的外國網友,他們可不僅停留在西紅柿炒蛋和雞蛋羹,而是想著更多菜譜進發。
一位澳大利亞的網友,就深深愛上中國美食,從老干媽炒飯、酸辣土豆絲,進階到麻辣燙、麻婆豆腐。甚至連地三鮮、鍋包肉這種高難度菜系,也輕松拿下。
在這期間,他還掌握中國人們做飯的“精髓”技巧:勾芡、殿鍋、爆蒜......
短短幾周,廚藝就超過很多中國人。
不僅如此,他還學習到了種菜技巧,自己在家種上了辣椒。
在四川人的線上指導下,他的辣椒也茁壯成長。
說到種菜這個賽道,如果說這個博主還是青銅,那大洋彼岸的美國博主Murlin,已成為鉆石級別。
他自己有20畝土地,在中國小紅書網友的建議下,他開始種菜大業。
由于他所在的地區氣候寒冷,只能種土豆、紅薯等不太受溫度影響的作物。
中國網友見狀,紛紛給他科普溫室和水泵灌溉等事宜,而Murlin的行動力也極強,很快就清理出一片土地,并買來建造溫室的材料。
為了更好的溝通種植知識,他還建了三個群聊,靠著一鍵翻譯,每天與中國網友進行農業交流。
有人在小紅書掌握了技能,有人在小紅書獲得了治愈。
23歲的美國博主泰莉,曾經發過一條帖子,標題為“我永遠不會離開小紅書”。
她在加入小紅書后,感受到了中國網友的善意,連泰莉這個名字,也是中國網友起的。
在加入小紅書之前,她曾因為肥胖和家庭原因,遭受了很多惡意,也沒什么朋友。
但在小紅書上,她不僅被網友們鼓勵,還認識了上萬個素未謀面的朋友。
還有一位法國奶奶,在小紅書上發了一條帖子,便收獲了一萬個粉絲。
這種熱度,讓奶奶都大吃一驚,特意發了一條帖子感謝。
在退休之前,奶奶曾是一名導游,在她的評論區,很多中國網友曬出多年前去法國旅游和奶奶的合影。
一張張照片,將奶奶的思緒帶回過去,無聲間讓大洋彼岸的感情聯結。
在這場跨越千里的文化交流中,中國網友用他們的赤誠和善意,感染著很多陌生人,也吸引著他們親自來中國這片土地看看。
1月14日,來自美國的一個普通家庭Brecken發了第一條小紅書帖子,敲下了他那個時刻最想表達的話語:Hello from American(來自美國的你好),并配上一張和女兒的合影。
與此同時,在中國,住在上海的榕榕用5個嘆號的Hello給予回復,表達了她對于外國友人到來的歡迎。
兩個家庭的緣份,就此建立。
在接下來兩個月的時間,他們通過網絡聯系。年齡相仿且都有孩子的兩家,有著不少共同話題。
今年3月,Brecken帶著家人,跨越7000公里,來到上海。
在他的行李箱中,放著三件給中國好友的衛衣作為禮物。
在到達出口,榕榕一家捧著鮮花和迪士尼的禮物,在那里等候多時。
當Brecken一出現,他們高興的迎接上去,兩個家庭在現實生活中,說出了對彼此的第一句你好。
所以說,外國人在小紅書的故事,從沒有停止。
那些留在小紅書的外國人,早已不單單是“文化獵奇者”。
他們扎根于日常,用鏡頭記錄生活。比起初來乍到時打卡式的狂歡,他們與中國網友建立起更深的文化紐帶。
對于小紅書來說,曾經的熱鬧確實一去不復返,但當流量潮水褪去,留在沙灘上的是最閃亮的貝殼。
我們曾用滿城燈火迎接八方來客,現在更加珍惜窗前秉燭夜談的知己。
或許,現在的小紅書才是一個社交App最美好的模樣,不需要永遠喧騰,但每個分享都能獲得最真誠的回應。
就像春夜細雨,無聲浸潤著文化的土壤。
政治決策的鋒芒或許會暫時割裂經濟版圖,但人類心靈版圖上那些永恒的坐標始終清晰可見。
我們無法預測關稅之戰還將持續多久,但可以確定的是,貿易戰掀起的漫天沙塵遮蔽不了跨越語言與國界的心靈共振。
如同深埋地底的古老根系,就算地表有再多人為的裂痕,依然默默維系著人類文明的共生共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