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承偉:要把鄉村振興戰略這篇大文章做好,必須走城鄉融合發展道路
鄉村振興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提出:“城鄉融合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并對“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作出重大部署。要求必須統籌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促進城鄉共同繁榮發展。新時代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加快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提出一系列新觀點、新思想、新論斷,作出一系列新決策、新部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體制機制逐步建立,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取得明顯進展,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五位一體”的新型城鄉融合發展機制初步形成,更為重要的是,形成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論述。這些重要論述思想深邃、邏輯嚴密、內涵豐富,是馬克思主義城鄉發展思想的中國化時代化,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為進一步深化改革、加快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下城鄉融合發展指明了正確發展方向,明確了深化改革重點。走城鄉融合發展道路,做好鄉村振興戰略這篇大文章,必須深刻領悟和準確把握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論述這一根本遵循。
準確全面理解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城鄉融合發展重要論述的豐富內涵
走好城鄉融合發展道路,必須深刻理解和準確把握科學統籌城鄉規劃建設、發揮縣域在城鄉空間融合的支撐作用以及促進大中小城市與小城鎮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內涵和實踐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完善規劃體制,通盤考慮城鄉發展規劃編制”“鄉村建設要遵循城鄉發展建設規律,做到先規劃后建設”“要打破城鄉分割的規劃格局,建立城鄉一體化、縣域一盤棋的規劃管理和實施體制”“要把縣域作為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切入點”“賦予縣級更多資源整合使用的自主權”。這些論述闡述了縣域規劃管理、縣域管理賦權以及縣城輻射帶動的重要作用。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必須科學統籌城鄉建設布局規劃,持續優化城鄉空間,為促進城鄉空間融合發展指明了方向。
走好城鄉融合發展道路,必須深刻理解和準確把握促進城鄉要素合理配置是實現城鄉融合發展的關鍵。習近平總書記從健全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機制、建立城市人才入鄉激勵機制、構建城鄉統一的土地管理制度、深度推進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建立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以及建立工商資本與科技成果下鄉的促進與轉化機制方面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這些重要論述為建立健全城鄉統一的戶籍管理制度、建立城市人才入鄉激勵機制、構建城鄉統一的土地管理制度、完善鄉村金融服務體系、建立工商資本與科技成果下鄉的促進與轉化機制提供了遵循。
走好城鄉融合發展道路,必須深刻理解和準確把握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普惠共享的著力方向和重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推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體建設,優化城鄉文化資源配置,完善農村文化基礎設施網絡,增加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總量供給,縮小城鄉公共文化服務差距。”這些重要論述表明,加快完善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必須著力在城鄉規劃、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方面推進一體化。特別是要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調節職能,加快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縮小收入分配差距。
走好城鄉融合發展道路,必須深刻理解和準確把握推進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發展的重點路徑。習近平總書記在這方面的重要論述,重點強調要加快完善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強調要著力健全相關制度機制,包括建立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規劃機制、健全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機制、建立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管護機制。這些重要論述為推進城鄉之間的融合發展提供了科學指引。
走好城鄉融合發展道路,必須深刻理解和準確把握加強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的重大要求。早在2003年,習近平總書記就指出,“要繼承和發揚愛國衛生運動優良傳統,發揮群眾工作的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持續開展城鄉環境衛生整潔行動,加大農村人居環境治理力度,建設健康、宜居、美麗家園。”“鄉村振興了,環境變好了,鄉村生活也越來越好了。要繼續完善農村公共基礎設施,改善農村人居環境,重點做好垃圾污水治理、廁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把鄉村建設得更加美麗。”這些重要論述表明,在城鄉社會融合發展過程中,必須將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作為鄉村建設的重要方向,重點推進城鄉環境衛生整潔、農村廁所革命、村容村貌整治、農業農村污染治理與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等領域。
走好城鄉融合發展道路,必須深刻理解和準確把握促進鄉村經濟多元化發展與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的重要舉措。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繼續把農業農村作為一般公共預算優先保障領域。”“中國現代化離不開農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關鍵在科技、在人才。要把發展農業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智能化,給農業現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要聚焦產業促進鄉村發展,深入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大力發展縣域富民產業,推進農業農村綠色發展,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農業農村工作,說一千、道一萬,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要加快構建促進農民持續較快增收的長效政策機制,讓廣大農民都盡快富裕起來。”這些重要論述,為促進鄉村經濟多元化發展與農民收入持續增長,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培育新產業新業態,大力發展縣域富民產業,促進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等方面明確了發力重點,為城鄉經濟融合發展起到了綱領性指導作用。
在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城鄉融合發展重要論述指引下以縣域內城鄉融合發展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堅守兩條底線、鞏固拓展銜接一體化推進,夯實鄉村全面振興的基礎。一是要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都是為了回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取得的成就必須要鞏固得住,在鞏固的基礎上實現工作重心和制度體系的銜接和轉換,之后再朝向更加美好的生活邁進,逐步實現共同富裕。二是要發揮好農業壓艙石作用,守護耕地保護紅線,堅守糧食安全底線,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基礎和支撐。
抓住發展壯大縣域經濟促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關鍵,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近年來,縣域經濟發展面臨著巨大機遇,一是中國城市化率在2012年已經超過50%,城市、工業部門對農業領域的反哺和帶動能力明顯增強,城市工商業資本、金融資本、先進技術等要素向農業農村流動并且呈現出加速趨勢;二是2008年以來,東部沿海地區產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在國家區域均衡發展、城鄉均衡發展戰略的引領下,吸引產業轉移、發展區域間協作、區域城市間協作成為推動縣域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動力;三是逐漸崛起的城市中產階層、富裕階層所帶動的消費革命,為鄉村產業發展提供了規模巨大的市場需求;四是國家政策高度重視縣域發展和縣域新型城鎮化,不斷加大對縣域發展的政策支持;五是各地密集部署和實施一系列省域內均衡發展戰略,以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帶動區域發展,使基礎設施、產業、要素資源在“區域城市”的范圍內更活躍地流動。
統籌規劃布局,有力有效推進城鄉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互聯互通。要破除城鄉分離、城鄉分治的舊式思維,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城鄉經濟社會基礎設施。一是鄉村建設要與鄉村發展統籌考慮,水、電、路、網、信等公共基礎設施,在促進城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過程中,要與農業現代化(含三產融合)、鄉村工業化、數字鄉村建設等統籌考慮,從而為鄉村產業振興提供基礎設施支撐。二是要與縣域城鄉人口流動趨勢相契合,教育、醫療、養老等社會基礎設施建設,在保基本、守護“三保障”目標的同時,要與城鎮和村莊規劃緊密結合,順應縣域內人口流動和空間分布的趨勢,并具有適度的前瞻性,適度引導人口在城鄉間合理流動。三是要統籌“縣—鄉—村”三級服務體系和服務能力建設,提升縣級教育、醫療、養老服務能力,特別是龍頭機構的服務和輻射帶動能力。
深化縣域改革、盤活各類資源,凝聚城鄉融合發展合力。在“人”的方面,深化改革以激發干部隊伍干事熱情,不斷提升干部隊伍推動縣域高質量發展促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本領;強化駐村工作隊伍、村干部隊伍的建設和管理,培養和造就一批“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干部;加強人力資本建設,建設與縣域經濟發展需求相匹配的技術人才隊伍和專業人才隊伍,特別是不斷提升低收入人口的技能水平,促進其就業增收;不斷激發農民內生動力,讓其擺脫等靠要的思想,成為發展的主動參與者。在“地”的方面,重點深化“農用地”改革,在切實扛起糧食安全責任前提下,通過放活經營權,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盤活存量資源,科學編制規劃,為縣域新型城鎮化、產業發展提供用地支持,同時合理分配土地增值收益,將增值收益主要部分用于鄉村振興和統籌推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要進一步規范“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出讓、租賃、入股,發展壯大新型集體經濟,支持鄉村公共服務。在“錢”的方面,用好財政手段、金融手段、引導社會力量,保障好縣一級統籌使用涉農資金的權限、完善縣域普惠金融體系和社會信用體系、完善要素產權制度搭建公平交易平臺等。在“事”的方面,重點改革服務縣域發展的事項,如營商環境建設、經濟基礎設施規劃與建設、利益聯結機制建設等。
堅持人民至上、提升治理能力,把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導向貫穿城鄉融合發展全過程。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變的是階段和目標,不變的是初心和使命。以縣域內城鄉融合發展統籌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一切工作的出發點是人民的需要。具體工作上,一是要建設服務型政府、完善“縣—鄉—村”三級服務體系提升服務能力;二是要完善治理體系提升治理能力,改革政府涉民服務事項服務效率,提升便民性;三是在鄉村基層治理體系建設中加強黨建引領,完善“三治合一”的治理體系。
【 黃承偉:長安街讀書會成員、國家鄉村振興局中國扶貧發展中心主任】
注:授權發布,本文已擇優收錄至“長安街讀書會”理論學習平臺(“學習強國”學習平臺、人民日報、人民政協報、北京日報、重慶日報、新華網、央視頻、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視界、北京時間、澎湃政務、鳳凰新聞客戶端“長安街讀書會”專欄同步),轉載須統一注明“長安街讀書會”理論學習平臺出處和作者。
責編:王驊琛;初審:陳佳妮、許雪靖;復審:李雨凡、韓培濤、程子茜
更多精彩請點擊
長安街直播
長安街讀書會是在中央老同志的鼓勵支持下發起成立,旨在繼承總理遺志,踐行全民閱讀。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學習、養才、報國。現有千余位成員主要來自長安街附近中央和國家機關各部委中青年干部、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學員、全國黨代表、全國兩會代表委員等喜文好書之士以及黨中央、國務院確定的國家高端智庫負責人,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主講專家和中央各主要出版機構的資深出版人學者等。新時代堅持用讀書講政治,積極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自2015年長安街讀書會微信公眾號發布至今,始終堅持“傳承紅色基因,用讀書講政治”的宗旨,關注粉絲涵蓋了全國3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行政特區。累計閱讀量達到了近億次,其中通過朋友圈轉發量千余萬次,參與互動人數近千萬人,平臺產品質量高,針對性強,受關注度較好。并在中央相關宣傳網信部門的關心支持下,相繼同步入駐“學習強國”學習平臺、人民日報、人民政協報、北京日報、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新華網、央視頻、視界、北京時間、澎湃政務等新聞客戶端,以及經報送遴選評薦《求是》《中國紀檢監察》《黨建研究》《中共黨史研究》《中國黨政干部論壇》《世界社會主義研究》《中國財政》《中國出版》《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學報》《外交評論》等近百本中央級核心期刊正式入選長安街讀書會干部學習核心來源期刊,此外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長安街讀書會主編的《學思平治——名家談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等理論讀物,形成了系列的長安街讀書會理論學習平臺。長安街讀書會理論學習平臺累計固定讀者百余萬,影響全國各級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大中院校等受眾數億人次。
為深入學習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現正面向中央和國家機關、中央企業、各省市縣(區)等所在的黨校(行政學院)、干部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等單位部門聯合開展相關黨建閱讀學習活動。近日,經相關部門批準,已正式同意全國人大常委會機關、中央紀委國家監委機關、中央組織部、中央和國家機關工委、國家發展改革委、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教育部、財政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中國證監會、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共青團中央等定點幫扶地的有關單位加入“長安街讀書會”黨建閱讀合作機制,并聯合承辦“長安街讀書會”系列讀書學習活動。
關注公眾號,回復:【申請入會】【學思平治】【黨建閱讀】【智庫】【好書推薦】【干部培訓】【免費贈書】【直播】【新書報送】【期刊報送】查看更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