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之有悟”
ZJUSOM
“這篇論文都改了好幾遍了,為啥還會被拒稿?”“師門里好多同學都發頂刊了,我要啥時候才能登上頂刊?”“我感覺我寫得挺好的,但導師為什么總覺得我寫得不好?”......在成長蛻變前,幾乎每位博士生都會經歷科研困境帶來的“陣痛”,而如何應對這些困境,將其轉化為成長的階梯,是科研制勝的關鍵。
曾從數學跨專業到管理學、彼時還在香港城市大學讀博的浙江大學管理學院百人計劃研究員張偉,也經歷過這樣的“陣痛時刻”。習慣了博一“上課+考試”讀博模式的他,到了需要自主規劃學習的博二,突然變得不知所措;博士階段寫的第一篇文章,投稿反復被拒,經歷好幾輪修改,才得以“登頂”。
浙江大學管理學院服務科學與運營管理學系百人計劃研究員張偉
那么他是如何一步步成長為今天不斷在國際頂級期刊上發表高質量研究成果的優秀青年學者的?
張偉發表的部分頂刊論文截圖(點擊圖片可查看論文詳情)
為幫助博士生新生順利開啟科研之旅,科學規劃學術生涯,解決在讀博士生學術與心態上的實際問題,并為博士畢業生提供就業指導與準備思路,近日,管理學院舉辦“學海領航·青年教師微沙龍”活動,特邀張偉老師為博士生們答疑解惑。本期【研之有悟】專題,我們補充采訪了張偉老師,聽他講述他在科研之海遨游多年的感悟與經驗。
在他看來,擺脫迷茫與科研困境的最好辦法,就是“走出去”,去看、去交流、去學習、去嘗試,只有直面挑戰,才能有所收獲。
專訪現場
要做出高質量的研究成果,您認為最關鍵是要做好什么?
Q1
張 偉
浙大管院百人計劃研究員
“最關鍵的是找好選題,其次是寫作,需要堅持訓練。”
我覺得最關鍵的是選題,如果選題能找好,基本上成功了一半。當然,研究的過程也很重要,這個部分能否做好,取決于你選擇運用怎樣的技術與工具。
另外,寫作也很關鍵,如果寫作不過關,即便是一篇好研究也會大大減分,很可能與頂刊失之交臂。所以提升寫作能力對做高質量研究而言也非常重要。但寫作要練好,需要堅持長期的訓練,短期內很難改善。
為此,我和我的幾個朋友一直在堅持寫作方面的訓練,我們每周都會用至少四天的時間來反復寫“三段話”。這“三段話”可以是對自己看過的文章或新聞的總結,也可以是對某本書的核心觀點總結,各種各樣的內容都可以,通過反復以不同方式去寫,來鍛煉我們的寫作能力。
張偉在“青年教師面對面”活動上做分享
剛剛您提到選題很重要,那您一般會怎樣來找選題?
Q2
張 偉
浙大管院百人計劃研究員
“找選題的方法很多,關鍵是要確定自己找的是有價值且能順利完成的高質量選題。”
讀博階段,我一般會通過瀏覽網站(比如經濟學人)或報紙、與不同學科的學者溝通交流以及查看不同學科的最新文獻等,去尋找一些“研究空白”來作為選題。
現階段作為青年教師,我還會通過深入實際場景去尋找一些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來作為選題。比如最近去醫院跟醫生交流時,我發現他們遇到的一些現實難題可通過與我們學科的交叉研究來解決,于是考慮將其作為我的一項選題。
事實上,尋找選題并不難,難的是如何確定自己找到的是有價值且能順利完成的高質量選題。所以通常來說,我會先找到一些自己感興趣的選題,然后問自己幾個問題,比如這個選題是否有研究的必要?選題是否兼具理論價值與實踐價值?開展這項研究的可行性如何?這個選題本身是否重要?
通過做大量的調研與文獻研究、深度思考等,一般都能確定這些問題的答案。如果還是不能確定,可以與更有經驗的學者交流探討。比如對于博士生而言,可以與導師交流,請導師幫忙把關一下選題的重要性。通過多次與導師交流請教,積累一些選題考量經驗。
與團隊出去交流時的張偉(右1)
對于博士生而言,如果老師給的選題自己不感興趣,但又不清楚自己的研究興趣到底是什么,這時候他應該怎么辦?
Q3
張 偉
浙大管院百人計劃研究員
“先不要急著拒絕,可以邊做邊找自己感興趣的選題。”
我認為可以先去嘗試做,然后在嘗試的過程中慢慢找到自己的興趣。因為即便你做失敗了,這個嘗試的過程也會讓你收獲一些東西。而若直接選擇放棄,那可能只剩下迷茫了。
其實大多數博士生在剛開始入學時都不太確定自己的興趣所在,而當他們在研究中得到一些正反饋了,就開始有了感興趣的方向。所以我還是比較主張“干中學”,邊做邊去尋找自己的興趣。
很多人都說,要做高質量研究,提升研究品味很重要。那博士生如何才能提升自己的研究品味?
Q4
張 偉
浙大管院百人計劃研究員
“一是多看不同領域的前沿進展;二是要堅持多看、多寫、多思考。”
總體來說,就是要多看、多思考。不僅要看我們自己學科領域的前沿研究,還要去看那些快速發展的學科有何前沿進展。
比如對于管理學領域的博士生而言,不能只聚焦于閱讀管理學領域的頂刊,還應該去讀讀經濟學、計算機等不同學科領域的前沿研究,看看這些領域的學者最近在做什么,對哪些問題感興趣,有何新進展等。在這個過程中,你會發現他們看問題的視角與我們完全不同,也可能會找到這些學科與管理學的交叉融合點。
另外,提升研究品味和提升寫作能力一樣,重在堅持與積累。只有看得多了,寫得多了,研究品味才能逐步提升。
去企業調研時的張偉
博士生應該如何平衡好“項目推進”與“基礎學習”之間的沖突?
Q5
張 偉
浙大管院百人計劃研究員
“項目推進正常做,基礎學習只需要堅持每周留出一些時間來開展就行。”
對于博士生來說,基礎學習很重要,只有打牢了基礎,才能更好地開展研究。但項目推進與基礎學習之間并不沖突,在這方面,我自己的做法是每周固定留出一些時間來進行基礎學習。我的導師從2020年開始就建立了一個研究組,每周都會帶我們開一次組會,組會上讓每個成員講一篇文章,然后讀完后大家一起圍繞這篇文章進行討論。
從建組到現在已經5年了,無論平日工作有多忙,我們都從未中斷過這個組會。目前我也帶著管院學生在堅持做這樣的基礎學習。如果真的遇到時間沖突,我的原則是“可改期,但不可取消”。因為取消過一次,就可能會有第二次、第三次,所以盡量不要取消或者缺席組會。
另外,基礎學習時還需聚焦兩個你認為發展比較快的領域或主題進行系統性學習。通過這樣的學習與訓練,對于學科,你會擁有更全面、更深度的視角與認知,也能更清楚自己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在面對審稿意見或導師意見的時候,也會更有底氣。
學生時期的張偉
很多同學都經歷過拒稿,在應對拒稿方面,您有何經驗?
Q6
張 偉
浙大管院百人計劃研究員
“理性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并盡可能保證文章的質量與數量。”
其實投稿被拒是很正常的事,因為管理學領域能發的頂刊不多,競爭很激烈。所以,我們能做的就是兩點:一是盡可能保證文章的高質量;二是盡可能保證高質量文章的數量。對于博士生來說,整個博士期間至少要有三篇高質量論文,這樣才有機會登上頂刊。
在應對拒稿方面,要學會理性去分析審稿意見,正確評估自己文章的優缺點,并結合審稿意見去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案。如果自己不知道如何應對的時候,可以找自己的導師與合作者溝通交流。
如今一些博士生因在畢業前遲遲無法產出高質量論文而感到焦慮或對未來感到迷茫,對此您有何建議?
Q7
張 偉
浙大管院百人計劃研究員
“不必在意眼前的得失,可以試著將眼光放長遠一點來看。”
我覺得如果決定好未來要走科研這條路,就應該把眼光放長遠一點來看,因為科研生涯很長,你可能未來20年、30年都要從事科研工作,那現在比別人晚一年開始科研工作,從長期來看也沒有多大影響,甚至對你來說可能是好事。
因為你在學校里多待的一年時間,可以多認識很多優秀的老師、多做一些工作、多攢一些文章、多學很多東西,等你正式踏上科研崗位的時候,你可能擁有更多優勢。
當你的眼光看得長遠、不再聚焦于眼前得失的時候,就不會感到焦慮了。總之,就是一定要多積累、多學,總會找到出路的。
博士畢業時的張偉
做科研,少不了合作。如果在跟團隊合作的過程中遇到“意見分歧”,您會怎樣處理?
Q8
張 偉
浙大管院百人計劃研究員
“在團隊合作中,確定好分工與Leader很重要。”
我會通過開會交流等方式去尋找合作者,在選擇合作者方面,我傾向于找一些跟我年紀差不多、在研究中比較主動、喜歡親力親為的合作者。現在很多年輕人也很厲害,可以從他們身上學到很多東西。
在與團隊合作的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確定好分工,確定好團隊Leader,這樣的話,當出現“意見分歧”的時候,就有人可以拍板,否則項目很難運行下去。
在您的科研生涯中,有沒有遇到過什么困難?怎樣克服的?
Q9
張 偉
浙大管院百人計劃研究員
“我讀博時也有過迷茫時刻。我覺得迷茫并不可怕,關鍵是要把迷茫說出來。”
當然有,不過主要是在讀博階段,尤其是在博二的時候,我突然不知道自己該做什么,因為博一的時候主要是上課和考試,而博二需要自己來規劃學習與做研究。
我記得當時導師給了我一個題目,但我感覺自己做不了,所以有一段時間非常焦慮,沒事就去導師辦公室找他聊天。后來有個學者來訪問,他就讓我跟那個學者學點東西。后來我還真的跟那位學者學到了不少東西,他也成了我后來的合作者。
所以對于博士生來說,有困難一定要說出來,不要憋在心里,要主動去找導師交流,說不定就能找到解決困難的辦法。
這些年來您做過的最有成就感、印象最深刻的研究是哪一項?
Q10
張 偉
浙大管院百人計劃研究員
“是我讀博時做的第一項研究,這篇文章的發表過程非常坎坷,當然也收獲頗多。”
我覺得是我23年發表在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UTD 24期刊)上的一篇文章——“Optimal Payment for Dynamic Treatment Regimes”。
論文發表截圖。(了解論文詳情,請關注后續報道)
這篇文章是我博士階段做的第一項研究,發表過程非常坎坷。最開始我們投的是另一個頂刊,被拒稿后,才投了POM。最后能成功發表,也是經歷了好幾輪的修改。
不過在這篇文章的發表過程中,我也收獲了很多,積累了一些心得感悟。比如我發現年輕的編輯可能都有點“風險厭惡”,在接收文章方面趨向于保守的做法,比如直接拒掉可能存在風險的文章,而年紀大、資深一些的編輯更可能給你修改機會。所以在選擇投稿的期刊時,也需要看看該期刊的編輯是否資深。
科研之余,去戶外運動的張偉
從張偉老師的分享中
我們可以看到,
做高質量科研沒有捷徑,
只有堅持腳踏實地的多看、
多寫、多交流、多嘗試,
才可能持續迎來收獲。
在科研中遇到“迷茫時刻”
也并不可怕,
只要理性應對、直面挑戰,
終會走出黑夜,
迎來勝利的曙光。
【研之有悟】系列專題,
將持續為大家帶來
優秀學者們的科研感悟與經驗,
為同學們的讀博生活與科研成長
保駕護航。
采訪編輯:段婷
審核:佟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