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攝影愛好者王士燕在陽信縣陽城六路拍到國家二級保護野生鳥類紅腹錦雞。在陽信,這是第一次被拍到這種鳥類。
紅腹錦雞(學名:Chrysolophus pictus),隸屬于雞形目雉科錦雞屬鳥類,別名山雞、采雞、金雞。紅腹錦雞為中型雞類,體長59—110厘米,尾特長,約38—42厘米,雌雄羽色差異顯著。額、頭頂金黃色,并延伸成絲狀羽冠披覆于后頸上;臉、頦及喉銹紅色;后頸圍以橙棕色扇狀羽,形成披肩狀、覆蓋于肩胛部;上背濃綠,羽緣絨黑;下背、腰及較短的尾上覆羽金黃色;腰以后的兩側,羽端轉為深紅;尾羽呈黑褐色,滿布桔黃色點斑;腹部赤紅色。雌鳥體形較小,胸棕黃。
紅腹錦雞為中國特產鳥類,分布于中國青海東南部、甘肅西部和東南部、寧夏南部、陜西南部、河南西南部、四川北部、中部和東部、湖北西部、湖南西部、云南東北部、貴州西部和東部以及廣西東部等地。紅腹錦雞棲息于海拔500-2500米的闊葉林、針闊葉混交林和林緣疏林灌叢地帶,也出現于巖石陡坡的矮樹叢和竹叢地帶,冬季也常到林緣草坡、耕地活動和覓食。
紅腹錦雞主要以野豌豆、野櫻桃、青蒿、蕨葉、野蒜、懸鉤子、酢漿草、薔薇、胡頹子、羊奶子、箭竹、橡子、華山松種子、稠李、漆樹、杜鵑、雀麥、櫟樹、茅栗和青岡子等植物的葉、芽、花、果實和種子為食,也吃小麥、大豆、玉米、四季豆等農作物。此外也吃甲蟲、蠕蟲、雙翅目和鱗翅目昆蟲等動物性食物。
紅腹錦雞常常在林中邊走邊覓食,早晚亦到林緣和耕地中覓食。 在秋冬季,紅腹錦雞呈現出明顯的集群現象,春、夏季亦見單獨或成對活動。這些集群通常由雄性成鳥、雌性成鳥和亞成體組成,形成了一定規模的群體結構。在群體中,通常有一只雄性成鳥擔任“首領”角色,它不僅帶領群體尋找食物,還負責警戒等重要任務。
紅腹錦雞性機警,膽怯怕人。聽覺和視覺敏銳,稍有聲響,立刻逃遁。當危險尚遠時,多在地下急速奔跑逃竄。當危險迫近時,則多急飛上樹隱沒。 紅腹錦雞是一雄多雌制,通常1只雄鳥與2-4只雌鳥交配。繁殖期通常在每年的4月-6月之間,從3月下旬開始,雄鳥就展現出強烈的求偶行為。繁殖期間,雌性紅腹錦雞會筑巢,巢大小約為直徑16至23厘米,深度6.5至10厘米,結構相對簡陋,通常只是一個橢圓形的淺土坑,里面墊著樹葉、枯草和羽毛。
在自然條件下,紅腹錦雞每窩產卵數量在5至9枚之間。卵呈橢圓形,顏色為淺黃褐色,表面光滑無斑。在人工飼養條件下,每窩產卵數量可能達到10至15枚。卵產齊后,孵化任務主要由雌鳥承擔,孵化期在人工飼養條件下為22天。 紅腹錦雞的雛鳥為早成鳥,一破殼便能自行覓食,初生通體密被絨毛,上體棕褐色,下體淡黃色。現在已進行規模化的人工養殖。紅腹錦雞被列為國家二級保護野生鳥類,具有極高的生態與保護價值,在濱州為罕見鳥類。
(大眾新聞記者 程芃芃 通訊員 翟成新 曹興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