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的一系列對臺措施下,俄羅斯已經看清了美國的底褲,直言美軍已經不可能在臺海地區和解放軍發生沖突,那么俄羅斯得出這個結論的依據是什么?
01 俄羅斯指出臺海局勢緊張是有幕后推手在推波助瀾
盡管臺灣問題作為中國的內政問題,但美國一直試圖將臺灣問題國際化,并大幅增加兵力部署禁止解放軍動用武力手段收復臺灣,而在地緣政治的影響下,中美俄三國也圍繞臺灣展開了博弈。
由于中俄戰略合作伙伴的關系,再加上俄烏沖突的影響,中俄間的關系變得愈發緊密,因此俄羅斯這些年在臺灣問題上對中國的承諾也越來越重,在過去多次的聯合軍演中都強調反對任何形式的“臺獨”,支持中國完成統一,就連俄羅斯總統普京都明確指出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作為聯合國五常中唯一一個沒有完成統一的國家,臺灣問題現在成了中國面臨的最大問題,而隨著島內“臺獨”勢力的愈發猖獗,“武統”就顯得愈發重要。
但對于美國而言這是不可接受的,因此多次在公開場合中反對中國大陸使用武力單方面改變臺海現狀,甚至說不排除美軍武力介入的可能。
02 美國并不太想親自介入臺海沖突
但對于美軍的武力介入,俄羅斯現在卻有了不一樣的看法,俄羅斯副外長魯登科認為中美之間并不會在臺海爆發一場沖突,無論是中國還是美國都對在臺海上的軍事沖突不感興趣;俄羅斯方面認為當前國際上對臺海危機的擔憂實際上是有人在幕后進行炒作,正是有人在不斷渲染臺海沖突,才導致臺海局勢的愈發緊張,對于這個幕后推手是誰,俄羅斯并不想直接點出。
然而有意思的是,在去年11月特朗普還沒擔任美國總統的時候,俄羅斯副外長魯登科公開指責美國違反了一中原則,借著“維持現狀”的理由加強美臺勾連,加劇亞太局勢緊張。
很明顯,俄羅斯說的這個幕后推手是誰已經不言而喻,之所以不點名美國,則是出于美俄關系考慮,在去年拜登擔任美國總統的時候,美俄關系處于破裂階段;到了特朗普時期,美俄關系好轉有望開展交流合作,因此俄羅斯自然要給美國留點面子,不點名批評。
不過盡管美國總統換成了特朗普,但美國在對臺政策上的大方針并沒有什么變化,都是支持島內“臺獨”勢力。雖說特朗普拒絕直接在臺灣問題上直接表態,想要維持之前的對臺“戰略模糊”,但從特朗普的一系列實際行動來看,這種“戰略模糊”正不斷向著“戰略清晰”轉變。
在表述上,美國國務院刪除了“不支持臺灣獨立”這句話,隨后在G7集團外長聯合聲明、美日聯合聲明、美日韓聯合聲明上,都禁止中國大陸武力改變臺海現狀,試圖介入到臺灣問題中。
在行動上,加強在日本、菲律賓的軍事部署,組建美日、美菲軍事同盟,通過拉攏亞太地區盟友的方式實現對華圍堵。
在披露的美軍內部指導備忘錄上,更是降低中東、歐洲的戰略地位,將重心全部轉移到亞太地區,加強美軍在亞太地區軍事部署,阻止解放軍的武力收臺進程。
03 美軍并沒有在臺海沖突中戰勝解放軍的把握
但這種密集行動的背后,確實是顯露了美國在臺灣問題上的不自信,正是察覺到了解放軍在臺海沖突中巨大的軍事優勢,美軍才會在亞太地區進行大量的軍事部署;換句話說,就是美軍知道僅靠自己在臺海沖突中無法戰勝解放軍,才需要拉攏亞太地區多個盟友,實現對華圍堵。
在航母上, 連胡塞武裝都能對美軍航母保持高強度轟炸, 那么無論是火力還是性能都遠超胡塞武裝的解放軍,在臺海沖突的時候對美軍航母的打擊力度只會更高 ,根據東風26、東風21D這批高超音速導彈披露出來的數據來看,已經足夠做到在美軍航母戰斗群的作戰半徑之外發起打擊。
即便是在空中戰力上,美軍現在也喪失了優勢,中國的殲20現在不但在性能上實現了對美軍F22的超越,在數量上也實現了超越,再加上試飛中的殲35、殲36,美軍在空中力量上甚至可以說是處于劣勢中。
在近幾年的對臺巡航和對臺軍演下,解放軍已經表明自己有決心也有能力在臺海沖突中獲得勝利,推動祖國完全統一的工作正在有條不紊的進行當中。
相反,美國并沒有在臺海沖突中戰勝解放軍的能力和決心,因此就只能一再打“臺灣牌”,通過在政治上支持島內“臺獨”分裂勢力,在軍事上開啟對臺軍售,并拉攏盟友組建“反華聯盟”,試圖通過這種威脅逼迫解放軍放棄收臺。
但美國的威脅早已失去了作用,解放軍的實力早已不像上世紀那樣僅靠美軍一艘航母就能屈服,臺海局勢的主動權已經在解放軍的掌握當中。因此現在美國在臺灣問題上的動作頻頻,更多的像是一種“無能狂怒”,是在掩蓋自己無力介入臺海的事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