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美國海軍開啟了下餃子模式,先后建造了多型戰列艦,體現了美國雄厚的造船業實力。但客觀評價的話,美國海軍在戰列艦技術上與歐洲列強比,還是有一定差距,直到“緬因”級戰列艦的出現。“緬因”級戰列艦采用了最新式的克虜伯裝甲,305毫米/40倍徑艦炮,并且航速也得到改善,整體技術水準絲毫不遜同時期歐洲一流戰列艦,今天給大家介紹一下這款戰艦。
“緬因”級戰列艦
首先大家不要把“緬因”級戰列艦跟美國早期“緬因”號鐵甲艦搞混了,“緬因”號鐵甲艦1898年在古巴哈瓦那海港已經爆炸沉沒了,“緬因”級戰列艦1902年才開始服役。其實美國海軍在建造“緬因”級戰列艦前已經建造了9艘戰列艦(4個型號),但都不理想,要么適航性不好、要么航速太慢,或者主炮威力有限,等等。為了追趕歐洲列強,美國海軍計劃建造新型戰列艦能夠綜合裝甲防護(最好采用最新式的克虜伯裝甲)、適航性、航速以及主炮火力等因素,但由于缺乏經驗,美國海軍也苦惱,就算財力允許也不能隨便試驗,畢竟一艘戰列艦的建造費用可不是個小數字。
不過有個機會送上門來,同時期的沙俄正在加強遠東海軍實力,準備跟新崛起的日本海軍掐架。由于沙俄自身造船能力不足,不得不向國外訂購軍艦,除了向法國、德國訂購外,也向美國訂購。沙俄向美國訂購了1艘戰列艦和1艘防護巡洋艦,前者是“列特維贊”號戰列艦,后者則是大名鼎鼎的“瓦良格”號防護巡洋艦。
“列特維贊”號戰列艦
俄國人原本計劃建訂造排水量15000噸的戰列艦,但由于旅順船塢的限制,只能將噸位控制在12000噸上下。負責建造任務的美國克朗普造船廠需要在30個月的合同期內(這個期限可不容易)完成了該艦的建造,并且戰艦最大航速設計目標為18節,而當時美國自己的一票戰列艦最大航速才16節。“列特維贊”號的造價為436萬美元,相當于96萬英鎊或者654萬兩白銀。“列特維贊”號建造也有一些波折,但最終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建造并交付沙俄海軍,沙俄海軍對這艘集合當時最新技術的戰艦非常滿意。
美國海軍對“列特維贊”號也非常看重,并要求美國造船廠按“列特維贊”號來設計美國海軍下一代戰列艦,新型戰列艦被命名為“緬因”級。并且一造就是3艘,即首艦“緬因”號、二號艦“密蘇里”號、三號艦“俄亥俄”號。
“緬因”號鐵甲艦
“緬因”級戰列艦主要性能:艦長120米,寬22米,吃水7.9米,主炮塔正面裝甲厚356毫米,指揮塔裝甲厚254毫米,舷側裝甲帶厚229毫米,甲板裝甲厚102毫米,標準排水量12000噸,滿載排水量13500噸,艦員編制561人。動力為2臺三脹式往復蒸汽機,16000馬力,雙軸,航速18節,續航力5660海里/10節。配備4門305毫米/40倍徑主炮,2座雙聯裝,船艏艉各一座主炮塔。另有16門152毫米/50倍徑速射炮,6門73毫米速射炮,2具457毫米魚雷發射管。
別看“緬因”級舷側裝甲帶厚度只有229毫米,但防護能力卻很強。因為采用了最新式的克虜伯裝甲,在擁有優秀裝甲防護能力的同時控制好裝甲整體重量。根據英國海軍于1915年發布的炮術手冊,在面對無被帽穿甲彈時,15英寸的鍛鐵=12英寸的鋼面鐵甲=12英寸的鋼甲=7.5英寸的哈維硬化裝甲=5.75英寸的克虜伯硬化裝甲。
正在停靠在碼頭
同時“緬因”級采用新型Mark 3型305毫米/40倍徑艦炮(加裝了鎳鋼膛管),比老式的305毫米/35倍徑艦炮強。也比330毫米艦炮強,雖然口徑上不如,但射速快,綜合作戰能力更強。Mark 3型305毫米艦炮總共生產了42門,被安裝在“緬因”級戰列艦以及“阿肯色”級淺水重炮艦上。“緬因”級的副炮也很強,配備16門152毫米/50倍徑速射炮,同時期日本海軍最強的“三笠”號戰列艦不過是14門152毫米/40倍徑速射炮。
航速上“緬因”級也明顯快于美國海軍以往的戰列艦,最大航速達到18節,這也是當時世界一流戰列艦水準。例如日本海軍的“三笠”號戰列艦最大航速也才18節,“三笠”號由英國建造,號稱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戰列艦。
很漂亮的一艘戰艦
總而言之,“緬因”級的服役標志著美國海軍戰列艦設計建造水平得到大幅提升,真正擁有了世界一流的戰列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