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這一次“對等關稅”政策,將特朗普的“美國是美國人的美國”的孤立主義立場暴露無遺。
4月2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華盛頓白宮就關于所謂“對等關稅”的行政令發表講話 圖/新華社
文 |賈擁民
當地時間2025年4月2日,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簽署了題為《通過對等關稅調節進口,以糾正導致美國商品貿易持續巨額赤字的貿易行為》的行政命令,悍然宣布將對全球幾乎所有國家和地區加征關稅。
這項行政命令的目標是解決美國長期存在的貿易逆差問題,增加財政收入,促使產業回流和國內就業,從而提升其經濟安全,它的核心是所謂的“對等關稅”。具體措施是,對所有進口商品征收10%的基準關稅,并針對特定國家加征更高的稅率,以匹配其對美國商品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
雖然世界各國此前對特朗普第二次當選總統后的關稅沖擊已經有所預期,但是這次出臺的關稅政策的范圍和力度依然遠遠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期。受其影響,全球股市在4月7日出現了“黑色星期一”:日經225指數下跌了7.8%,韓國KOSPI指數下跌了5.6%,澳大利亞S&P/ASX200指數下跌了4.2%,上證綜指下跌了7.3%,香港恒生指數下跌了13.2%……歐洲和美國各主要股指自4月2日以來的最大跌幅也都超過了10%。
中國對美國給出了強硬的回應,發布了包括對美國實施34%的報復性關稅在內的一系列反制措施。美東時間4月7日,特朗普在其社交賬號上威脅稱“美國將從4月9日起對中國征收50%的額外關稅。”對此,4月8日,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就美方威脅升級對華關稅發表談話,表示中方將堅決采取反制措施維護自身權益。
關稅戰大有愈演愈烈之勢
有人認為,特朗普現在宣布的關稅政策只是他的一種“談判策略”,即,促使其他國家與美國談判,然后在某一個讓各方都可以接受的較低的稅率上達成妥協。
但是這只是一種可能。現在美國政府官員,尤其是特朗普本人的態度仍然是沒有興趣就稅率討價還價,并呼吁其他國家不要采取報復措施,聲稱對其他國家的報復措施,美國只會以進一步提高關稅來回應。
考慮到美國政治體制的特點以及特朗普本人的性格,關稅戰的具體走勢可能是難以預測的,但是有一點應該可以肯定,美國高關稅政策帶來的種種不確定性一直在不斷積累。因為自從奧巴馬政府后期以來,美國最近幾屆政府提高關稅的總體方向是明確的。
特朗普第一個任期對中國發動了貿易戰,他下臺時美國對中國的平均關稅超過了19%。拜登延續了特朗普的對華高關稅政策:到特朗普第二個任期開始時,美國對華平均關稅為19.1%。
事實上,拜登執政時代還搞了一系列產業政策,其中特別突出的是《芯片和科學法案》,并對特定中國產品加征了關稅,比如電動汽車、鋰電池。
意圖通過加征關稅來引導制造業回流、提高就業,某種程度上成了美國民主共和兩黨的共同政策,只不過,特朗普走得更遠。
因此,無論關稅戰會以何種形式結束,在未來一個時期內,世界都必須面對美國的高關稅帶來的一系列后果。
4月7日,行人經過日本東京的一處電子股指顯示屏 圖/新華社
“對等關稅”正在挑戰全球經貿格局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關稅戰以及相關的談判過程,特別是特朗普本人的多變,所帶來的巨大不確定性,就足以對全球經貿活動產生嚴重影響了。
4月1日,美國著名保守派經濟學家、94歲高齡的托馬斯·索維爾就指出,當人們無法預判制定規則的人接下來怎么做,只會緊握現金,減少投資和消費,而“如果人們都握著現金,我們就會嘗到1930年代大蕭條的苦果。”
長期堅定支持特朗普的美國對沖基金大佬比爾·阿克曼也認為,美國發動了一場“經濟核戰爭”,當市場崩盤時,新的投資會停止,消費者會停止消費,企業別無選擇,只能削減投資并解雇員工。
而就“對等關稅”對全球經貿格局的重塑而言,我們可以先從如下參與關稅戰的三個“主要角色”的角度來分析,一是美國本身,二是作為美國的對手或可能對手的主要經濟體,三是其他小型經濟體。然后再看一看全球范圍內的總體格局。
先來看美國,試圖通過高關稅來讓制造業回流,消除貿易逆差的企圖很可能會落空。
特朗普認為,美國制造業外流的原因是外國不公平的貿易政策使得外國產品的價格更低,因而通過高關稅拉平價格差距就可以推動制造業回流,進而擴大國內就業并重塑世界產業和經貿格局。
但是,這種看法是不正確的。全球經貿格局主要與各國的生產要素的絕對優勢和相對優勢,以及各個行業的特有性質(如必須大規模生產或有極高的啟動成本,存在規模收益等)有關,關稅相比之下只是一個不那么重要的因素。全球經貿格局和供應鏈分布的決定是非常復雜的,增加關稅通常不一定能使制造業回流。
同時,在高關稅下,美國短期內可能會出現物價上漲(除非外國貨幣出現了非常大幅度的貶值,但這又與特朗普的其他政策目標相矛盾),美國民眾將蒙受通貨膨脹之苦,于是經濟增長將會受到沖擊,金融市場肯定會做出激烈反應。這樣一來,美國經濟可能因為關稅戰而下滑,那么需求也會下降,從而反過來導致制造業的進一步萎縮。
此外,高關稅幾乎肯定會導致外國的報復性關稅,這是因為給定一個國家發動關稅戰的前提,其他國家的最優反應就是報復。如果這種相互報復的情況持續下去,就有可能將整個世界拖進經濟衰退的泥潭,進而反噬美國。
再來看可以與美國“較一下勁”的其他主要經濟體。這些主要經濟體,除了中國之外,還有日本、歐盟、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等,大多是美國的傳統盟友。他們在維護舊有國際經貿體系方面有共同利益,經常在限制高科技產品對華出口、減少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等方面采取共同行動,甚至在世界經貿活動中形成遏制中國的默契。
但是,特朗普此次關稅戰可能會打破這種默契。在此之前,特朗普對加拿大、墨西哥和歐盟的某些商品頻繁更改關稅稅率、起征點和開征時間,達到了朝令夕改的程度,加劇了這些國家的供應鏈紊亂,已經引發了他們的不滿和反制。這對中國加快轉型和全球化布局、扭轉美西方在全球供應鏈中妄圖“去中國化”的不利趨勢可能是一個機遇。
然后是其他小型經濟體。越南等國已經表示愿意對美國實施零關稅,但是美國方面又聲稱“非關稅作弊行為”才是問題的關鍵。事實上,這些小型經濟體做出這種選擇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它們并沒有意識到,“對等關稅”不是彼此關稅稅率相等,甚至也不是相互實施零稅率,因此它們說到底只能搭其他主要經濟體的便車。
總而言之,美國這一次“對等關稅”政策,將特朗普的“美國是美國人的美國”的孤立主義立場暴露無遺,這種“以一國挑戰全球所有其他國家”的做法,無疑是全球經貿關系一體化的一個嚴重倒退,而且會使美國面臨巨大的風險。
特朗普的“對等關稅”會使美國面臨巨大的風險,圖為關稅示意圖
當美國與其他國家之前的經貿關系障礙重重,其他國家之間卻仍然存在正常的經貿關系時,美國就很可能會被排斥在世界經貿體系之外,美國市場也將日益孤立和萎縮,最終將喪失在全球供應鏈和價值鏈上的話語權。
當然,目前來看,也不能完全排除另一種可能性,即美國與部分國家形成一種“世界層面上的內循環”,如以美國-加拿大-墨西哥為核心,再聯合其他一些國家,達成經貿協定。但特朗普的“美國優先”顯然已為構建這種“內循環”設置了障礙。
撰稿 / 賈擁民(均衡研究所學術顧問,浙江大學跨學科中心特約研究員)
編輯 / 遲道華
校對 / 楊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