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種說法備受批判,即所謂“甲方乙方”的觀點。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甲方公司覺得乙方占便宜時,就會在招投標中壓價,只有適應新規則的供應商才能入圍,不符合招投標標準的就會被踢出體系,自生自滅。但這種類比是不對的。
按照“誰出錢誰牛逼”的甲方金融邏輯,全球化分工從一開始就錯了。要是這么想,就不該把專業活兒、體力活兒包給發展中國家,自己卻占據金融業、服務業金字塔尖的工作,還想著讓美元保持強勢,同時縮小貿易赤字。這種既要又要還要的行為,連亞當·斯密都忍不了,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
就拿美國來說,它就像一家隨意發代金券的超市,全村人拿商品去換它的代金券,因為大家要用代金券去別的地方買東西,所以慢慢都接受了。于是超市只要不停地印代金券或者借條,就能一直買買買、囤囤囤,囤貨量自然遠大于賣貨量。
可白嫖的代價就是越發依賴村里的人,超市或者說工廠的生產能力被掏空,工人沒了工作,只能靠發更多借條維持生活。只要村里的人還信任超市的代金券,這個循環就不會停止。這其實就是“特里芬悖論”:美元既要作為儲備貨幣多印錢,必然會造成貿易赤字;逆差擴大,又會動搖貨幣信用;想要縮減赤字,就得少印錢,畢竟便宜不能都讓你占了。
咱們老話說“店大欺客”還是“客大欺店”,現在按所謂“甲方乙方”的說法,好像是“客大欺店”。但“客大欺店”是有前提的。
第一,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打贏全世界。就算你這個客人再有錢去吃飯,也不可能把市面上所有飯店都得罪一遍,上世紀30年代不行,一戰二戰也不行,歷史上從來沒有過這種情況。
第二,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擁有如此強大的制造能力。“客大欺店”的本質是,你拿著錢去吃飯,不管點小雞燉蘑菇、澳龍、牛排,還是中餐、西餐,前提是能找到其他飯店做出來。
可現在的問題是,只有這一家飯店能做。在這兩個前提之外,你想成為頤指氣使的客人,還得看你能不能熬得過店家。要是飯店沒了你就垮了,村里沒人能消化這些產品,就沒人來吃飯,而你不吃飯就會餓死,那到底是你餓死得快,還是店關門關得快呢?所以最后比的就是誰更能熬。
順著這個思路,咱們來看看“掀桌子”對我們的影響。美國關稅年內累計加了54個百分點,貿易占比從2018年的9.2%下降到2014年的14.7%,已經持續8年了。出口占比最高的三個行業分別是機電,占到40%以上;日用品占比2.3%;紡織品占比6.2%。
這三個行業的日子肯定不好過,今年可能會特別難,5月之后或許會有所緩解。中銀證券預測,如果關稅導致2025年出口損失4.9個百分點,出口就會下降1.25萬億,影響GDP增速1.53個百分點。要是關稅由中國出口商承擔一半,會影響GDP增速0.76個百分點。
所以邏輯就變成了,你把我打疼了,出口肯定受影響,既然已經頭破血流了,還怕還手再挨一拳會更疼嗎?不但要反制,而且要狠狠反擊,以打促談,才能有更多談判籌碼。只談不打,用河南話說就是“直接去臭了”。
買什么產品是個人自由,在可選擇、能接受、消費得起且不討厭的前提下,支持有良心的國產商品總是沒錯的。今年問題的根源又變成了,在以打促談的同時,中國出口美國的電子產品、家具、家電、服裝、紡織、玩具、健身器材等產品,能不能被內需消化呢?家具家電與房地產相關,手機、筆記本、服裝、家紡與收入信心有關,玩具與新生兒、地產、收入、人口相關,這些方面目前是我們的短板。
所以我們看到人民日報火速發文,標題是“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情”,里面有很多超預期的表述。比如降息降準隨時可能出臺,財政赤字、專項債、特別國債還會擴張,會以超常規力度提振國內消費,堅決穩住股市的預案政策也會陸續出臺。
省市縣各級會根據“一行一策、一企一策”幫扶受沖擊大的企業,在盡量維持對美貿易的同時,開拓國內和非美市場。在這個時間點發文,意味著會有與以往截然不同的手段,至少得媲美9·24政策。
每次說要提振消費、刺激消費、擴大內需,但總感覺效果不太明顯。現在遇到了不得不做、必須要做的難得機會,降息降準的時機來了,增發更多國債的時機也到了。國盛證券測算,出口對GDP拖累每增加1個百分點,需要財政加碼1.3萬億。總量政策提供了錢,那這些錢該怎么花呢?
不同人群方法不同。給低收入者錢,他們會盡快花掉,能真正提升邊際消費傾向。對于低收入者,需要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加強零工就業保障,提供生育補貼、獎學金補貼、農村養老補貼等。今年快遞外賣開始嘗試交社保,廣東、福建、貴州、四川、重慶、山西都提高了最低工資標準,但步伐還不夠大,這些都需要加大財政支出。
對有錢人來說就不一樣了,給他們錢可能會存起來。對有錢人而言,資產價格更重要,房價止跌回升,股市有賺錢效應,中高產階層才有信心擴張信用。
還有撒錢的方向,以舊換新去年是1500億,今年3000億,國家補貼可以繼續升級,擴大補貼額度、補貼比例和補貼品類,同時嚴查平臺經銷商漲價騙補。商品消費重要,服務消費其實更重要。
深圳海關的研究以2017 - 2019年商品和服務消費趨勢作參考,發現商品消費在輪番補貼刺激下,已經和那幾年差不多了,但人均服務性消費在2 - 3年里仍相差超過1690元。像逛商場、下館子、景區住宿、看電影、演唱會、馬拉松、KTV、露營、騎行等,給吃喝玩樂補貼,就是在為消費做貢獻。彈幕里總有人說“足療納入醫保”,這句玩笑話其實有幾分道理。
我們不是沒有好產品,去年的《黑神話》,春節的《哪吒》,各地為拉動旅游拼盡全力,哪怕是窮游,也得讓大家有時間。今年已經有增加兩天法定假日、落實帶薪年假、探索中小學春秋假、高中雙休,大廠也不加班等舉措。
其實真正有用的是嚴格落實5天8小時工作制。工廠沒利潤,還讓一個人干兩個人的活,連軸轉,拿了退稅補貼,外面還被指責傾銷,里外不是人。現在好了,能干就干,不能干就先觀望,別再用透支勞動力的方式轉向內需和非美市場。
之前和大家聊過,反內卷也好,外需轉內需也罷,本質上是從低物價、低工資、高工時、弱消費的循環,向合理物價、高工資、適當工時、強需求過渡。有句話叫“不要為那些不愿意在你身上花時間的人而浪費你的時間”,放到現在也很貼切,美國都要挑戰全球了,還有人想趕著當“有產之民”,形勢比人強啊。人生短短幾十年,看這世界越來越瘋狂,咱們也算是開了眼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