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調一下就變了啦。
——今天的編輯 譚孃
最近很奇妙地“恰好”吃了幾家臺味小館子,沒有大起大伏的感受,但每家都很有自己的特色。
它們大多店面不大,卻有亮堂的開放式廚房,老板輕言細語,溫柔中也堅定細膩。
平淡的一餐,平淡的感受,吃飯,本該如此。
臺味小館
在越來越熱鬧的玉林街上,臺味小館顯得有點過分低調。其原因之一是店鋪面積小,尤其是和本來的養生按摩館共生,即便招牌已經是醒目的大紅色,依舊不夠顯眼。
尋味而來的人不在乎,只竊喜今天來得早而及時,不擔心售罄吃不上。
菜品其實算不上多,正反兩頁都打印得稀疏,招牌菜會標上幾個大拇指,格外推薦。復雜一點的,或是大菜需要預定,提前打老板電話就好。
價格都在合理區間,除開預定款,基本在30內徘徊,很適合小聚小吃。
格外推薦打了“三個大拇指”的海南雞,一碟分成兩種調味,甜辣醬、酸辣醬汁都極具沿海風情。
雞肉宰切大小適中,肉嫩皮彈,趕口且清涼,極其適合即將到來的夏天。
蘿卜牛腩煲上得也快,牛肉煲得軟爛卻不失型,依舊是入口即爛,有小快朵頤之樂趣。
白蘿卜無筋,胡蘿卜清甜,絲毫不帶泥土氣,頓時也美味不讓人挑食起來。
招牌的鹵肉飯到了成都,來了玉林,盛具也變得local起來,一個小瓦碗的量,兩人分食也恰到好處。
和其他家的還有不同,五花肉的膠質在長久與火候的交手下析出融入湯汁,滿滿厚厚一層鋪滿米飯,多給了幾勺澆汁,拌勻后與酸菜融合,每一口都粘稠甜蜜。
海味五香卷也是經典菜,但很考每份炸制手藝,稍過則干,表面的腐皮與餡料略有分離,即便蘸醬也可能戳嘴。不過百人百味,各有所愛,亦不耽誤其本身的美味。
兩人點了三菜一飯,吃得飽飽離開,很是滿足了。
基隆廟口
又被朋友推薦了不遠的芳沁街上的基隆廟口,說他們的面和飯都不錯,又選了個中午去吃吃看。
沒搞清楚狀況時會被一份牛肉面68塊嚇到,實際去點單更細節一些——飯和面都有大小份可以選,一個人去吃肚皮小,一次裝不下太多款,所以還是比較建議約朋友一起去,每一種都能點來試試,性價比會高很多。
人多吃還有好處是壯膽,也可以說是盲目,居然把清燉牛肉面、紅燒牛肉面、鹵肉飯都點了下來,還加了兩樣小菜和兩份甜品。
前廚負責最后整備出餐,后廚則來加工更復雜的料理工作,加上老板,總共可能有四五位在忙碌。
每份餐點都有精致的呈現,比如鹵肉飯會搭配燉蘿卜湯,還有加了鮮小米辣的醬汁,牛肉面的配料多樣,喜好可以在點餐小程序上自由組合。
小份也要40塊的牛肉面在上餐的那一刻就覺得值了回來,每碗里都有至少四大坨牛肉,經常做飯的朋友都知道,這一部分可能就已經值回價錢。
清燉牛肉面湯汁鮮甜而不膩,更突出牛肉本味,略有醬色,配上小蔥和小白菜,再有一個一定會存在的鹵蛋,就是一份刻板印象里的牛肉面。
紅燒牛肉面更是突出,簡直是康師傅原版畫面照進現實,香而不辣,更為了襯托面的筋道而存在。紅燒款更適合加份酸菜,解膩,也讓最后大口喝湯得到最優解。
面碗之大,面湯之寬,牛肉之厚,顯得面略少,難吃飽,實際上分量超足,一人食或許都難招架。
小菜里,經典的豆腐干在阿嬤的灶卡也吃過,廟口的切得更薄,配上料汁,解膩解饞。
粉圓冰豆花就是珍珠配豆花,不得不說分量一樣蠻足,就算是下午臨來就吃這一份也很劃算。
珍珠焦糖味很重,在加了冰的碗里也絲毫沒有變硬而口感遜色。豆花細嫩,豆味足,表面撒一層桂花碎,小而美又在這一方天地中顯現。
燒仙草,沿襲臺灣經典做法,呈上時溫熱,液體狀,碗底有芋圓和少量花生碎。第一次吃覺得詫異,怎么會是一碗湯湯,實際上有些粘稠的仙草湯待冷卻后或將凝固,但也講究加水量,總之臺版燒仙草就是湯湯一碗的甜品。
鹵肉飯光吃也很好吃,但加了辣味醬汁后別有一番風味,喜辣的朋友可以小面積嘗試。
眼大肚皮也不小,三個人居然吃完了所有,盤盤碗碗加起來堆了三張小桌的分量。不過更令人尤為深刻的,是一定要嘗一嘗的,免費冬瓜茶。
阿嬤的灶卡
去年剛開業我們就跑去打過卡的阿嬤的灶卡,在一年的時間里逐步更精進,新菜層出,生意也愈發興隆。
阿嬤的灶卡開在北門龍湖上城里,位置算是好找,兩位臺中老板開啟了這間小店在成都的旅程。
午飯時間小店里幾乎坐滿了人,碰巧撿一桌剛收拾出來的漏,點菜就變得緊張,幾乎用“搶菜”來形容,速點,速下單,才能拼拼湊湊齊午間一餐。
臺式鹵肉飯是常見的品類,而阿嬤家的鹵肉飯選用了大條肥瘦兼達的五花。先是來兩勺Q彈的米飯打底,duangduang地出鍋入碗,十分誘人,再用細線切開鹵蛋,再輔以豆干、泡蘿卜片、西蘭花,最后淋上醬汁幾勺,光是站著看,就已經叫人口水直流。
若是更愛吃肥肉,控肉飯絕對是閉眼入。在鹵肉飯的基礎上,把五花肉條換成一整坨燉得軟爛的鹵肉,肥肉耙軟,瘦肉細膩不卡牙。
艋舺米血糕,也有人打成米雪糕,聽起來還挺可愛的。實際上呈上來時更像西昌的糯米血腸,并且我們也是這么認為的。
花生面和蘸醬都是咸口,流感人失去了嗅覺,沒法描述香從何來,只能下次再去試試看。但據網友說,這道菜配上香菜是一絕,沒有忌口的朋友一定不要去掉。
豆干也鹵得入味,夠軟卻夠嫩,不會因為過熟導致豆干內煮空煮出蜂窩,表皮也保持著濕潤和光滑,有脆勁兒也耙和,關鍵是配上鹵汁和小蔥激發出的一點小蔥辣味十分點睛,是十分不錯的下飯小吃。
掛包,又名“刈包”,“虎咬豬”或“割包”,“刈”在閩南語中是切開后包進去的意思。白色的外皮如老虎般咬住一塊松香軟嫩的豬肉片,讀音也與“福咬住”很接近,所以這道菜也有“留住福氣”的意思,寓意吉祥。
阿嬤家給每個桌子的編號不是阿拉伯數字,而是像“六合夜市”“士林夜市”“逢甲夜市”“花園夜市”這樣的招牌夜市,這樣在兩人相互交談時就會說:
“士林不要香菜”
“六合不要辣多放酸菜”
所有食物盡數下肚,也沒有吃到很撐,反而是@土豆兒 說有種虛無的飽腹感,@吹風 說,吃這頓飯,就像一直在大路上走,過完了平平無奇的一生。
而這樣的感覺,在一年時間里逐漸日常,讓每天都平靜,平平,但熟悉踏實,也美味。
你還有什么推薦的臺味小館子,歡迎評論區多多交流,啾咪~
今日編輯 | 譚孃
本文系談資“成都Big榜”官方稿件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文章、不得使用文中圖片
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滿園春
@小怪獸
@Fion
@薇薇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