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關稅政策或引發“全球混亂”,但澳大利亞汽車工業協會稱本土影響“有限”!
當特朗普政府揮舞關稅大棒砸向全球汽車產業時,一場波及中日韓等主要汽車生產國的海嘯正在形成。2025年4月3日起實施的25%進口汽車關稅,疊加對關鍵零部件的征稅政策,已導致美國本土車價最高暴漲1.2萬美元。在這場風暴中,澳大利亞聯邦汽車工業協會(FCAI)卻發布驚人研判:澳洲市場或成全球動蕩中罕見的穩定地帶。
以下來自澳媒:
澳大利亞最高汽車機構——聯邦汽車工業協會(FCAI)表示,在被這場美國關稅風暴席卷的目標中,中國汽車業首當其沖,受到了34%疊加關稅的重創沖擊,這個全球最大新車市場的出口通道正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迅速收窄。日本車企同樣遭遇重創,僅汽車關稅一項就將抹去該國0.2%的GDP,相當于130億澳元的經濟損失。雷克薩斯北美工廠已緊急削減30%產能,斯巴魯宣布推遲新款電動SUV上市計劃。韓國現代起亞集團更面臨生死考驗,其49.1%的海外產能集中在美市場,IONIQ 5等電動車型北美售價預計上調18%。
澳洲市場的特殊結構成為緩沖危機的天然屏障。
數據顯示,該國僅7.3%的進口車源自美國,主力車源來自泰國(32%)和日本(28%)。這種分散的供應體系意外造就價格"安全閥"——如果車企轉戰澳洲市場,馬自達CX-5等暢銷車型可能降價8%-12%。本土零部件企業正迎來機遇期,維多利亞州碳纖維輪轂制造商Carbon Revolution近日獲得寶馬追加40%訂單,昆士蘭散熱系統供應商PWR的生產線已實行三班倒。
中國車企的"曲線突圍"策略為澳洲市場注入新變量。中國某頭部車企被曝計劃利用中澳自貿協定,將澳洲作為向拉美出口的中轉站。這種“借道出海”的模式正在吸引更多中國品牌的跟進。某不愿具名的物流公司高管透露,墨爾本港汽車滾裝船泊位預定已排至2026年第二季度,“每周都有滿載中國新能源車的貨輪在此改裝轉運”。
暗流之下的危機同樣不容忽視。
南澳大利亞車載電子制造商Redarc面臨15%的成本激增,因其80%原材料依賴中國供應。二手車市場可能涌入大量美國滯銷車型,悉尼某福特經銷商稱:"已有中間商詢價3000輛未售出的F-150皮卡。"更深遠的影響體現在電動化進程,特斯拉上海工廠減產導致Model Y澳洲交付周期延長至9個月,迫使部分消費者轉投比亞迪Atto 3。
在這場全球汽車產業的重構中,澳洲意外獲得戰略機遇。
摩根士丹利分析師指出,該國可能成為中美技術博弈的“第三方平臺”——中國電池、韓國電機、澳洲碳纖維正在組合出新的產業范式。正如Carbon Revolution CEO所言:“我們第一次從旁觀者變成造局者。”當東京車展的燈光因車企預算削減變得黯淡,墨爾本的設計中心卻迎來更多國際團隊入駐。這種戲劇性的角色轉換,或許正是全球化裂變時代最真實的體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