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哲學課堂上,老師告訴我們,意識屬于人腦的機能,其本質就是對物質世界的主觀映象。
大腦控制意識
在科學中同樣存在意識,比如量子力學中,哥本哈根學派就提出了“觀察者效應”。
在他們看來“薛定諤的貓”到底是死是活,雙縫干涉實驗中的光子究竟是粒子還是波子,觀察者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但是對于客觀世界來說,我們的主觀意識似乎會影響科學。
那么人類的身體來自父母,意識又來自哪里?答案或許沒有那么簡單,,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薛定諤的貓
人腦對意識的重要性
首先,身體是人類意識的載體,我們現在肯定沒有辦法談論意識,在主流的唯物主義觀念中,物質決定意識。
將范圍縮小后,大腦就是儲存意識的重要載體。
人腦的發育,隨著人類的進化也經歷了多個階段,不管是大腦容量還是內部結構,都或多或少地發生了改變。
盡管大腦的重量只占體重的2%,但每天卻需要消耗身體20%的能量,由此可見,人類的大部分活動,都要依靠大腦進行。
大腦
一直以來,人類都在探索意識的來源,在科學未誕生之前,人們認為意識是造物主所賜。
后來隨著科學的發展,腦科醫生終于發現了大腦中對意識起到關鍵作用的部位——大腦前額葉。
大腦前額葉是自我意識形成的神經基礎
在上世紀,葡萄牙神經科醫生埃加斯·莫尼茲在治療精神病人的時候,發現大腦前額葉和意識的關系。
埃加斯·莫尼茲
在治療過程中,莫尼茲主要通過切除患者的大腦前額葉來治療,效果十分顯著,幾乎沒有再出現精神癲狂等情況,而是變得十分安靜。
所以在1949-1970年間,腦科醫生就將這種方法作為治療精神病人的最佳方式,大約30萬人被切除了大腦前額葉。
結果隨著時間推移,這些患者雖然沒有了奇怪的行為,但是每天除了吃喝睡之外,基本沒有了其他意識。
也就是說,他們從一個精神病人變成了沒有自主意識的“傻瓜”,每天的生活就像行尸走肉一般。
精神病人
盡管莫尼茲就此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獎,但是這一方法卻在1970年后,被全面禁止了。
后來科學家發現,靈長類動物和人類一樣,都擁有大腦前額葉。
盡管科學家們認為大腦前額葉,和靈長類動物高度發達的治理、心理過程和認證功能有密切關系,但其究竟起到什么具體作用,科學家一直不了解。
中國科學家對大腦前額葉的探索
2004年,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的研究院,通過猴子進行實驗。
靈長類動物
研究院的科學家發現,大腦前額葉在大腦皮質總面積的占比,是根據動物的進化程度來增加的。
比如在食肉目動物中,其占比只有5-7%,在黑猩猩中,占比增長到17%左右,而在人類的大腦中,占比直接增長到33%。
研究院針對猴子進行了兩種游戲實驗,大抵就是讓它們對屏幕上出現的圖像,做出反應,而游戲一相比游戲二要更復雜。
最終結果就是,切除大腦前額葉的猴子無法完成游戲一,而在游戲二中的通過率可以達到90%。
進行實驗的猴子
所以得出結論:
靈長類大腦前額葉背側部涉及到了,以“自我”為中心的空間記憶相關信息的處理,而這可能是人類自我意識產生的神經基礎。
現在了解到,人體在成長過程中,大腦前額葉的發育,直到25歲才會全部完成。
所以大腦前額葉很可能會改變個體和環境的相互關系,并且在發育過程中,大腦的可塑性會不斷增強,使得個體不斷主動適應環境,甚至改變環境。
大腦可塑性逐漸加強
由此,我們可以了解到,人類的意識在科學層面上,來源于大腦,來源于大腦前額葉。
人類意識的發展
當然,前面咱們也提到,并不是只有人類擁有大腦前額葉,所以在自然界并不只有人類有意識,很多動物也會有自己的“意識表現”。
只是就層次而言,人類的意識更加復雜。
不管是個人意識,還是人類群體的意識,都有多個發展階段。
意識的發展
我們可以簡單了解一下,人類意識的發展歷程,科學家將此分為三個階段。
首先是從無生命物質的反應特性,到低級生物的刺激感應性。
其次是從刺激感應性到動物的感覺和心理。
最后就是從動物的感覺和心理,發展到人類意識的產生。
在最后一個階段中,勞動起到了關鍵作用。
勞動的產生,使得古猿從最初的擲石子,到運用更復雜的工具,從動物語言轉變為人類語言,并且出現了文字,最后發展出更高級的科學技術。
勞動促進意識發展
由此可見,勞動一直在促進人類意識的發展,并出現強烈的“個人意識”。
意識和振動有關
但是隨著人類對意識的探索,科學家發現,在宇宙的大環境下,意識的來源可能并沒有我們想象中那么簡單。
在宇宙中,幾乎所有的物質都擁有一種狀態,盡管那些單個的波和粒子,看上去都是靜止的,但實際上它們都處于振動中。
粒子
當兩個擁有不同頻率振動的物質放在一起后,它們會經過自我調整,逐漸變成相同的頻率,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共振。
由此,加州大學圣芭芭拉分校的喬納森·舒勒和塔姆·亨特,經過多年的探索和研究,認為人類意識和振動有關。
在其理論中,我們個體的每一個部分,都處于振動狀態,當然它們的振動頻率起初并不相同,其產生的結果就是“微意識”。
意識
隨著這些微意識的不斷相互適應,逐漸實現共振,最后就形成了人類的意識。
當然,這一說法目前并沒有得到廣泛認同,與其相關和相反的理論還有很多,而其中就有一部分科學家,將意識與量子力學聯系起來。
意識與量子力學的關系
將量子力學和意識聯系起來,主要就是我們最開始提到的兩個實驗。
在雙縫干涉實驗中,科學家們提出了“觀察者效應”,這讓人們摸不著頭腦。
雙縫干涉實驗
科學家對微觀粒子的運動狀態,既具有波動的一面,又具有粒子條紋的一面,于是用波粒二象性解釋。
但其實,在實驗中我們很明顯地感受到,當我們對光子運動進行觀察時,它就會呈現粒子的條紋性,反之則為波動。
在量子力學中,還存在不確定關系和量子糾纏,這些令人費解的理論。
粒子在正常運動的時候,就可以同時具有動量和位置的信息,但是一旦介入人的觀察,就會發現動量不準確了。
量子糾纏
所以一部分科學家認為量子力學創造了意識,但這一結論往往會遭到抨擊。
因為在現代科學界,量子力學雖然是現在物理學的支柱之一,但是其明顯還是一個未解之謎。
而用一個未解之謎,來解釋另一個未解之謎并不可取,所以對于二者之間的聯系,科學家到現在也說不清楚。
但是對于我們個體而言,最重要的是不斷完善自我意識,通過對世界的觀察和學習,來塑造更強的意識行為。
通過學習完善意識
當個人意識發展到最高境界時,人類的群體意識才有機會得到更進一步的發展,而我們的文明想要不斷進步,達到宇宙文明的高級階段,同樣需要加強意識。
因此,盡管我們對意識的來源還存在疑問,但是并不影響我們利用現有意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