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俄軍政治總局副局長阿勞迪諾夫中將向鳳凰記者講述了當時的情形。2025年3月8日俄軍特種兵從廢棄天然氣管道鉆出突襲烏軍后方引發全球關注。這場被稱作"管道戰"的奇襲中,俄軍士兵身上纏著的烏克蘭軍人標志膠帶成為關鍵破局點。
俄軍政治總局副局長阿勞迪諾夫中將在前線透露,參與突襲的105名"艾哈邁特"特種部隊成員提前6天進入管道。直徑1.45米的管道內充斥著甲烷、排泄物和嘔吐物混合的刺鼻氣味,士兵們攜帶氧氣瓶在無光環境中爬行15公里,期間4人因中毒犧牲。這種近乎自殺式的行軍最終換來戰場主動權——當烏軍發現后方出現纏著自家標志的"自己人"時,指揮系統陷入癱瘓。
膠帶偽裝策略直擊烏軍識別體系軟肋。烏軍士兵日常佩戴的彩色識別腕帶和頭盔貼紙本用于區分友軍,但俄軍通過情報獲取其設計細節,突擊隊員僅用普通布料手工仿制相似標識。實戰中烏軍士兵回憶:"他們穿著我們的制服,拿著同樣的裝備,直到開火才意識到是敵人。"這種心理震懾導致蘇賈地區烏軍防線在30分鐘內崩潰,2000余名士兵未發一彈便撤離陣地。
俄軍選擇天然氣管道作為進攻通道經過精密計算。該管道自2025年1月停運后處于無人看守狀態,俄方提前兩個月清理內部障礙物并鋪設通訊線路。管道網絡連通俄本土與蘇賈郊區,突擊隊出入口分別位于俄軍控制的舍別基諾鎮和烏軍駐守的蘇賈鎮,全程避開北約衛星偵察范圍。軍事專家指出,這種利用民用基礎設施的戰術使突襲成本降低70%,且難以被傳統情報手段察覺。
戰術成功暴露烏軍防御體系多重漏洞。盡管北約提供"星鏈"衛星通訊支持,但烏軍未能及時識別管道異常熱源信號;部署在蘇賈的"海馬斯"火箭炮系統因過度關注地面目標,忽略了對地下通道的監控。更關鍵的是,烏軍指揮鏈存在嚴重脫節——前線士兵發現可疑目標后,向上級匯報的通訊延遲長達47分鐘。
俄軍正在將管道戰經驗復制到其他戰線。在頓巴斯地區,俄軍利用廢棄礦井構建地下運輸網,單日可輸送300噸物資;在扎波羅熱方向,改造灌溉渠實施夜間滲透。這種"非對稱作戰"模式使俄軍傷亡率同比下降28%,而烏軍因防線漏洞導致的非戰斗減員增加15%。
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已要求北約提供地下探測設備,但美國防部評估認為現有技術難以應對復雜地下環境。與此同時,俄軍工企業接到大量管道改造訂單,莫斯科郊外的地下訓練基地正模擬不同地質條件下的突襲場景。
這場改變游戲規則的突襲證明:現代戰爭勝負往往取決于對細節的極致把控。當高科技武器遭遇土法戰術,戰場規則正在被重新書寫。你怎么看這種低成本戰術的威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