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阿姨,我們來看您了……”4月7日,在青島西海岸新區一處公墓,楊曉輝、陳美英夫婦緩緩走到范慶芳老人的墓前,輕輕擦拭墓碑哽咽著說。此時,老人的兒女們站在一旁泣不成聲。19年前,范慶芳和李萍兩位老人帶頭救助小楊帆的故事感動了全國,她們的光輝事跡成為閃光的路標,激勵帶動著無數人向上向善。鮮為人知的是,19年來,作為小楊帆的父母,楊曉輝、陳美英與這兩個大家庭始終保持著密切往來,成了相親相愛的一家人。
楊曉輝、陳美英夫婦(右三、右二)和范慶芳的親屬合影
緣起:帶頭救助小楊帆感動全國
“石叔叔,您最近身體怎么樣?”在西海岸新區黃浦江路一小區,楊曉輝、陳美英夫婦提著禮品登門看望范慶芳阿姨的老伴石明老人。今年是范慶芳老人去世的第五年。清明假期,三個兒女趕回青島給母親掃墓,一大家子迎來團聚的時刻。親人們圍坐在一起,回想起老人生前的點點滴滴,每個人都忍不住熱淚盈眶。
2006年5月13日上午,時年68歲的范慶芳老人帶著四歲的外孫在小區附近的氣蹦床上玩耍。當時,她的老年大學同學李萍恰好路過,兩人便站在旁邊聊天。突然,一陣大風刮來,氣蹦床被掀出五六米遠后倒扣在地上,正在玩耍的3個孩子被困其中。在救孩子的過程中,范慶芳、李萍兩位老人及另一位家長不幸被砸傷,隨即被送往醫院。
“當時,媽媽受傷最重,左胳膊一共三處骨折,李阿姨頭部等多處受傷。”范慶芳老人的小女兒石蓉沅回憶,住院期間,媽媽一度靠打杜冷丁止疼。然而,當得知小楊帆身患白血病,楊曉輝夫婦為了籌集醫藥費,買來氣蹦床經營,結果只干了10來天就發生意外,老人立刻提出自己不治了。“媽媽當時就說,‘我已經活了68年快70歲了,孩子才3歲,她有活下去的權利,先救孩子!’”她說,當時,媽媽和另一位傷者只住了不到一個星期就提前出院了,李萍阿姨在受傷當天就離開了醫院。
“兩位學員不僅未責怪楊曉輝一家,反而在第一時間給小楊帆捐款,學校也及時組織募捐。”提到往事,黃島區政協原主席、西海岸新區老年大學首任校長蔡可卿記憶猶新。當時,在學校一樓大廳舉行募捐活動,范慶芳、李萍帶頭獻出愛心,趕來捐款的師生排起了長隊。目睹這一場景,前來采訪的央視記者幾度落淚。當小楊帆病危,半島都市報聯合多家單位發起“再助小楊帆”行動,又是范慶芳和李萍兩位老人帶頭捐款。
李萍將半島都市報當年的報道留存至今
李萍將半島都市報當年的報道留存至今
當年半島都市報對范慶芳、李萍救助小楊帆的報道
蔡可卿回憶,當年,在半島都市報等媒體的持續報道下,青島掀起了接力救助小楊帆的行動,眾多市民涌入青大附院爭相獻上愛心。救助小楊帆的故事也引起央媒的關注,中央電視臺曾多次邀請范慶芳、李萍等做客,《焦點訪談》《夕陽紅》《講述》《實話實說》《東方時空》等多個欄目曾對她們的事跡進行報道。范慶芳、李萍老人獲評2006“感動青島十佳人物”榮譽稱號,并入選“青島開發區首屆十佳道德模范”。
小楊帆不幸去世后,留下的眼角膜幫助他人重新見到了光明。她的父母楊曉輝、陳美英將余下的 8萬余元善款轉給其他需要幫助的病人。
延續:兩位“姥姥”接力播撒愛心
雖然小楊帆走了,但愛心仍在延續——作為“姥姥”的范慶芳、李萍老人,依然在不遺余力地幫助孩子的家人。
陳美英原本和楊曉輝在同一家企業工作,后來由于崗位調整,她成了一名失業人員。為了幫助她重新回歸正常生活,兩位老人多方奔走,她們甚至聯名給開發區相關部門的領導寫了一封求助信。最終,在多個部門的積極推動下,陳美英在開發區一家大型超市找到了一份收銀員的工作。在那里,她一干就是八年。
這些年來,范慶芳老人的三個兒女一直把陳美英看作自己的親妹妹。石蓉沅告訴記者,小楊帆走后,陳美英曾有很長一段時間處于極度悲傷的狀態。當時,自己正好在青島經營著一家婚慶公司,為了幫助陳美英走出陰影,就邀請她利用業余時間到公司來幫忙,當起了兼職調音師。在石蓉沅的不懈努力下,陳美英漸漸恢復往日陽光開朗的狀態,成了一個樂觀向上的人。
“這么多年過去,我們始終不覺得為他們付出了什么,而是非常感恩通過小楊帆這個天使,讓我們有了一個表達愛的機會。”石蓉沅坦言,這些年,陳美英也會常常幫她照顧年邁的父母。“哥哥在新疆工作,姐姐遠在美國,每次都是英子第一時間趕來幫忙。”
2014年的一天,范慶芳老人在家中突發疾病,送到醫院檢查發現患了心梗,需要馬上做心臟支架手術。“那一次,媽媽在醫院住了10多天,是英子和我一起忙前忙后。她就像照顧自己的媽媽一樣,不僅服侍飲食用藥,還給老人清理大小便。在很多無助的時刻,是英子一直陪著我……”說著說著,石蓉沅又紅了眼眶。“后來,爸爸也因突發心梗住院做手術,又是英子陪著我在醫院一起照顧。”
陳美英說,2020年4月,范阿姨去世的時候,她正在河南洛陽老家照顧身患重病的母親。當時正處疫情期間,沒能來得及趕回青島和范阿姨見上最后一面,這成了她心中莫大的遺憾。“我們現在能做的,就是要繼續像對待自己的親生父親一樣,照顧好石叔叔……”
楊曉輝、陳美英夫婦(左一、左二)祭奠范慶芳
自1996年來到青島,楊曉輝一直在開發區一家玻璃生產企業工作。他感慨道,就在自己一家人都感到天塌了的時候,是范阿姨、李阿姨以及無數的好心人一次次伸出援手,自己和妻子會永遠記住這份恩情。“在這個城市,李阿姨一家和石叔叔一家永遠是我們最親的人。”
感恩:雙向奔赴唱響“愛的贊歌”
從石叔叔家出來,楊曉輝夫婦又帶著禮品匆匆趕往不遠處的紫金山小區,探望住在那里的李萍阿姨和她的老伴李永令大叔。據了解,今年88歲的李永令大叔,由于多種疾病纏身,行動不能自理,全靠李萍老人和女兒兩人照料。遇到忙得不可開交,陳美英總會及時趕來給她們搭把手。
楊曉輝照顧李萍阿姨的老伴
記者看到,走進李阿姨家的楊曉輝,先是忙著端茶倒水,接著又剝開橘子一瓣一瓣地喂到李大叔嘴里。李大叔一邊嚼著橘子,一邊關切地詢問楊曉輝的工作和家庭等情況,兩個人拉起了家常。另一邊,陳美英也沒閑著,她套上圍裙幫著李阿姨拾掇起來。
這些年來,楊曉輝、陳美英隔三差五就上門看望李阿姨和李大叔,對待老兩口就像自己的親生父母一樣。“他們每次探親回來,總會給我們捎一些老家的特產,包括牡丹花餅等,滿滿的都是關愛。”李萍感慨地說,其實,當年自己只是做了一件再平凡不過的小事,但楊曉輝兩口子卻一直記在心里,這令她既欣慰又感動。
“李阿姨,對我們來說,您做的哪一件都不是小事,您和李叔叔對我們一家的恩情,比天高、比海深!”陳美英一邊干活,一邊接過了話頭。她向記者坦言,自己至今仍珍藏著一部紅色的翻蓋手機,那是李阿姨送給她的禮物,也是她人生中的第一部手機。“當時,李阿姨看到我沒有手機,并且也經常聯系不到我,二話沒說就送了我一部。”她深知,在李阿姨的眼里,自己就是她的親生女兒。
“他們這一大家子,既是左鄰右舍,更是至親家人,大家相守在一起,不離不棄。”黃島區委宣傳部原副部長、西海岸新區老年大學原顧問呂振西說,時間過去了近20年,這幾個家庭依然住在當初的老房子里,大家居住的小區挨得很近,彼此都不愿意遠離。他還向記者透露,這些年來,三家人始終親如一家,還建了一個名為“因為愛所以愛”的微信群。
黃島區政協原主席、西海岸新區老年大學首任校長蔡可卿和黃島區委宣傳部原副部長、西海岸新區老年大學原顧問呂振西向記者講述當時的情況
在呂振西看來,一方是以德報怨,另一方則是知恩圖報,他們的真情經受住了歲月的檢驗,這種雙向奔赴的大愛淋漓盡致地展現了人世間的真善美。“如今,這份大愛正在不斷延續和傳承,影響和帶動了周圍越來越多的人。”
回報:“熱血英雄”一當就是二十年
“我對象一直在參加無償獻血。”采訪中,陳美英向記者透露了這一消息。4月7日,記者看到,楊曉輝已攢下厚厚一摞獻血證明。由于長期參加無償獻血,他還獲得了青島市無償獻血榮譽卡。
楊曉輝堅持獻血多年
自2004年以來,楊曉輝已累計獻血22次,其中,全血2600毫升、成分血17個治療量,至少給32人帶來了希望。青島市中心血站工作人員介紹,截至目前,楊曉輝捐獻全血7次、捐獻機采血小板15次,獻血總量超6000毫升。
“他是一名令人敬佩的‘熱血英雄’!”青島市中心血站工作人員還介紹,20年來,楊曉輝持續參加無償獻血,其中,2014年累計獻血4次,2015年累計獻血5次。工作人員還告訴記者,早在2020年至2021年度,楊曉輝就獲得了“全國無償獻血奉獻獎金獎”,目前相關榮譽證書還在青島市中心血站。
談到獻血的初衷,楊曉輝深有感觸地說,青島市民對自己一家的幫助太大了,但自己只是一名普通的工人,實在是想不出其他更好的辦法來回報關愛。“既然我的血液可以幫助到別人,那么我就堅持無償獻血吧!”他說,其實,早在小楊帆生前住院期間,就有眾多熱心市民為她捐獻血液,這也讓他更加堅定了用血液去回報好心人的決心。
獻血記錄顯示,楊曉輝捐獻足跡遍及青島市中心血站、開發區香江路獻血屋等多個采血站點。“今年又該獻血了,但前一段時間感冒了,等過幾天身體康復得差不多了,我會再次過去捐獻。”楊曉輝還告訴記者,有幾次,他從新聞報道中了解到白血病患兒需要救助,就主動聯系到患者家屬,用自己的血液給他們提供幫助。
實際上,早在18年前,楊曉輝夫婦就前往青島市紅十字會,在遺體捐獻登記表上簽下了自己的名字。“這是我們的一致意見,社會上有那么多的人關心著我們,我們死后要把遺體捐獻出來,這樣能幫助他人,又延續了自己。”當時,楊曉輝曾這樣對記者說。
從超市辭職后,陳美英一直沒有找到穩定的工作,一家人靠著楊曉輝五六千元的月薪生活。每次往返老家,陳美英總會搭乘最便宜的慢車在膠州上下車,因為那樣可以省下好幾百元車費。然而,她對別人卻十分慷慨。“英子經常前往福利機構看望孤殘兒童,還和我一起參加各種公益活動。有時候,碰到因遭遇難事想不開的姐妹,英子就會用自己的經歷來開導對方,幫助她們打開心結。”石蓉沅說。
手記:時間見證愛的諾言
這世間,只有愛始終溫暖而堅定,只有愛能不斷帶給人們力量。19年間,一種無聲的大愛始終包圍著三個家庭,也持續溫暖著他們周圍所有的人。
時間是見證者。時隔多年,當記者再次見到楊曉輝夫婦、李萍阿姨及范慶芳阿姨的家人時發現,這幾個家庭已經融為一體,大家成了彼此最親的人。記得當年接受采訪時,范慶芳、李萍阿姨就一再明確表示,她們已經把楊曉輝夫婦當成了自己的孩子,他們就是自己的女兒和女婿。多年過去,兩位老人一直是這么說的,也一直是這么做的。更令人感動的是,雖然范慶芳老人去世多年,但她的老伴和孩子們依然踐行著愛的諾言。
因為愛所以愛。19年里,楊曉輝夫婦也一直在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回報全社會給小楊帆的愛。一方面,他們把范慶芳、李萍阿姨和她們的老伴當作自己的親生父母,踐行著兒女的孝道。另一方面,楊曉輝一次次前往獻血點,獻出自己的熱血真情。對于這個話語不多、生性耿直的漢子來說,這既是最簡單也是最直接的表達愛的方式。陳美英則一次次伸出溫暖之手,去“治愈”更多身處困境的姐妹。
從陌生的路人,到熟悉的家人,這段跨越十九年的親情長跑,必將成為大愛之城的生動注腳,帶給人們更多溫暖和力量。
(半島全媒體記者 劉鑫 鄭成海 王洪智 劉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