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臺的關鍵不在攻占臺灣島,而是開戰之初,先解放這個不沉的航母”——這個說法乍一看有點懸乎,但細琢磨琢磨,其實講的是個很實在的道理。咱們先把這話拆開說說。“收臺”,不用多解釋,就是大陸要實現跟臺灣的統一。
“不沉的航母”,這可不是字面上的航空母艦,而是指一個戰略位置特別牛的地方,功能跟航母差不多,但因為是陸地,怎么都沉不了。這個地方,指的就是澎湖列島。
澎湖列島,擱在臺灣海峽正中間,總共64個島嶼,面積也就127平方公里。別看它小,歷史上那可是個搶手貨。為什么?因為它卡在臺灣海峽的咽喉,誰拿下澎湖,誰就能控制進出臺灣的海上通道。
從古時候的鄭成功到清朝的施瑯,再到日本占臺灣那會兒,澎湖都是繞不過去的點。現在呢,臺灣當局也明白這地方的重要性,往那兒扔了不少兵力,裝甲部隊、防空導彈、海軍基地,啥都有。
那問題來了,如果大陸要武力統一臺灣,為什么說先拿下澎湖比直接打臺灣島更關鍵?道理其實不復雜。澎湖就像臺灣的門衛,拿下它就能掐住臺灣的脖子,封鎖海峽,斷了它的外援。臺灣經濟靠外貿吃飯,能源糧食都得進口,海峽一關,日子立馬不好過。
再說,澎湖離臺灣西海岸近得很,拿下來就能當跳板,打過去省事兒多了。而且它地形也好守,占了不容易丟。最重要的是,控制了澎湖還能嚇唬嚇唬想插手的美國日本,誰敢輕舉妄動?
當然,澎湖也不是白給的,臺灣在那兒布了重兵,想啃下來得費點勁。不過比起直接攻臺灣島,難度還是低一些。一旦澎湖到手,臺灣的防御體系就得散架子。歷史上鄭成功、施瑯不都這么干的嗎?現代戰爭裝備變了,但這個邏輯沒變。
歷史上的澎湖列島
澎湖這地方,自打有歷史記載就沒閑著過。早在元朝,1281年,朝廷就把澎湖劃到福建泉州府管,設了個澎湖巡查司,專門盯著臺灣那塊兒。這說明啥?700多年前,澎湖就已經是塊戰略寶地了。
說到澎湖,最出名的還得是鄭成功那檔子事兒。1661年,鄭成功帶著25000人、幾百艘船,從金門殺出來,要把荷蘭人趕出臺灣。當時荷蘭人占著臺灣,靠海上補給過日子。鄭成功沒傻乎乎直接沖臺灣島,而是先奔澎湖去了。為啥?他看準了,澎湖是荷蘭人的補給站,拿下這兒就能掐住他們的命脈。
1661年4月29日,鄭成功大軍開到澎湖,馬公港一占,立馬修營寨、囤糧食,還派小隊船去騷擾荷蘭人的補給線。沒多久,荷蘭人就撐不住了,糧食沒了,士氣也垮了。到1662年2月,鄭成功正式打臺灣,荷蘭總督揆一扛不住,投降了。整個過程,澎湖就是個轉折點,沒它,鄭成功哪那么容易贏?
再往后,清朝的施瑯也玩了這一手。1683年,施瑯帶著3萬水兵、200多艘戰船,直奔澎湖。當時鄭成功的后人鄭克塽還在臺灣撐著,靠海軍跟清軍對抗。7月16日,澎湖海戰打響,清軍炮火猛轟,鄭軍船燒的燒、沉的沉,9個鐘頭就收拾干凈了,頭領劉國軒還被活捉。澎湖一丟,消息傳到臺灣,鄭克塽傻眼了,知道大勢已去,10月3日就遞了降表。施瑯這場仗,靠的就是澎湖這把鑰匙。
到了近代,1895年甲午戰爭后,日本拿下臺灣和澎湖,立馬在澎湖建海軍基地,盯著臺灣海峽。二戰的時候,盟軍在太平洋打得熱火朝天,澎湖又成了日本的前哨。1944年,美軍拿下塞班島后,步步逼近,澎湖的地位更顯眼。日本在那兒囤兵布防,想擋住美軍進攻的路。雖然最后沒擋住,但也說明澎湖這地方,真不是隨便哪個島能比的。
歷史翻來覆去證明一件事:誰拿下澎湖,誰就捏住了臺灣的命門。這不是偶然,是地理位置決定的。
現代的澎湖列島軍事部署
現在,澎湖照樣是個硬茬兒。臺灣當局心里跟明鏡似的,知道這地方丟不得,所以往那兒砸了不少錢和兵力。64個島里,16個有駐軍,總人數常年在8000以上。別小看這數字,守這么點地方,密度可不低。
先說基礎設施。為了讓各島連成一片,臺灣在白沙島和漁翁島之間修了座2150米長的海上大橋。這橋可不是擺設,部隊調動、物資運輸全靠它。以前只能坐船,來回費時費力,現在車一開就過去,效率高多了。這橋一通,澎湖的防御體系就像串起來了,靈活性蹭蹭上漲。
再說裝備。澎湖駐著臺灣的第503裝甲旅,手里有70多輛M60坦克。這坦克雖然是老家伙,60年代的東西,但臺灣給它升級過,火力照樣夠狠,能打穿不少現代裝甲。關鍵是,M60還能跨島支援,火力網一拉開,整個澎湖周邊都罩得住。臺灣軍方還常搞演習,練快速反應,擺明了要把這支部隊用活。
防空方面,澎湖有天弓導彈系統。這玩意兒是臺灣自己研發的,能打飛機也能攔導彈,射程不短,精度也不賴。有了它,澎湖上空就多了層保護傘,想空襲或者扔導彈過來,沒那么容易。光靠飛機轟,估計得掂量掂量。
海軍這邊,馬公港是澎湖的王牌。港里的測天島軍港能停18到24艘大船,2000噸到10000噸的都行。現在那兒放著8艘“成功”級護衛艦,反艦導彈、防空導彈都裝上了,戰斗力不算頂級,但對付中小規模威脅夠用了。再加上4個小機場,能起降戰斗機和運輸機,空運補給兩不誤。
這些配置加一塊兒,澎湖就是個硬骨頭。臺灣擺明了要把這兒打造成前線堡壘,守住它,臺灣島才能喘口氣。
現代沖突中的戰略意義
現代戰爭花樣多了,導彈能飛幾百公里,飛機隨便繞圈,但地理位置這東西,永遠跑不掉。澎湖擱在臺灣海峽正中間,戰略價值怎么說都不夸張。咱們一條條捋捋,看它到底有多大用。
先說封鎖。臺灣經濟靠海吃飯,70%的能源、30%的糧食得進口,海運一斷,立馬抓瞎。澎湖就在海峽中間,拿下它就能把通道堵死。解放軍要是占了澎湖,用島上的基地布防,艦船導彈一擺,臺灣的貨輪誰敢過?沒能源沒糧食,幾天就得亂套。這招比直接打臺灣島省事兒多了,先把你困死,再收拾不遲。
再說進攻。從大陸到臺灣,橫跨海峽100多公里,登陸風險大得很。可從澎湖到臺灣西海岸才50公里,船開過去快,飛機飛過去更快。解放軍要是拿下澎湖,立馬能在這兒堆部隊、放裝備,登陸臺灣跟串門似的。而且澎湖地形也好,低丘陵加玄武巖峭壁,占了就能守,臺灣想反攻回來,費老鼻子勁了。
再看外部干預。美國日本要是想摻和臺海的事兒,澎湖就是個大麻煩。解放軍占了澎湖,往上一放反艦導彈、遠程火箭炮,再飛幾架戰機,美日艦隊靠近都得哆嗦。美國智庫CSIS做過推演,說美日要是插手,損失會很慘,軍艦飛機掉一堆。有了澎湖這根刺,他們得好好想想值不值。
還有心理戰。澎湖是臺灣的門臉,丟了就等于大門被踹開,島上的人得慌。歷史上鄭成功、施瑯拿下澎湖,臺灣那邊就蔫了。現在也一樣,解放軍要是速戰速決拿下澎湖,臺灣當局和老百姓心里那根弦估計得崩。士氣一垮,后面的事兒就好辦了。
當然,澎湖不是軟柿子。8000多人,天弓導彈、M60坦克、護衛艦,擺那兒挺嚇人。解放軍想拿下,得用精準打擊加閃電戰,先癱瘓防空,再搶灘登陸,慢一步都不行。不過跟臺灣島比,澎湖畢竟小,防守再嚴也有漏洞。只要計劃周全,拿下的可能性不低。一旦得手,臺灣的防御網就得塌半邊,后續行動順暢多了。
再往大里說,澎湖還是第一島鏈的一環。第一島鏈是美國遏制中國的一條線,從日本到菲律賓,臺灣和澎湖都在上面。解放軍拿下澎湖,這條鏈就斷了一截,美國在西太平洋的布局得晃悠。戰略平衡一變,影響可不小。
收臺的關鍵不在攻占臺灣島,而是開戰之初,先解放這個不沉的航母——澎湖列島。歷史告訴咱們,澎湖是臺灣的命門,拿下它事半功倍。現在臺灣在那兒布重兵,也證明它多重要。未來要是真動起手,澎湖還是那個繞不過去的點。誰捏住這把鑰匙,誰就攥住了臺海的主動權。道理就這么簡單,關鍵看怎么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