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打到現在,已經兩年多了,雙方都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俄羅斯的空軍在這場戰爭中可是沒少出力,但也吃了不少苦頭。據說,俄軍已經損失了上百架戰機,這數字聽起來就讓人咋舌。同時,俄軍還進行了幾十萬架次的轟炸,把烏克蘭炸得跟篩子似的,城市里到處都是廢墟。
俄軍戰機損失:空中力量的硬傷
俄羅斯空軍在這場戰爭中一開始可是信心滿滿,畢竟在開戰前,他們的空中力量在數量和裝備上都比烏克蘭占優。可沒成想,戰爭打到現在,俄軍的戰機損失卻成了一個繞不過去的痛點。根據各種公開信息和統計,俄軍在沖突中損失了不少飛機,包括戰斗機、攻擊機、直升機,甚至還有一些運輸機和偵察機。
早期的統計數據就挺嚇人。比如烏克蘭官方在2022年3月底,也就是戰爭剛打了一個多月的時候,宣稱已經擊落了俄軍131架固定翼飛機和131架直升機,加起來就是262架。這數字雖然可能有水分,畢竟戰爭期間雙方都會放大自己的戰果,但就算打個折扣,俄軍損失的飛機數量也不少。更別說戰爭已經打了兩年多,這個數字肯定還在往上漲。
具體來說,俄軍丟了不少主力機型。比如蘇-25攻擊機,這種飛機主要用來支援地面部隊,低空飛行是它的特長,但也因此成了烏克蘭防空火力的活靶子。還有蘇-30和蘇-35,這些是俄軍的先進多用途戰斗機,本來是用來搶奪制空權的,結果也沒能幸免。
蘇-34戰斗轟炸機也損失了好幾架,這種飛機能攜帶精確制導武器,按理說應該挺厲害,可實戰中還是被打下來不少。至于直升機,像卡-52和米-8這樣的型號,在戰爭初期尤其損失慘重,特別是在基輔附近的戰斗中。
為啥俄軍飛機掉得這么多?主要還是烏克蘭的防空系統給力。別看烏克蘭空軍在開戰時規模不大,但他們的防空網卻沒那么好突破。便攜式防空導彈,比如“針”式(Igla)和西方援助的“毒刺”(Stinger),對低空飛行的俄軍戰機和直升機構成了大麻煩。這些家伙操作簡單,扛在肩上就能打,特別適合打游擊戰。俄軍飛行員稍微飛低一點,就得提心吊膽。
除了這些便攜式武器,烏克蘭還有更硬的家伙——S-300防空導彈系統。這種老式蘇聯裝備雖然不算最先進,但對付高空目標還是有一套的。戰爭打到后來,西方還給烏克蘭送來了更厲害的防空系統,比如“愛國者”(Patriot),這讓俄軍的高空轟炸也變得風險更大。
說到具體戰例,戰爭初期基輔附近的安東諾夫機場爭奪戰就挺典型。俄軍當時想用空降兵快速占領這個機場,結果烏克蘭防空部隊反應很快,用導彈和火炮把俄軍的運輸機和直升機打得七零八落,計劃直接泡湯。這次失敗讓俄軍意識到,烏克蘭的防空能力可不是擺設。
這些損失對俄軍的影響不小。首先是裝備和人員的直接損失,一架戰機掉下去,少說幾千萬美元沒了,飛行員的培養成本更高。其次是戰術上的被動,俄軍本來想靠空中優勢壓著烏克蘭打,可現在不得不小心翼翼,減少低空飛行,更多靠高空投彈。這么一來,轟炸的精度就差了,對地面部隊的支援效果也打了折扣。更別提士氣上的打擊,飛行員們知道出去一趟可能回不來,心里壓力得多大。
30萬架次轟炸:烏克蘭被炸成啥樣了?
再說說俄軍的轟炸,這場戰爭里,俄羅斯空軍和導彈部隊真是沒閑著。從開戰到現在,俄軍發動了無數次空襲和轟炸,把烏克蘭的城市和基礎設施炸得面目全非。根據2023年9月的一份統計,俄軍已經完成了超過22萬架次的空襲,扔下了60萬噸彈藥。
這是什么概念?差不多相當于二戰期間某些大規模戰役的轟炸量了。而戰爭還在繼續,到現在這個數字估計已經逼近甚至超過30萬架次。
俄軍的轟炸目標挺廣,軍事設施自然是首選,比如烏克蘭的軍營、指揮部、機場、彈藥庫這些地方,都被重點“照顧”。另外,基礎設施也是重災區,像鐵路、橋梁、電站、油庫這些,直接關系到烏克蘭的后勤補給和經濟命脈,俄軍想著炸癱它們,就能讓烏克蘭失去抵抗能力。不過,現實沒那么簡單,烏克蘭人也不是吃素的,很多設施被分散隱藏,炸了也不一定全毀。
但最讓人揪心的,還是平民區的損失。因為情報不準或者武器精度不夠,俄軍的轟炸經常“誤傷”居民樓、學校、醫院這些地方。俄軍用的大部分是巡航導彈和航空炸彈,早些時候還能用些精確制導的武器,可隨著戰爭拖長,庫存不夠了,就開始大量用無制導的老式炸彈。這種炸彈落下來,炸哪算哪,平民傷亡自然少不了。
具體到城市,馬里烏波爾絕對是轟炸的“重災區”。2022年春天,俄軍圍困這座港口城市的時候,幾乎是地毯式轟炸,炮彈和航空炸彈輪番上陣,整座城市被炸成了一片廢墟。據估計,數萬平民在這場圍城戰中喪生,幸存者也被迫撤離,留下一座空城。
哈爾科夫也好不到哪去,作為烏克蘭第二大城市,它離俄羅斯邊境近,成了俄軍炮火和空襲的重點目標,市中心的建筑被炸得稀巴爛,當地人只能躲進地下室過日子。
基輔的情況稍微好點,畢竟是首都,烏克蘭的防空力量在這兒最強。可即便如此,俄軍還是時不時用導彈和無人機偷襲,居民區和關鍵設施也沒能完全躲過。敖德薩、赫爾松、扎波羅熱這些地方,也都在不同程度上挨了炸,城市功能基本癱瘓。
轟炸帶來的破壞還不止于表面。烏克蘭的基礎設施被炸得七零八落,電力系統首當其沖。俄軍專門盯著電站和輸電線路打,導致烏克蘭很多地方斷電斷水,冬天的時候尤其難熬。交通網絡也受了重創,鐵路和公路被炸斷,物資運輸變得艱難。經濟上更是雪上加霜,工廠停工,農業受影響,烏克蘭的糧食出口都大幅下降。
更別提人道主義危機了。聯合國數據顯示,自開戰以來,超過1000萬烏克蘭人被迫離開家園,其中好幾百萬跑到了波蘭、德國這些國家當難民。留在國內的,也有不少人成了“內部流民”,只能靠救濟過活。轟炸留下的廢墟里,到處是失去親人的人,心理創傷估計得幾代人才能緩過來。
這場空戰說明了啥?
俄軍在空中下了這么大功夫,為啥還是沒打出決定性優勢?這事兒值得琢磨。按理說,俄羅斯的空軍規模和裝備水平甩烏克蘭幾條街,開戰前不少人覺得烏克蘭撐不了幾天。可現實是,俄軍雖然炸得兇,卻沒能在空中完全壓住烏克蘭,反而自己損失不小。
一個原因是烏克蘭的防空網超乎預期。S-300加上西方援助的武器,硬是織了一張網,雖然攔不住所有轟炸,但至少讓俄軍付出代價。特別是戰爭打到后來,烏克蘭還搞到了一些無人機,自己也能反過來炸俄羅斯的機場和后勤線,這讓俄軍的空中行動更頭疼。
另一個原因是俄軍自己的問題。他們的飛機不少是蘇聯老型號,維護狀態也不咋樣,實戰中故障率不低。再加上飛行員訓練不足,面對復雜戰場環境時反應慢半拍,被打下來也不奇怪。而且,俄軍的指揮協調好像也不太順暢,空軍和地面部隊配合不好,有時候飛機出去一趟,連支援誰都搞不清。
轟炸的效果也得打個問號。烏克蘭雖然被炸得夠嗆,但軍隊沒垮,民心也沒散。西方援助的武器源源不斷送進來,烏克蘭靠著分散戰術和地下工事,硬是扛住了壓力。反過來,俄軍的戰機越丟越多,轟炸的頻率和力度反而有下降的趨勢,這說明他們的資源也在慢慢耗盡。
從更大的角度看,這場戰爭不光是軍事上的較量。俄軍轟炸烏克蘭,固然造成了破壞,但也激起了國際社會的強烈反彈。西方對俄羅斯的制裁一輪接一輪,能源出口受限,經濟壓力越來越大。而烏克蘭這邊,靠著援助和民間的抵抗意志,反而越打越頑強。這場仗的長期化,對雙方都是考驗,對全球格局的影響也越來越深。
俄烏戰爭打了這么久,俄軍的戰機損失和轟炸行動成了繞不開的話題。空中力量本來是俄羅斯的強項,可現在看來,既沒壓垮烏克蘭,也讓自己傷得不輕。烏克蘭呢,被炸成這樣還能堅持戰斗,韌性真不是蓋的。
這場沖突的結局誰也說不準,但有一點很清楚:戰爭沒贏家。俄軍丟了上百架戰機,烏克蘭被30萬架次轟炸弄得滿目瘡痍,雙方付出的代價都讓人嘆息。往大了說,這場仗還牽動了能源、糧食、國際關系,影響遠超戰場本身。未來會咋樣?只能邊看邊想,但愿和平早點來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