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4 月,美國 LNG(液化天然氣) 產業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60天了,中國一個訂單都沒下,要知道,美國想拿能源當武器,結果搬石頭砸了自己的腳,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歐洲,因為中國將從美國采購后轉手的 LNG 大量輸送過去,歐洲港口熱鬧非凡,極大緩解了能源之急。這場圍繞美國 LNG 的能源風云,在中美歐三方之間不斷上演轉折,美國失算,中國不慌不忙反擊,歐洲反倒撿了個大便宜。
德國威廉港的碼頭巨大的LNG運輸船靠岸,卸下滿滿的液化天然氣,工人們忙著接駁管道,岸邊堆滿了準備運往內陸的貨柜。
船上的貨物來自美國,可這批氣卻不是美國直接賣給歐洲的,而是中國貿易商轉手甩過來的,就在幾個月前,歐洲還為天然氣發愁,烏克蘭把俄羅斯的過境管道一關,中歐幾個國家的庫存直接告急。
現在,這突如其來的“及時雨”讓歐洲喘了口氣,可這背后,是美國怎么也沒想到的劇情反轉。
整整60天,中國沒從美國進口一丁點LNG,中國市場的突然蒸發讓他們措手不及,一個耗資120億美元的大項目,原計劃要生產1000萬噸LNG,現在只能無限期停擺,美國的能源產業,像是被狠狠甩了一巴掌。
2月,美國政府對中國輸美產品加了10%的關稅,想用這招逼中國在談判桌上讓步,結果中國沒含糊,10天后就宣布對美國LNG加征15%的關稅。
到了4月初,美國還不服氣,又拋出“對等關稅”的說法,中國直接放大招,對所有美國商品加征34%的關稅,美國LNG徹底沒了進中國的門路,4月6日之前,中國已經連續60天沒從美國買過一船LNG,美國的算盤算是落空了。
中國這一手,不光是簡單地還擊,而是早有準備的后招,過去幾年,中國一直在悄悄給自己攢底氣。
先說國內天然氣產量,2025年頭兩個月就搞出了433億立方米,比去年多了3.7%,四川盆地年產能直接沖到300億立方米。
再看進口,渠道早就鋪好了,3月中旬,澳大利亞一家能源公司跟中國簽了15年的合同,每年穩穩當當送來60萬噸LNG,航線還比以前短了,同一時間,中俄的天然氣管道二期也修完了,每年能多送來380億立方米的氣。
儲備這邊也沒閑著,天津的LNG接收站去年底剛擴建完,儲罐容量從16萬立方米跳到27萬立方米,2月份的庫存夠用68天,創下歷史紀錄。
有了這些底牌,中國壓根不怕美國,訂單一停,美國那邊傻眼了,中國卻能把買來的美國LNG轉手賣給歐洲。
3月17日,一艘美國來的LNG船在新加坡港轉了個彎,直奔德國威廉港,最后以45美元每百萬英熱單位的價格成交,比歐洲當時的市場價低了12美元。
歐洲買家樂開了花,這價格簡直是白撿的便宜。而中國呢,既清了庫存,又賺了差價,還幫歐洲解了燃眉之急,一舉三得。
美國的麻煩還不止于此,LNG出口量今年一季度掉了19%,對亞洲的出口更是直接腰斬42%。美國政府本來想拿能源當談判的殺手锏,國務卿還放話說要用LNG給中國施壓,可現在這招非但沒奏效,反而把自己逼進了死胡同。
中國的能源路子越走越寬,美國的布局卻開始晃悠,全球的能源玩家們都看在眼里,中國需求的轉向正在把LNG貿易的規矩重新寫一遍。
放眼全球,這場博弈的波瀾還在蕩漾,歐洲靠著中國的轉售撐過了危機,但心里清楚,這不過是權宜之計,中歐國家的天然氣缺口還在,俄羅斯的管道關了就沒那么容易再開。
中國的能源自給能力越來越強,進口挑三揀四的空間也越來越大,澳大利亞、俄羅斯、卡塔爾都得盯著中國的動向,而美國呢,LNG這張牌沒打好,接下來恐怕得在技術上下功夫,把成本壓下去,不然市場只會越縮越小。
這場能源大戲還沒到謝幕的時候,中國的策略像是在下一盤大棋,每一步都算得穩穩當當,美國想靠資源優勢壓人,結果發現對手早就不是那個只能被動挨打的角色。
歐洲這邊,雖然暫時松了口氣,但未來的路也不好走,全球LNG的競爭,慢慢從拼資源變成了拼技術和效率,誰能跟得上這變化,誰就能占住先機。
資料來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