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印度提出“印度制造”戰略,試圖通過制造業升級取代中國,成為全球制造業中心。
然而,到了2024年,印度制造業占GDP比重僅15%,遠低于中國27%,而且還面臨供應鏈不完善、外資撤離等問題。
印度試圖在中美俄之間保持平衡,將雞蛋放在不同的“籃子”里,但其發展遠未達到西方國家的預期,讓期待賺得盆滿缽滿的西方國家深感失望。
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印度撼動中國霸主地位注定要失敗!
印度“制造業強國”美夢
2014年9月25日,印度總理莫迪正式提出“印度制造”戰略,旨在將印度打造為全球“制造業中心”。
之后,印度先后提出了“制造業1.0計劃”和“制造業2.0計劃”,這兩個計劃也鮮有成效,印度在全球營商環境排名中有所提升。
印度政府為招攬國內外制造企業,不惜拿出“真金白銀”,豪擲230億美元,精準灌溉航空、汽車、電子、制藥和紡織等14個關鍵部門。
在土地供應上,印度建立了專門的工業園區,以優惠租賃甚至長期免費使用的方式吸引企業入駐,如果是比較大的制造園區,印度政府還會為入駐企業提供一站式解決方案,政府補貼廠房建造費用,或直接提供現成標準化廠房供企業“拎包入住”
同時,印度還放寬了標準,讓初出茅廬的企業能輕裝上陣闖蕩國際市場,還貼心地為其海外商務活動機票全額報銷,解決企業后顧之憂。
印度吸引三星、富士康等行業巨頭在此扎根,承諾如果達到一定生產規模,將為企業提供豐厚的補貼。
印度還全力推行的“數字印度”計劃,政府重金投資創建人工智能中心,匯聚頂尖科研人才與海量數據資源,為制造業企業提供智能算法、機器學習等前沿技術支持。
在班加羅爾、海得拉巴等科技重鎮,企業借助人工智能優化生產流程,實現質量瑕疵精準檢測、設備故障提前預警。
現在印度已經成為全球紡織業的巨頭之一,在世界排名僅次于中國,作為印度第一大工業部門,印度從棉花種植起步,無數家庭作坊式的小型紡織廠與現代化大型紡織企業共生,編織出繁雜細密的生產網絡。
在古吉拉特邦、馬哈拉施特拉邦等地,紡織工廠日夜轟鳴,印染、編織、制衣等各環節銜接緊密,產品遠銷歐美、亞洲各國。
印度汽車工業更是蓬勃發展,孕育出像馬魯蒂鈴木汽車公司、塔塔汽車公司這些大名鼎鼎的企業,馬魯蒂鈴木憑借與日本鈴木的深度合作,多款經濟型小車在本土及南亞、非洲市場廣受歡迎。
而塔塔汽車則展現出印度企業的創新謀略,不僅收購了捷豹路虎等國際知名品牌,拓展高端車領域版圖,其自主研發的商用卡車更是暢銷國內外,帶動上下游眾多零部件供應商的發展。
印度在仿制藥領域更是獨樹一幟,是全球當之無愧的“大藥房”,國內一萬多家制藥廠星羅棋布,憑借著其獨特的專利強制許可制度,印度藥企能在原研藥專利保護期內合法生產仿制藥,大幅降低藥品價格。
在全球仿制藥營收前10的企業中,印度藥企獨占一半,藥品產量也位列全球第三,仿制藥供應量源源不斷流向世界各地。
盡管印度在不少領域大放光彩,但是印度制造業僅占全球制造業的3%,與中國相比,無論是產業集群規模,還是產品全球輻射廣度,都存在不小的差距。
美夢終破裂,開始面對現實
制造業相當于一部龐大精密的機器,零部件供應商作為“螺絲釘”,要擰緊不能松動。
在印度,制造業的供應商大多為中小企業,它們在資金、技術上并沒有太多的優勢,以汽車產業為例,印度本土可供選擇的優質零部件廠商鳳毛麟角,且產品質量參差不齊,時常導致整車裝配時出現兼容性問題。
相比中國長三角、珠三角地區的零部件供應商體系,印度的中小企業在融資、技術引進、等方面孤立無援,無力投入資金提升產品開發能力,導致惡性循環,返工和退貨成為行業常態。
而印度的補貼政策看似美好,但實際效果卻大打折扣,印度的補貼申請猶如一道道高不可攀的龍門,復雜的文件手續、嚴苛的生產目標,令許多企業望而卻步。
不少企業就是咬牙切齒,也難以達到目標,最后導致資金回籠遙遙無期,嚴重挫傷企業積極性。
而印度國內政策風向更是變幻莫測,時而緊閉大門,時而大幅加征關稅,讓企業苦不堪言。
印度還一直試圖在中美俄這三個大國之間精巧地保持平衡,玩著將雞蛋放在不同“籃子”里的策略。
然而,美國卻越發感到印度的行事風格與自己的預期漸行漸遠,莫迪領導下的印度,著實讓西方失望透頂。
印度的發展也遠未達到西方所期盼的那樣高速增長,更沒能成為拉動全球經濟的強勁黑馬。
不僅如此,印度還不能完全站在西方的立場,和中俄兩個大國互相“曖昧”,這可把西方政客們氣得吹胡子瞪眼。
西方即便費盡心機,也難以徹底左右印度的走向,莫迪領導的印度,打亂了西方的霸權樂章,讓西方的如意算盤頻頻落空。
美國經濟衰退跡象越來越明顯,于是,開始將自身債務和通脹風險轉嫁給印度,開啟對印度等新興經濟體的新一輪收割,
而印度也早已看清西方國家的“嘴臉”,自從2025年初,印度開始放寬對中國的投資限制,為中國投資打開了大門,并取消對進口貨物的一些關稅和非關稅壁壘。
印度想要成為“制造業強國”,不是靠喊幾句口號、制定幾個計劃就能實現的,需要印度腳踏實地,拓展多變合作,解決制造業發展過程中的重重難題,從根本上改善營商環境。
否則,印度的“制造業強國”美夢,終將只是黃粱一夢,在現實的沖擊下,碎成一地殘渣。
本期文章就到這里了,歡迎各位朋友在留言區留下您的寶貴意見,喜歡本期文章的朋友也可以點點關注,感謝您的閱讀,咱們下期再見。
參考資料:
新華網:2024-04-18:莫迪信心滿滿謀求連任,執政十年給印度帶來了什么?
參考消息:2025-01-25:英媒:印度為何可能“未富先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