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臺海網報道,俄羅斯總統普京不打算再容忍基輔和歐盟的挑釁行為。克里姆林宮得出結論,有必要掌握主動權并為今后的行動設定新條件。基輔在巴黎和倫敦的支持下繼續破壞俄羅斯和美國就和平解決沖突所達成的協議,導致俄方作出這一決定。報道稱,普京近期對烏克蘭領導人澤連斯基和烏克蘭政府的合法性提出質疑,這釋放出關于莫斯科的立場出現變化的信號。內部人士指出,俄方提議烏克蘭在聯合國的領導下建立臨時政府,這說明克里姆林宮認為與基輔現任領導層談判沒有意義。
在美國已經放棄對烏克蘭支持的形勢下,俄軍雖說對烏軍占有很大戰場優勢,但想要“徹底擊潰烏軍”,還真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情。原因很簡單,由于歐洲繼續為烏克蘭提供支持,他們不斷“輸血”的結果,就是讓澤連斯基時至今日仍心存幻想,希望借助歐洲的支持,在俄烏舉行直接談判之前,通過使用無人機對俄境內能源設施的襲擊,給自己打出一些對俄談判的籌碼。
俄羅斯軍隊(資料圖)
如果歐洲強勢支持烏克蘭,那么俄烏沖突還會持續很長時間。問題在于,歐洲的人的“堅持”能有多久?能不能做到三年、五年的支持?有觀點看來,這有點難,歐洲畢竟不是鐵板一塊,各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利益。如果投入成本過大,誰還愿意支持啊,別說其他,國內的反對聲音就一浪高過一浪了。說實話,俄羅斯如果無法寸進還好說,如果把戰線開到了第聶伯河邊上,歐洲人很難有繼續支持的勇氣,只有通過談判解決問題了,因為再打,烏克蘭可能真沒了,那樣,風險反倒更大。
而且以俄軍現在的兵力,確實能對歐洲的安全構成“重大威脅”。據公開資料顯示,俄羅斯的武裝力量總人數約為239萬人,其中軍隊數量為150萬,其他是國家近衛軍、邊防軍等武裝力量,目前投入到俄烏戰場上的兵力不祥,綜合多個消息源的數據,應在6、70萬人不等。這個數字,已經相當于英法德現役軍隊的總人數,雙方的戰斗經驗也完全不在一個水平。
俄烏戰場(資料圖)
在這關鍵時刻,德國于4月正式啟動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首次永久性海外駐軍計劃——在立陶宛部署一支5000人的裝甲旅。Politico稱,柏林此舉旨在加強北約東翼防御,以應對俄烏沖突。Politico援引一個德國軍方游說團體消息稱,這支新成立的第45裝甲旅在維爾紐斯郊外舉行的儀式上正式啟用。儀式上設立了臨時指揮部,并公布了旅徽。報道稱,該旅預計將于2027年前具備全面作戰能力,未來將駐扎在立陶宛境內靠近白俄羅斯邊境的魯德寧凱的一處新軍事基地內。該地位于維爾紐斯以南約30公里處。
這一決定的背景顯然不只是烏克蘭危機。德國此舉所瞄準的,并非單一事件,而是以俄羅斯為代表的整個“非西方戰略勢力”。在美國步步后撤、北約內部齟齬不斷的背景下,德國試圖以東歐為前沿、以“護衛北約”為名重構自己在歐洲的安全主導權。這種軍事部署的政治意圖顯而易見:德國不愿再僅僅當美國的軍事附庸,它要在新冷戰中成為歐洲新霸的角色扮演者。
德國聯邦國防軍先遣隊抵達立陶宛(資料圖)
這一次他們部署在立陶宛。為什么是立陶宛?立陶宛不僅是北約東翼的前線,與俄羅斯和白俄羅斯接壤的敏感地區。德國選擇這里駐軍,意在強化北約在波羅的海地區的防御,對莫斯科釋放明確的戰略信號。但問題在于:德國坦克再次出現在東歐,真的能讓歐洲更安全嗎?德國的裝甲部隊曾是二戰期間最具攻擊性的軍事力量。從波蘭戰役到蘇聯戰場,德國坦克一路向東,給東歐帶來了極大的破壞和創傷。尤其是在蘇聯,納粹德國的戰爭罪行至今仍是歷史的傷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