嫌脖子上的小皮疹礙眼,愛手動解決的馬爹爹沒事就要摳一摳,沒想三年下來小皮疹不僅沒摳掉,反而越長越大,形似一朵未開放的“郁金香”突兀在皮膚上。
據家屬介紹,67歲的馬爹爹性格執著又愛面子,三年前他的前頸部鎖骨上長出了一枚黃豆大小的皮疹,在頻繁摳抓下,近半年來皮疹肉眼可見的越長越大,還長出了錐形的“角”,明顯突出在脖子上,為了遮丑馬爹爹經常穿高領衣物,摩擦下愈發加重的瘙癢不適感也惹得他摳得更加頻繁。直到前不久胃病加重住進長江航運總醫院·武漢腦科醫院消化內科,抹不開面子的他才終于聽進家人和醫生聯合勸說,于4月4日轉科至該院皮膚科接受進一步診療。
經過細致檢查,接診醫師湛世萍發現,患者皮損底端為突出皮膚的淡紅色球形腫物,表面可見過度增生的黃白色角化物,形成錐形的角,整體形似一朵未開放的“郁金香”,結合皮損形態初步診斷為皮角。皮角在其基底上雖大多表現出良性組織病理學改變,但也不乏癌前病變及惡性病變,尤其是老年患者,因此明確皮損基底部潛在的病變尤其重要。鑒于患者腫物近期明顯增大,有反復摳抓刺激情況,外觀已明顯影響外在形象和日常穿著,且不排除存在一定癌變風險,湛世萍建議馬老盡快接受微創手術切除腫物并明確病理診斷。
排除手術禁忌癥,完善充分的術前準備后,湛世萍熟練地為馬爹爹進行了局麻下的腫物切除及精細縫合。術后病理提示為外毛根鞘囊腫,這一良性病變的結果也讓老人及家屬放下了心。后續僅需經過數次換藥,待創面愈合后拆線即可。
湛世萍表示,皮角主要發生在50歲以上人群,男性多見,是一種常見的皮膚腫瘤,常見于面部、頭皮、頸部、前臂、手背等曝光區。湛世萍提醒,過度的紫外線照射是皮膚腫瘤的主要誘因之一,當前氣溫漸暖,更應注意防曬。同時,她強調,除了紫外線過度照射外,反復的炎癥刺激、化學品接觸、病毒感染、遺傳易感性、免疫缺陷等,都可能引起皮膚腫瘤的發生發展,尤其是局部摩擦及反復摳抓刺激均可能加快腫物的生長及引起性質改變。因此,除了嚴格防曬、避免過度日曬、管住手、避免人為刺激等自主防控外,應定期檢查身體各部位的皮膚,密切關注任何異常的痣、斑點或腫塊,并盡快于正規醫院皮膚科完善臨床查體、皮膚鏡檢測甚至皮膚病理活檢等規范診治,避免延誤病情及誤診、漏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