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及截圖,請知悉。
統(tǒng)一臺灣是歷史的趨勢,臺灣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土,統(tǒng)一臺灣完成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是全國人民的心愿。
而對于如何統(tǒng)一臺灣的方式,大家普遍知道的只有兩種,一是“和平統(tǒng)一”,二就是“武統(tǒng)”,并未聽說過還有什么其他方法。
其實,毛主席在77年的一場戰(zhàn)役上的觀點,有人認為或許可以總結出“第三種”統(tǒng)一臺灣的方式,那么,這第三種統(tǒng)一臺灣的方式可能會是什么呢?77年前的那場戰(zhàn)役又是怎樣的?
臺灣問題純屬我國內政
眾所周知,臺灣問題純屬我國的內政問題,他國誰都沒有資格干涉,而臺灣問題是出現(xiàn)于解放戰(zhàn)爭時期的。
蔣介石其實一直都想要消滅共產黨,甚至都枉顧日軍侵華現(xiàn)實,還提出“攘外必選安內”的話,要不是西安事變的發(fā)生,想讓蔣介石抗日還不知道得到什么時候了。
所以抗日戰(zhàn)爭勝利之后,蔣介石看共產黨勢頭正盛,壓根就等不了了,很快就挑起了戰(zhàn)爭,于是解放戰(zhàn)爭打響。
雖然蔣介石看似很有信心要打敗共產黨,實際上他心里早就開始盤算著自己的退路,他對自己的“退路”的第一個要求就是要遠離共產黨,不受共產黨的影響。
其次是能容得下他的國民黨部隊,最后一個要求還怪高,想有一個既能離共產黨遠的,但也離的不那么遠的地方。
為此他都考慮過西北和西南等地,可都不符合他的要求,然后沒事的時候就對著中國地圖看,最后他看到了臺灣島。
在心里一一對應條件之后,發(fā)現(xiàn)臺灣島實在是太符合他的要求了,于是在解放戰(zhàn)爭剛打起來的時候,蔣介石就開始在臺灣島上做準備了。
蔣介石注定是失敗的,因為不管是他還是他的國民黨軍隊都是不得人心的,他作為國民黨的領導人不得部下的心,國民黨又不深得民心,那兵源都是靠抓壯丁,一些吃食都是靠搶劫老百姓的,這樣的部隊怎么可能長得了。
1949的渡江戰(zhàn)役之后,蔣介石知道敗局已定,便去往臺灣,自此之后臺灣問題產生,兩岸想要臺灣回歸、祖國統(tǒng)一的愿望,也自那時開始并從未中斷過。
77年前的那場戰(zhàn)役
多年以來,為了解決臺灣問題,也制定了針對性的基本方針,那便是“和平統(tǒng)一、一國兩制”,也被認為是實現(xiàn)國家統(tǒng)一的最佳方式。
但現(xiàn)實的事物是不會被我們所左右的,真能和平統(tǒng)一再好不過,可倘若不行,就只能采取“武統(tǒng)”的方式,因此這也是第二個統(tǒng)一臺灣的方式。
不過不到不得已的時候,相信也不會輕易使用這個方式,畢竟臺灣島上的民眾是與我們一脈相承的,各種設施建設等等自然是不被破壞的好。
可不是和平統(tǒng)一就是武統(tǒng),武統(tǒng)的話難免會造成損失,這是不可避免的,要不然又該如何呢?
其實毛主席在77年前一場戰(zhàn)役中的觀點也許可以為我們提供新的統(tǒng)一方式,而當年那場戰(zhàn)役便是遼沈戰(zhàn)役中攻打錦州的那一戰(zhàn)。
東北在戰(zhàn)爭時期一直都是極為重要的戰(zhàn)略地區(qū),77年前,那時國民黨氣數(shù)已盡,全軍上下軍心渙散,只是誰都不敢大喊“不干了”。
但即便如此,國民黨也是占據(jù)著東北大部分城市的,后來經過多次較量,解放軍大獲全勝,之后便開始向國統(tǒng)區(qū)發(fā)起進攻,這個時候雖然我軍在數(shù)量上占優(yōu)勢,但也比不上國民黨軍隊占的地勢好。
所以如何打走國民黨軍隊解放東三省,就成為了毛主席等領導人要非常謹慎對待的事情,因為掌握東三省對統(tǒng)一全國來說實在是太重要了。
在商討如何解放東北的問題上,多位將領認為應該直取長春,因為長春處于關鍵位置上,如果解放軍掌握了這里,勢必會從氣勢上震懾到國民黨軍隊。
只要他們的士氣低落了,其他鄰近的國民黨軍隊也許會繳械投降或者直接起義,讓國民黨從內部土崩瓦解,那么解放其他城市便輕而易舉了。
但毛主席聽了后認為不妥,他認為拿下長春后,國民黨要是沒有被我軍震懾住呢?這樣的事情誰也說不準。
而最重要的則是這第二點,毛主席認為就算解放軍掌握了長春,國民黨其他軍隊肯定會趁此派出援軍圍住長春,就算一下子吃不掉長春內的解放軍,國民黨軍隊也肯定要圍困住的。
再者說,只要長春一旦被解放軍掌握住,那國民黨軍隊不管哪個城市的兵先增援過來,都會讓解放軍承擔巨大的兵力壓制,這個風險太大了,要是硬拼,就算贏了,損失只會更大。那到底該如何?
第三種統(tǒng)一方式?
這時毛主席用手點出了“錦州”這個地方,之后毛主席不語,只見將領們眼神中透露著驚訝,“對啊,怎么沒想到這個地方呢?”,很多將領瞬間都恍然大悟。
這個錦州是一個不太起眼的地方,可它確是通往關內和關外的“大門”,位置十分關鍵,如果掌握了這里,解放軍就相當于“掌門人”,國民黨進到關內,解放軍再把“門”一關,不就想怎么揍就怎么揍了?這也是“關門打狗”戰(zhàn)略的由來。
多位將領紛紛點頭,后來遼沈戰(zhàn)役打響,解放軍直取錦州,之后很順利的就拿下了沈陽等眾多大城市。
而在長春的國民黨得知錦州被解放后,就已經知曉結局肯定是失敗的,于是多個部隊紛紛起義。可這跟臺灣問題有什么聯(lián)系?
我們可以把臺灣看成長春,長春周圍的國民黨軍隊,我們可以看成美國在亞洲這邊的軍事基地。
眾所周知,韓國和日本都是美國的“小弟”,如果我們在武統(tǒng)臺灣時,美軍事基地和日本韓國在這個時候橫插一腳,這樣一來解放軍的壓力就比較大了。這跟直接掌握長春卻很有可能承擔周邊城市的國民黨軍隊的壓力,是同一個道理。
若是我們不去直接武統(tǒng)臺灣,而是將火力先對準會插手我們統(tǒng)一臺灣事情的美軍和日本等,比如說先鏟除美軍基地,這樣的話就可以震懾住日本和韓國,讓他們不敢動手。
這些周邊勢力不摻和進來,即便臺當局再蹦跶也只是個小丑,根本不在話下,這樣的話,我們也許就會和平統(tǒng)一臺灣,民眾不會受傷,臺灣島內的也不會遭到破壞,一舉兩得。
而就算臺當局跳脫的厲害,憑解放軍的實力,也會降低損害程度,也比被他人摻和進來打仗好很多。
自然還是希望臺當局早日迷途知返,不要再執(zhí)迷不悟,最好還是和平統(tǒng)一,統(tǒng)一臺灣是歷史趨勢,誰也阻擋不了祖國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
信息來源:
攻克錦州——“關門打狗”戰(zhàn)遼沈的關鍵之戰(zhàn) 來源:中國軍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