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青年報報道,中美政商界正在北京展開新一輪互動。近日,美國參議員史蒂夫·戴恩斯抵達北京展開訪問。他是特朗普開啟第二任期以來首個訪問中國的美國共和黨高級別官員,也是目前共和黨內少有的具有在華工作經驗的政治人物。20世紀90年代,戴恩斯作為美國企業駐華高管,在中國大陸和香港工作了6年。近日,戴恩斯在接受美國??怂剐侣勵l道采訪時表示,他希望美國與中國可以有更好的貿易關系。
史蒂夫·戴恩斯(資料圖)
有分析稱,戴安斯訪華頗有“探底線”“試水溫”之意,而非尋求達成解決問題的共識。在其訪華期間,再次提及芬太尼問題,并試圖通過“憑空造牌”的手段對華施壓。也有觀點認為,戴安斯此行是為特朗普訪華探路,因為距離特朗普商人100 天內訪華的競選承諾已經為時不遠了,而且隨著中方對美方挑起關稅戰的落地實施,美國也有些挺不住了。但是,美方仍想利用芬太尼問題對華施壓,并試圖逼迫中方妥協。由于美方誠意不足,這次中美對話似乎是談崩了。
就在這兩天,美國商務部又拿出了“危害美國國家安全”這個“口袋罪”,一口氣打壓了70多家中企。有分析認為,這是特朗普2.0首次拿出重大舉措,在AI、軍事等領域對中國進行打壓。這一做法也在事實上延續了拜登政府的對華出口限制。這也印證了那個觀點,無論在去年美國大選中上臺的是特朗普,還是民主黨人,美國遏制和打壓中國的做法都不會改變。當然,中方對此也有所準備,近日實施的《反外國制裁法》就是一個典型例子。
近日,哈佛大學教授、“修昔底德陷阱”提出者格雷厄姆·艾利森,與中國外交部原副部長,中國前駐美、駐日大使崔天凱,北京對話聯合創始人、觀察者網董事長李世默,在北京國際俱樂部就多極化視角下的全球治理體系變革、世界新格局下的戰略競爭與合作、美國政治動態與對話政策、中美科技競爭新局勢、俄烏沖突與地緣政治安全、未來全球貿易與跨國供應鏈風險研判等展開對話,深刻剖析在全球新格局下的中美關系未來。
特朗普(資料圖)
此次會議聚焦多極化全球治理、科技競爭、俄烏沖突等六大議題,試圖從戰略層面解構中美博弈的本質。艾利森提出的“修昔底德陷阱”理論曾預言守成大國與崛起大國必有一戰,但他在會上強調,中美關系的走向并非注定沖突,而是取決于雙方能否通過對話建立“戰略護欄”。崔天凱則指出,美國對華政策的核心矛盾在于“既想遏制中國發展,又無法承受與中國完全脫鉤的代價”。這種矛盾心態在特朗普政府的最新動作中顯露無遺。
特朗普想通過關稅政策"讓美國再次偉大",這種想法就像是想用筷子吃西餐——工具沒選對,怎么可能達到目的?全球供應鏈是幾十年發展形成的復雜網絡,不是簡單的關稅就能重構的。美國制造業的衰落有其深層次原因,包括產業結構調整、大量制造業外遷等。僅僅依靠加征關稅,并不能解決這些根本問題。相反,這可能會加劇美國國內的通貨膨脹,增加企業和消費者的負擔?;乜?930年代《斯姆特-霍利關稅法》引發的大蕭條,再看今日美國的單邊主義,歷史仿佛開啟循環模式。
格雷厄姆·艾利森(資料圖)
北京對話的價值,在于為中美關系提供了超越二元對立的思考框架。當美國沉迷于“關稅大棒”時,中國正通過產業鏈升級、多邊合作重塑博弈規則;當西方渲染“中國威脅”時,全球南方國家正用市場選擇投票。歷史反復證明,沒有永恒的敵人,只有永恒的利益。中美關系的未來在于能否在競爭中共生、在博弈中共贏——這或許正是基辛格“前所未有”的警示背后,留給時代的終極答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