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肺絡病證治規律研究》一書由肺絡病防治研究多學科交叉創新團隊編寫完成,即將付梓出版。全書36章近85萬字,分為理論、臨床、藥物三篇,厘清了肺絡、肺之氣絡、氣道、血(脈)絡的概念,解析了肺絡助肺實現生理功能的核心作用,揭示了肺絡病氣絡—氣道—血絡傳變規律,明確了肺絡病發病、病機、辨證、治療、方藥機理,旨在提高呼吸系統傳染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和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的中西醫結合防治水平。
該書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吳以嶺在創建絡病學中醫新學科的基礎上,圍繞絡病學科下一步研究方向和重要領域——臟腑絡病證治規律研究的首部專著,為絡病證治共性規律與臟腑生理及病理的差異化特征緊密結合、推動臟腑絡病證治發展,提供了重要示范。
絡病理論是研究絡病發生發展與辨證治療規律的臨床學科。絡病不是一個獨立病種,而是廣泛存在于多種難治性疾病中的病機狀態及過程,系統構建絡病證治對提高難治性疾病的臨床療效,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吳以嶺院士自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致力于絡病證治研究,經過幾十年的研究,在中醫學術發展史上首次形成系統絡病理論,建立了絡病證治體系,并創立中醫絡病學新學科,該學科目前已成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高水平中醫藥重點學科建設項目。吳以嶺院士出版了反映絡病證治的《絡病學》、反映學科分支氣絡學說的《氣絡論》與脈絡學說的《脈絡論》,三部專著奠定了中醫絡病學科的理論基礎。目前,《絡病學》專著是高等醫學院校規劃教材之一,相關課程已在全國40余所高校開課。中醫絡病診療方法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藏象學說與臟腑辨證的建立與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黃帝內經》建立完整經絡系統,奠定絡病學說理論基礎,并借助經絡構建以五臟為中心的藏象理論體系。東漢張仲景開臟腑辨證之先河,結合通絡治療提高了肝著、虛勞、瘧母治療水平,奠定絡病證治的臨床基礎。清代葉天士在臟腑辨證基礎上,將通絡治療進一步用于癥積、痹證、中風、虛勞、痛證等,顯著提高了臨床療效。上述先賢的臨床實踐反映了絡病證治與臟腑辨證相結合提高臨床治療水平的歷史規律。站在絡病證治與臟腑辨證發展的時代交叉點上,目前,絡病證治第四個發展階段的研究成果為二者深入結合、提高多種難治性疾病臨床療效提供了重要契機。
肺絡病證治體系的構建遵循著歷史文獻挖掘—指導臨床實踐—形成創新理論—再指導臨床—升華完善理論的中醫藥學科發展規律。《肺絡病證治規律研究》一書系統提出了肺之血(脈)絡病變的基本病機、證候類型及辨證論治方案,突破了歷代重視肺主氣而忽視其主血脈(絡)的功能。基于中醫血(脈)絡與西醫微血管包括微循環解剖形態學同一性,該書提出基于肺微血管保護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干預新策略,對突破當前以改善氣道炎癥為主的治療現狀、通過早期干預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臨床防治水平,具有重要理論指導價值。
肺絡病證治構建吸納現代科技,做到宏觀與微觀、整體與局部、定性與定量結合,推動了呼吸系統疾病整合醫學的發展。《肺絡病證治規律研究》一書指出,肺之氣絡與神經、內分泌、免疫調節功能之間的相關性,肺之血(脈)絡與微血管特別是微循環之間的相關性,有助于從氣絡—氣道—血(脈)絡關聯互作關系,進一步整合、解析肺臟生理及肺絡病病理機制。肺絡病證治體系構建為呼吸系統傳染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和慢性呼吸系統疾病防治提供了中醫原創理論指導,形成了呼吸系統重大疾病防治中西醫協同解決方案,有助于提高呼吸系統疾病臨床防治水平,并推動中西醫結合呼吸學科的發展。
文:河北省絡學創新醫藥研究院 賈振華
編輯:李寧 王政清
審核:萬懿 王朝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