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時159天總航程2.7萬余海里,“雪龍”號極地科考破冰船今天上午凱旋,停靠位于上海的中國極地考察國內基地碼頭。這是我國第二次在南極實施3船分航段考察,“雪龍”號、“永盛”輪已完成任務返航,“雪龍2”號目前正在執行羅斯海聯合航次,預計6月完成考察任務返回上海。隨著秦嶺站完成配套設施設備建設并首次開展越冬考察任務,中國南極考察進入“三站越冬”時代。
“雪龍”號極地科考破冰船凱旋。袁婧攝
作為我國極地考察40周年之際開展的重要科學考察,本次考察在技術方法創新、我國自主研發極地裝備的規模化應用、國際交流合作等方面取得了新突破,在作業時間、區域跨度等方面均創歷史新高,取得一批重要的科研成果。
秦嶺站位于羅斯海恩克斯堡島,是我國第5座南極考察站,也是繼長城站、中山站之后的第3座常年考察站,于去年2月建成并投入使用。中國第41次南極考察臨時黨委副書記、副領隊胡紅橋介紹,度夏期間,秦嶺站完成了包括新能源系統、通信系統、海水淡化、污水處理等配套設備設施安裝,已具備開展越冬考察的保障能力。秦嶺站首次應用成功應用風、光、氫、儲多能互補體系,新能源利用率超60%。目前,有43名隊員在秦嶺站執行越冬任務。越冬任務期間,秦嶺站將繼續推進主體建筑內部工程、管線系統安裝,開展全站系統聯調聯試、功能模塊集成等收尾工作。
車輛維修。受訪者提供
中國第41次南極考察隊臨時黨委書記、領隊王金輝介紹,科考隊通過航空調查填補了我國中山冰雪機場至恩德比地、格羅夫山、查爾斯王子山和伊麗莎白公主地沿線冰蓋區的基礎數據空白;首次在阿蒙森海進行長柱狀活塞重力取樣,獲得8.67米沉積物巖芯,可用于揭示阿蒙森海古海洋與古環境演化;采用多種方式開展麒麟冰下湖科學鉆探選址,其中首次在南極內陸區域開展主動源地震勘探,填補了我國在南極高精度地震探測領域的空白,探測能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等待底棲生物拖網作業收網。受訪者提供
南極生態系統中最重要的生物鯨魚和企鵝等觀測種類和數量上也有新突破。王金輝透露,在航行至哈康七世海時首次觀測到了南瓶鼻鯨,目前該航次目擊的海洋哺乳動物超過560群,數量超過1300頭。在阿曼達灣南極特別保護區首次回收了超過一整年的帝企鵝的自動監測數據,為研究企鵝的實現和企鵝棲息地年紀變化提供重要的數據支撐。
淺冰芯鉆取。受訪者提供
本次南極考察國際合作“多點開花”。考察隊由來自國內外118家單位的516人組成。在羅斯海地區組織了秋季聯合航次考察,美國、澳大利亞、韓國、英國、新西蘭、馬來西亞、泰國和中國香港地區參與其中;同澳大利亞,挪威等國共同實施了國際南極“環行動計劃”;與俄羅斯、巴西、印度、南非等金磚國家合作開展環南極航次考察;兩名泰國科學家應邀在南極長城站開展了微塑料方面相關研究。
“雪龍”號凱旋。袁婧攝
目前“雪龍”2號還在羅斯海區域執行秋季航次考察任務,這是我國首次開展此類任務,將為認識羅斯海秋季弱光-黑暗季節中海-冰-氣相互作用、生態系統過程、生物種群生存策略以及碳埋藏等方面提供科學數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