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4 月,英國《新科學家》雜志拋出驚世駭俗的論斷:中國治理霧霾導致大氣氣溶膠減少,削弱了對太陽輻射的反射作用,從而加速全球變暖 80%。這一觀點迅速被《衛報》《紐約時報》等西方媒體放大,甚至引申為 "中國治污反致氣候危機"。
中國許多城市曾經被嚴重霧霾困擾,PM2.5是那時大家關心的熱詞。那時候西方媒體罵我們,我們只有忍著。央視記者柴靜拍了一部《穹頂之下》反映國內空氣污染嚴重,我們也只有默默做好自己的事。
可是當中國 PM2.5 濃度從 2013 年的 900 微克 / 立方米降至 2024 年的 29.3 微克 / 立方米時,西方媒體卻從 "空氣末日" 的渲染者搖身一變,成了 "清潔空氣加速變暖" 的批判者。
西方環保的 "雙標" 真相:嘴上環保,行動拉胯
美國在氣候問題上的 "退群" 傳統堪稱一絕。特朗普政府三度退出《巴黎協定》,宣布 "國家能源緊急狀態",鼓勵擴大化石能源開采,甚至將風能、太陽能排除在 "能源資源" 定義之外。這種行徑導致美國人均碳排放仍是中國的 2 倍,卻對發展中國家的減排成果橫加指責。
歐洲同樣深陷 "綠色悖論"。德國、波蘭等國仍依賴煤炭,2024 年德國煤電占比不降反升。更令人瞠目的是,歐洲國家在歷史排放責任上集體失憶 —— 工業革命以來,發達國家累計排放 2500 億噸二氧化碳,卻拒絕將其納入責任框架。
《巴黎協定》要求發達國家每年提供 1000 億美元氣候援助,但實際到位資金不足 20%。相比之下,中國投入 4 萬億元推進大氣治理,拉動 GDP 增長 5 萬億,創造 300 萬綠色就業崗位,實現環境與經濟的協同進化。這種 "真金白銀" 的投入,與西方的 "口惠而實不至" 形成鮮明對比。
西方的所謂環保組織也不是什么好鳥。在剛果河,國際河流組織(International Rivers)持續 20 年阻撓英加水電站建設。這座設計裝機容量 44000 兆瓦的超級工程,建成后將使非洲發電量提升三分之一,卻被環保組織污名化為 "生態災難"。
為了“環保”,所謂"環保少女" 格蕾塔?通貝里2019 年乘坐帆船跨越大西洋。但是,她的團隊為將帆船運回歐洲,產生的碳排放是直飛航班的 3 倍。
來看看我們都做了些什么——
塞罕壩:荒原變林海的生態奇跡
在河北省北部的渾善達克沙地南緣,三代塞罕壩人用半個世紀創造了世界最大人工林海。1962 年,369 名平均年齡不到 24 歲的創業者挺進 "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 的荒漠,住地窨子、啃莜面餅,在年均 - 19℃的極寒中嘗試機械造林。第一代建設者梁臣隱瞞抗美援朝戰場留下的耳傷,在馬蹄坑試驗地連續奮戰三個月,最終實現 688 畝針葉林成活率 95% 的突破。
如今的塞罕壩,112 萬畝林海每年釋放氧氣 54.5 萬噸,涵養水源 1.37 億立方米,碳匯量超 852 萬噸。2017 年,塞罕壩榮獲聯合國 "地球衛士獎",頒獎詞稱其 "用一棵樹改變世界"。
塔克拉瑪干:"死亡之海" 的綠色逆襲
在新疆塔里木盆地,3046 公里的環沙漠綠色阻沙帶于 2024 年全面 "鎖邊合龍",這是人類治沙史上的里程碑。為攻克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中國科學家研發出 "光伏 + 草方格 + 滴灌" 復合治沙技術:光伏板降低風速 60%,板下種植的苜蓿等飼草年畝均收益超 2000 元;沙雅縣 25 萬千瓦光伏電站用太陽能抽取地下微咸水,使梭梭成活率從 30% 躍升至 90%。
當西方媒體將中國治污成果歪曲為 "氣候危機" 時,他們選擇性忽視了一個基本事實:全球變暖的主因是發達國家百年工業化累積的溫室氣體排放,而非發展中國家的污染治理。中國以占全球 18% 的人口,貢獻了全球 30% 的可再生能源投資,用行動證明了綠色轉型的可行性。
從塞罕壩的 "一棵松" 到塔克拉瑪干的 "綠圍脖",中國用生態奇跡回應質疑,以責任擔當引領全球。這場關于氣候治理的輿論博弈,終將在事實與數據面前分出勝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