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當89歲的“影壇活化石”牛犇被兒子送進上海某高端養老院時,全網炸了!
有人痛罵“不孝子把老父丟進牢籠”,有人哀嘆“藝術家晚年竟如此凄涼”。
可鏡頭一轉,這位每天在養老院KTV高歌《鴻雁》、揮毫寫書法、拒絕護工攙扶的倔老頭,卻狠狠撕碎了大眾想象的悲情劇本。
他住著年費150萬的“老年迪士尼”,兒子每周跨國教他刷,四代同堂游歐洲慶生時他笑得比奧斯卡影帝還得意。
原來,真正的孝順從不在“綁著父母演團圓”,而是放他們在體面的世界里,活成自己人生的導演。
從“小角色”到“大影帝”——牛犇的熒幕人生
6歲那年,父母接連離世,牛犇成了天津街頭啃著冷饅頭的孤兒。
哥哥在中電三廠當司機,勉強帶著他和妹妹擠在廠區雜物間,餓到和野狗搶食是常事。
命運的轉機藏在一次跑腿中,11歲的他幫劇組送道具,被演員謝添一把拽進鏡頭,在抗日電影里演了個沒臺詞的小村童。
片場的一口熱飯,成了他扎根銀幕的起點。
身高不足1米6、總被叫“小老頭”的他,硬是在200多部影視劇里演活了市井煙火氣。
從《龍須溝》里掙扎求生的底層百姓,到《牧馬人》中憨厚質樸的牧民,別人眼里的“邊角料”角色,被他演出了千斤分量。
沒助理、不用替身,他帶著滿身淤青在片場打滾,連摔下毛驢都堅持自己完成拍攝。
最絕的是《飛越老人院》里全程無臺詞的角色,光靠眼神和手指顫抖,就把失語老人的孤獨刻進了觀眾心里。
82歲那年,他顫巍巍接過金雞獎終身成就獎杯,臺下陳道明等大咖齊刷刷鞠躬致敬。
這個獎項背后,是跨越70年的堅守,從戰亂年代餓著肚子演戲,到如今年近九旬仍活躍在劇組。
2023年當選“感動中國”人物時,頒獎詞說他“把每個小人物都演成了人間煙火”。
最讓人動容的是,83歲高齡的他鄭重遞交入黨申請書,把對藝術的信仰熔鑄成一生追求。
喪妻之痛與養老院風波——晚年抉擇的隱情
2019年的病房里,牛犇弓著背趴在妻子病床邊,一筆一畫往泛黃信紙上寫情書,字跡歪斜卻寫得極慢,他得趁妻子清醒時,把那些年輕時羞于說出口的話全塞進紙里。
這對夫妻相伴六十余年,妻子總在他拍戲回家時煮一碗飄著蔥花的面,而他總偷偷把劇組發的肉罐頭攢成“驚喜”。
妻子走后,他每天對著客廳的舊藤椅發呆,廚房里發霉的搪瓷碗、衣柜里疊得整整齊齊的花布衫,都成了扎進心里的刺。
子女們發現他總在半夜摸黑翻老照片時,他主動指著上海某高端養老院的宣傳冊說:“換個地兒,興許能喘口氣。”
搬進年費150萬的“老年迪士尼”,他成了全院最忙的人。
清晨在書法室揮毫潑墨,下午鉆進KTV飆《鴻雁》高音,晚上還要和棋友殺兩盤,護工想攙他一把,反被倔老頭甩開手稱自己腿腳比年輕人還利索。
院里的人工湖被他改成“晨練舞臺”,天鵝游過他身邊時,水面倒映著老人對著天空背臺詞的剪影。
網上鋪天蓋地罵他兒子“不孝”時,長子正在歐洲酒店里給父親熨燙唐裝,準備四代同堂的生日宴。
小兒子舉著攝像機,鏡頭里89歲老人戴著漁夫帽在塞納河畔啃可頌,重孫女踮腳給他擦嘴角的酥皮渣。
大兒子每周三次的跨國教學,教老爺子用拍書法作品,陪他線上斗地主;
小兒子的硬盤存著800G父親生活影像,從養老院文藝匯演到他偷偷幫保潔員掃落葉的“違紀行為”。
被罵得最兇的春節,牛犇在養老院直播貼春聯,鏡頭角落的保溫桶里,裝著兒子清早送來的三鮮餡餃子。
89歲現狀——藝術家的豁達與遺憾
清晨六點的養老院走廊,總能看見牛犇攥著拖把來回蹭地,拐杖靠在墻邊直打晃。
護工想幫他收拾房間,推門發現被子疊得棱角分明,窗臺上晾著剛寫完的毛筆字,墨跡未干的宣紙上壓著半塊啃剩的桃酥。
這個拒絕“特殊照顧”的老頭,每天雷打不動散步三公里,逢人就炫耀自己能用老年機拍短。
書法室的老師說他握筆手抖得厲害,可一落紙就穩得像年輕時在片場舉道具。
“哪天有劇組要老頭,我爬著去都行。”他摸著茶幾上泛黃的劇本念叨,那些折角的頁碼還留著當年跳冰湖、摔斷肋骨的記憶。
養老院的文藝匯演成了他的“片場”,給合唱團排站位比劃得像導演說戲,看見年輕護工刷手機追劇,總要湊過去嘀咕兩句“這哭戲得收著點演”。
柜子里鎖著金雞獎杯,但最讓他得意的,是去年客串社區微電影時,硬是甩開攙扶自己拄拐走了十米戲路。
當網友還在爭論“送養老院等于不孝”時,牛犇的保溫杯早和棋友泡成了“兄弟杯”,兒子定期往他平板里傳孫輩的足球賽。
這讓人想起另一位住養老院18年的歌唱家于淑珍,子女同樣背負多年罵名,卻默默把母親房間布置成音樂廳。
傳統觀念里“鎖老家盡孝”的執念,正在被連線教老人用、跨國訂制康復餐的新型親情瓦解。
牛犇手機里存著四代同堂的歐洲游合照,背景里的埃菲爾鐵塔,比他年輕時拍戲見過的所有布景都真實。
晨光漫過養老院的人工湖,89歲的老人又在對岸背起了臺詞。
風吹散的聲音里,混著書法室的墨香、KTV的老歌,和那個關于“體面養老”的時代叩問。
結語
牛犇這個倔老頭,活到89歲還在給自己導戲。
年輕時揣著冷饅頭跑龍套要“戲比天大”,如今在養老院搶拖把、拍段子,照樣把日子過得熱氣騰騰。
有人說子女送他進養老院是“不孝”,可真正的孝順哪能是捆著爹媽當擺設?
就像他當年摔斷肋骨都不用替身,如今子女也懂退后兩步,教他用童話看孫子踢球,由著他拄拐杖也要自己貼春聯。
養老院的晨光照著背臺詞的老人,倒映出1946年那個小群演的影子:活一輩子,體面老去不過是換個場子繼續當自己人生的主角。
信息來源:上海電影制片廠成立75周年,90歲牛犇回憶往事 北京日報客戶端
演了一輩子小人物,他用什么感動中國? 中國新聞網
黨旗下的青春|“80后”藝術家牛犇:演出讓人民滿意的角色.澎湃新聞
2019電視劇品質盛典:他出場讓所有大明星都站立鼓掌,他叫牛犇.騰訊
牛犇曝情史:贏乒乓球戀上妻子 在家說一不二.鳳凰資訊
[中國電影報道]紀錄電影《矢志不渝》浙江海鹽首映 顏丹晨:牛犇值得所有青年演員學習.央視網
表演藝術家牛犇:他一輩子演小人物,成就真正“大寫的人”——人民政協網.人民政協網
表演藝術家牛犇:沒有小的角色,只有小演員.1905.com
演了一輩子小人物,他用什么感動中國?.中國青年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