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結構里的隊列和棧,就像社會的有序進行和公平遵守的規則。”在武漢文理學院教師繆琦的課堂上,抽象的技術概念總與具象的社會命題同頻共振。她將北斗項目、三峽工程等國家大型項目相關數據用于課程實驗,引導學生在進行項目操作時思考“如何構建數字時代的協作規則”,感悟“大國工匠毫米級的堅守”。
這位“技術派”教師就是武漢文理學院信息與計算機學院副院長繆琦。她用十余年時間摸索出一條工科與思政融合的創新路徑——讓大國工程成為教科書,讓代碼邏輯傳遞價值觀。2023級學生賴紫怡回憶道,繆老師上課很獨特,不會只依賴PPT,她會在黑板上認真畫圖,把復雜的知識變得通俗易懂。“像講數據結構時,那些圖讓我一下子就明白了抽象的概念。而且她還分享自己的學習經歷,比如遇到難題怎么克服,這讓我更有信心戰勝困難。”
面對部分學生因“喜歡打游戲”選擇專業的現狀,繆琦在她的課程中植入職業規劃專題:她不僅分析了游戲設計、游戲開發等相關專業的就業前景,還引導學生思考個人興趣與職業發展之間的平衡。
“她說找工作不能好高騖遠,要主動去嘗試,臉皮‘厚’一點,多去問、多去投簡歷。我現在找工作就牢記她的話,不再眼高手低。”21屆學生舒展在接受采訪時表示,“而且她在課堂上,會引入國家工程的數據,像講算法的時候,會找一些厲害的科研成果和獎項的資料給我們看,提到馮諾依曼這些科學家,激勵我們努力學習,以后也能做出大成就。”
“曾經,實驗室鍵盤敲擊聲總是此起彼伏卻互不相聞——藍橋杯個人賽報名人數較多,而需要組隊協作的團隊賽事卻屢現‘組隊荒’。”這種“獨行俠”式學習狀態,在繆琦引入思政課程模塊后發生改變。學院輔導員觀察發現:“現在學生組隊做課程設計,會主動考慮成員特長搭配,有點像研發團隊的雛形了。”
獲得中國計算機設計大賽國賽三等獎的團隊成員21屆學生劉楊分享了他們的經歷。他說:“這是我們團隊也是我們成員第一次參加團隊比賽!遇到技術難題,她總是耐心解答。記得有一次我們項目方向出現分歧,差點影響進度,是繆老師幫我們調解,讓我們明白團隊協作的重要性,當我們一起收到獲獎消息,興奮之余我們也更加體會到團隊協作的重要。”
“既然都這么熱愛游戲,為什么不做一款自己的優秀游戲呢?”劉楊介紹道,剛入校的時候目標不明確,但在繆老師潛移默化地影響下,學生的思維也有所轉變。團隊成員均為一個寢室的學生,因為都熱愛游戲,選擇了游戲開發方向,準備比賽那段時間,大家在圖書館學到很晚,回寢室也會討論。“以前我覺得個人能力強就行,因為我和我身邊的同學大部分性格都比較內向,可能覺得溝通是一件很麻煩的事情。并且在繆老師的指引下,參加這次比賽,才知道團隊配合好了,能發揮出更大的力量。”
繆琦的課程還延伸出獨特的“技術公益”實踐:她主導并組織學生赴黃岡市黃梅縣栗林村開展“暑期留守兒童人工智能小課堂”志愿服務,用少兒編程為當地兒童打開數字世界的大門,引導他們利用編程解決現實問題,從而深刻理解科技向善的分量。
團隊負責人賴紫怡提到,在參與三下鄉志愿服務時,她也將從繆老師那里學到的知識傳遞給孩子們,“我們給小朋友們教計算機知識和少兒編程,也會去給他們科普科學家的故事。我們在繆老師的課堂上因為那些優秀案例越來越喜歡這門課,也希望現在我們教的小朋友也能通過一些偉大的科學家對科學產生興趣。”
該團隊在給小朋友普及計算機發展歷程的時候,會引入那些為計算機發展做出貢獻的科學家,激發學生們的科技自豪感;除了普及計算機知識,團隊成員也設計了手工教學,例如一起動手制作中國結、中國龍,將中國故事,傳承中華文化。“看到小朋友們眼睛里的好奇和對知識的渴望、對科學家的崇拜,以及最終真的有很多小朋友做出了自己的小程序,我們特別有成就感,也覺得自己把繆老師教給我們的科技知識和家國情懷傳遞下去了。”
這種培養模式催生了多重積極效應:學院入伍征兵學生增多,學生家國情懷與社會責任感大大提升;學習氛圍濃厚的寢室不斷涌現,形成你追我趕、奮勇爭先的良好學習狀態。學生們不僅在專業知識上有了長足進步,更在思想層面實現了升華。
繆琦這樣定義她的教育理想:“我們要培養的不僅是會寫代碼的工程師,更是能用技術注解時代命題的‘新工科人’。”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和社會需求的不斷變化,更多“硬核思政”課程正在武漢文理學院的工科課堂落地生根。(中國教育在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