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返鄉祭祖的西林縣那勞鎮居民劉女士驚喜發現,家鄉街道悄然改變——昔日“無名”的街路巷間,如今豎立起總督大道、榮祿大道、宮保路、書院路、將軍路、馱娘江路、孝坊街等鐫刻歷史記憶的道路標識牌。
“現在不僅能精準導航,每條路名都藏著家鄉故事,外地親友問路時終于能自豪地說出‘我們那勞的總督大道’了!”劉女士感慨道。經營餐飲店的韋先生對此也深有體會:“過去客人問路要說‘新區路口往下’‘醫院對面’,現在直接說‘榮祿大道’就能找到,生意往來方便多了?!?/p>
這場改變源于西林縣2024年啟動的“鄉村著名行動”。作為民政部2023年部署的全國性鄉村振興專項工作,該縣對長期“無名”的鄉(鎮)政府駐地13條主干道、120條村屯道路開展規范化命名,為46條“有名無牌”道路補設標識,實現鄉(鎮)政府駐地道路名牌全覆蓋,群眾日常問路溝通效率提升60%。在那勞鎮,漢壯雙語標識的特色路牌將岑氏家族古建筑群、孝子孝女牌坊、馱娘江生態景觀廊道等文旅資源有機串聯,構建起“古韻尋蹤”的游覽動線。
“每塊路牌都是解碼歷史基因的鑰匙。”西林縣民政局局長吳大忠介紹,當地在命名過程中深挖岑氏土司文化、馱娘江生態文化等歷史遺存,以“總督”“榮祿”等歷史官職命名主干道,用“書院”“孝坊”標注文化地標,構建起“步步見歷史、路路有典故”的文旅導覽體系。今年計劃推進“路牌+”升級工程,在路牌上增設二維碼實現“掃碼知歷史知典故”,讓靜態路牌變身文化傳播窗口,助推旅游發展。
從“有路無名”到“有名有魂”,西林縣借力“小路牌”破解基層治理與文旅發展雙重課題。通過標準化命名解決民生痛點,依托文化賦能激活歷史基因,更以“微更新”手法串聯文旅資源,為地處滇黔桂三省區交界處的桂西邊陲小鎮蹚出“文化鑄魂、旅游塑形”的特色振興之路。(岑敏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