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中山水半彭州”
這座地處成都平原北緣的城市
自秦漢設縣以來
便是文人墨客的靈感源泉
從唐代杜光庭的“池凝寒鏡貯秋光”
到清代李調元的“牛心山下花如斗”
歷代文人在此留下了近千篇詩文
構成了跨越千年的文化長廊
如今循著斑駁的詩碑與泛黃的典籍
我們得以觸摸那些或已消逝
或仍鮮活的彭州勝景
在文字與實景的交疊中
感受歷史長河沖刷出的文明肌理
山水形勝:凝固在詩句中的地質奇觀
“四里坡而下,有洞泉淙淙。轉腹細若螾,出口奔如龍?!崩钫{元《小魚洞》用五聯十句完整勾勒出喀斯特地貌奇觀,詩中“懸崖崷崪處,噴薄濺蓊茸”的激流,與今日小魚洞的地理特征完全吻合。這位清代蜀學大家曾任廣東學政,卻對故鄉巴蜀山水情有獨鐘,其《童山詩集》收錄彭州風物詩達二十余首。
丹景山的層巒疊嶂在五代前蜀徐太后筆下更顯神秘:“風巧解吹松上曲,蝶嬌頻采臉邊脂?!边@位執掌朝政的女詩人,將金華宮道觀所在的牡丹山谷,描繪成“好把身心清凈處”的修真秘境。而清代顧復初“綠陰三十里,谷鳥午猶眠”的記述,則印證了此處生態系統的千年延續,如今那“三十里翠廊”仍是丹景山景觀之一。
梵剎道觀:香火與墨香交織的信仰圖譜
唐代道教宗師杜光庭在《題鴻都觀》中留下完整修道感悟:“亡吳霸越已功全,深隱云林始學仙。鸞鶴自飄三蜀駕,波濤猶憶五湖船?!边@位編纂《道藏》三千卷的“扶宗立教大師”,晚年隱居漓沅治(今葛仙山),其筆下的“雙溪夜月明寒玉”至今仍是道教標志性景觀。
北宋文豪蘇洵為龍興寺所作的《彭州圓覺禪院記》,以“居斯樂,不樂不居也”的哲學思考,記錄下這座禪院的重建歷程。文中特別強調“保聰之不以叛其師悅予也”,凸顯其“文以載道”的創作觀。龍興寺一度稱為圓覺禪院,如今這座古寺,正應和了詩文的滄桑詠嘆。
九峰山的禪意,在清代詩僧含澈筆下的《登九峰半山題祖師殿》里層層遞進:“松枯云護蘚,泉滴石沉池。老佛懷明本,高僧憶大隋。”這位主持昭覺寺二十年的高僧,用“行行山雨至,中道轉遲遲”的行走體驗,將修行境界與自然氣象完美融合。
文脈傳承:地標與永恒詩心的對話
據《彭縣志》以及清代光緒年間彭縣城池圖等文獻所記載,在彭州歷史上有著多個歷史文化地標,其中南京、北塔、東湖、西海尤為突出?!皷|湖春水對西湖,仿佛山陰祓禊圖?!崩钫{元筆下的東湖,曾是一處蜀中勝景。其《東湖》后聯“昔日樓臺今已圮,茂林修竹有還無”的悵惘,恰成彭州古城變遷的縮影。如今原址仍可窺見當年“曲水流觴”的風雅。
“磴道橫煙沒”“雙嶂蒙椒樾”——晚清學者王闿運在《訪天彭闕因至丹景山》中留下的詩句,恰為今日湔江出山口“天彭門”與丹景山的地理關聯寫下注腳。這座古稱“天彭闕”的天然關隘,作為古蜀文明的地理坐標,兩山夾江如巨門洞開的地理奇觀,自古便是文人探幽訪勝的必經之路。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托身既已高,諸物夐自絕”的登臨感悟——當游客駐足丹景山,俯瞰平疇沃野的景致時,與晚清詩人“觀于樹外影,始見人世闊”的視角竟完全重合。
這些詩文不僅是歷史檔案
更是激活文化記憶的密碼
李調元“好山依舊夕陽多”的詠嘆
在今日牡丹大道晚霞中依然鮮活
蘇洵“居斯樂”的哲學
正在鄉村振興中演繹新的篇章
那些消失的北塔、東湖
因詩句的承載而獲得永恒生命
現存的丹景山、小魚洞等名勝地名
則因古今詩文的疊加更具文化縱深
這座“詩城”的奧義
恰在于此
當地理空間與文學記憶共振
便成就了跨越千年的文明對話
免責聲明:
★品鑒彭州微信公眾號推文內容僅在品鑒彭州今日頭條號轉載,其他平臺未經許可,嚴禁轉載!文中配圖支付相應稿費,若不同意使用,請告知刪除!
期數:3362期
文字:劉代萱
圖片:張勇 喬剛 胡勝 品鑒彭州
編輯:劉代萱 責編:鄧茹月 編審:祁文靜
有一種成都生活,叫彭州!
“品鑒彭州”微信征稿啦!
弘揚天府文化,傳播城市精神!
親愛的小伙伴們,“品鑒彭州”微信面向全網征集優秀稿件啦!
主辦:彭州市委宣傳部
主編:王玉巖
副主編:楊華 祁文靜
首席編輯:劉倩
責任編輯:梁丹 龍洋
編輯:劉代萱 鄧茹月
出品:彭州市融媒體中心
彭州市融媒體中心舉報電話:028一68611355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