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沖擊下的iPhone價格迷局,美國用戶要為下一部手機多付多少錢?
01
iPhone價格飆升背后的消費者賬單
美國政府近期宣布的“對等關稅”政策,正將蘋果公司及其消費者推向風口浪尖。
根據美國政府公布的關稅調整計劃,自4月9日起,對包括中國在內的多個國家進口商品加征高額"對等關稅"。由于蘋果約80%的iPhone產能集中在中國,其核心產品面臨最高達54%的關稅沖擊。
分析師預測,若蘋果將成本完全轉嫁給消費者,iPhone 16系列售價可能上漲43%,頂配版iPhone 16 Pro Max(1TB)價格或突破2300美元。
根據彭博社、路透社及多家投行分析,若蘋果將新增關稅成本完全轉嫁給消費者,不同型號的iPhone價格將出現顯著上漲。其中,旗艦機型 iPhone 16 Pro Max 的漲幅最為驚人,或從1599美元飆升至2300美元,漲幅達43%。
這一預期直接觸發(fā)了消費端的連鎖反應。紐約第五大道蘋果旗艦店員工描述:"店內氛圍如同假日購物季,但顧客臉上寫滿焦慮",部分消費者甚至定鬧鐘搶購囤貨。
同時,也有消息傳出為了應對關稅影響,蘋果公司已經提前防了一手,比如從印度緊急囤了5架飛機的貨。
據《印度時報》透露,有印度官員稱,蘋果在上個月的最后一周里,僅用了3天時間,就從印度向美國運送了5架飛機的產品,其中就包括iPhone。
02
"美國制造"的成本悖論
自特朗普政府提出“制造業(yè)回歸”政策以來,蘋果公司始終處于輿論漩渦中心。美國政府通過減稅、關稅威脅等手段施壓,試圖將iPhone生產線遷回美國。然而,從供應鏈成本、技術生態(tài)到市場邏輯,這一構想暴露出一系列悖論。
這里,我們嘗試以iPhone 16 Pro Max為例,為大家展示中美兩地iPhone生產關鍵環(huán)節(jié)的成本對比——
注:該成本模型基于彭博社、摩根士丹利等機構測算數據,未包含物流及供應鏈重組隱性成本。
更需要注意的是即使蘋果試圖將部分生產環(huán)節(jié)遷至美國,其挑戰(zhàn)遠超短期成本問題。
基礎設施與勞動力缺口上,美國缺乏成熟的電子制造生態(tài),新建工廠需4-5年周期,且技術工人短缺,同時,若僅轉移組裝環(huán)節(jié),仍需進口核心部件(如屏幕、存儲器),關稅成本無法規(guī)避。
面對這些問題,蘋果已加速向印度、越南轉移產能,預計印度將承擔25%的iPhone生產任務,以對沖地緣政治風險,然而,單純的避讓顯然不足以解決蘋果當下的所有問題。
若iPhone 16 Pro Max因美國制造成本飆升至2300美元(當前售價1599美元),70%的消費者明確表示不愿為此買單,同時,蘋果毛利率若從47%降至18%(受關稅沖擊),其萬億市值將面臨投資者信心崩塌的風險。此外,美國缺乏消費電子制造經驗,良品率與生產效率可能低于亞洲工廠,進一步削弱市場競爭力。
顯然,當下蘋果正面臨消費者與市場的“雙重拒絕”的風險。
03
歷史敗績可查
在特朗普政府加征54%對華關稅的倒逼下,蘋果公司正面臨前所未有的供應鏈重構壓力。然而,這家全球市值最高的科技企業(yè),實際上早自2013年就開啟了"美國制造"實驗,只不過三次本土化嘗試均遭遇重挫。
2013年Mac Pro實驗:螺絲釘背后的產業(yè)鏈困局
2013年,蘋果首次嘗試在美國得克薩斯州組裝Mac Pro,試圖以“美國制造”標簽提升產品溢價。
然而,這場實驗暴露了美國制造業(yè)的深層短板:因本土缺乏微型螺絲釘供應商,蘋果不得不從中國空運零部件,導致生產延期數月。
最終,美國組裝的Mac Pro單位成本比中國高出30%,生產線于2019年撤回。這一案例揭示了美國制造業(yè)“空心化”的現實——即便組裝環(huán)節(jié)遷回,核心零部件仍依賴全球供應鏈,尤其是中國的高效配套體系。
2016年供應鏈遷移評估:成本翻倍的現實重擊
特朗普政府上臺后,蘋果迫于政治壓力重新評估供應鏈回遷可能性。研究顯示,僅將iPhone組裝環(huán)節(jié)移至美國,單臺成本便從4美元激增至30-40美元;若全產業(yè)鏈轉移,iPhone售價可能翻倍至2000美元以上。更嚴峻的是,中國346家供應商中,多數因物流、人力成本和文化差異拒絕搬遷,富士康等代工巨頭也明確抵制遷廠計劃。
蘋果試圖通過壓價20%轉嫁成本,卻遭供應商集體反對,最終不得不放棄遷移。這一階段表明,供應鏈全球化已成“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復雜網絡,企業(yè)難以單方面重構。
2025年關稅倒逼策略:印度替代方案的局限性
面對美國對華加征54%關稅的新政,蘋果被迫加速“去中國化”,將iPhone產能轉向印度。
然而,印度僅能承接50%的產能,且仍需承擔26%的關稅;更關鍵的是,其60%的核心零部件仍依賴中國供應。
以iPhone 16 Pro為例,新關稅使單臺生產成本從580美元飆升至847美元,若完全轉嫁給消費者,售價需提高25%以上,遠超市場承受能力。
盡管蘋果試圖通過墨西哥、越南等地的“區(qū)域化生產”分散風險,但這些地區(qū)同樣面臨產業(yè)鏈不完整、人力成本攀升等問題。
蘋果三次折戟美國本土化,折射出全球制造業(yè)的“不可能三角”——成本、效率、政治訴求難以兼得。美國缺乏熟練工人和配套產業(yè)鏈,導致生產效率低下;印度等替代市場雖人力成本較低,卻無法復制中國“半小時供應鏈”的集群優(yōu)勢;而政治驅動的關稅政策,最終轉化為消費者負擔與企業(yè)利潤的侵蝕。
未來,蘋果或采取“選擇性回遷”策略,將Mac Pro等高端產品局部美國化以迎合政策,同時將iPhone等大眾消費品的生產分散至東南亞,輔以供應鏈壓價和產品漲價維持利潤。然而,這一路徑仍面臨中美博弈加劇、供應商反制、消費者價格敏感等多重挑戰(zhàn)。全球科技產業(yè)的供應鏈重構,注定是一場漫長而昂貴的妥協。
04
點評
誰為關稅買單?
美國關稅政策的本意是保護本土制造業(yè),卻可能讓消費者成為最終“輸家”。若iPhone價格全面上漲,蘋果不僅面臨銷量下滑風險,其“高端普惠”的品牌定位亦將動搖。
正如分析師丹?艾夫斯所言:“美國既無基礎設施也無勞動力支持科技制造復興,關稅只是一劑毒藥?!?/p>
這場由政策引發(fā)的漲價潮,或將重塑全球消費電子市場格局——而美國用戶的錢包,正首當其沖。
《電腦報》青少年月刊有獎調查
你是不是也對AI的酷炫功能充滿好奇?想用代碼召喚屬于自己的機器人?只需花3分鐘完成這份問卷,即有機會獲得《電腦報》及新刊物訂閱、未來人類32GB定制U盤等豐富獎品?。。?/p>
掃描二維碼填寫問卷
微信訂閱
歡迎通過郵局渠道訂閱2025年《電腦報》
郵發(fā)代號:77-19
單價:8元,年價:400元
編輯|張毅
主編|黎坤
總編輯|吳新
爆料聯系:cpcfan1874(微信)
壹零社:用圖文、視頻記錄科技互聯網新鮮事、電商生活、云計算、ICT領域、消費電子,商業(yè)故事?!吨袊W》每周全文收錄;中國科技報刊100強;2021年微博百萬粉絲俱樂部成員;2022年抖音優(yōu)質科技內容創(chuàng)作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