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府巍巍,以交通之名立浩然天地;弦歌鏗鏘,以創新之魂為興國之本。
4月8日,迎來129周年校慶的上海交通大學,再次令各界矚目。作為一所歷史悠久、聲譽卓著的高等學府,過去百余年間,上海交大以“飲水思源,愛國榮校”的精神,書寫著屬于交大人的時代榮光。
交大創造了中國近現代發展史上的諸多“第一”——中國最早的內燃機、最早的電機、最早的中文打字機等;新中國第一艘萬噸輪、第一艘核潛艇、第一艘氣墊船、第一艘水翼艇、自主設計的第一代戰斗機、第一枚運載火箭、第一顆人造衛星、第一例心臟二尖瓣分離術、第一例成功移植同種原位肝手術、第一例成功搶救大面積燒傷病人手術、第一個大學翻譯出版機構、數量第一的地方文獻等,都凝聚著交大師生和校友的心血智慧。
目光聚焦到中國創投領域,同樣不乏眾多交大人的身影。
這里有極富傳奇色彩的“夢之班”ACM班,辦學20年間打造了一批又一批計算機界的傳奇人物,這里走出了第四范式CEO戴文淵、依圖科技聯合創始人林晨曦、禾賽科技董事長孫愷等技術大牛;“AI四小龍”中的商湯科技、依圖科技、云從科技創始人均有交大背景;還有掌管萬億電池帝國寧德時代的曾毓群、千億金融科技巨頭東方財富實控人其實、身價670億的85后米哈游創始人蔡浩宇……如此種種,難以盡述。
正所謂“半個創投圈,都是上海交大人”,在一眾交大系商業巨頭和獨角獸之余,投資圈同樣活躍著眾多上海交大校友。
紅杉中國創始及執行合伙人沈南鵬、五源資本創始合伙人劉芹、明勢資本創始合伙人黃明明、五源資本合伙人張斐、云啟資本創始合伙人毛丞宇、藍馳創投管理合伙人朱天宇……俊采星馳,各領風騷。
創投圈,已然集結一支堅不可摧的上交系天團。
“交大幫”撐起中國AI半壁江山
AI的故事,始于1956年。
1956年夏天于美國達特茅斯學院開展的會議中,人工智能的概念被第一次提出。此后歷經數十年時間,AI發展勢如破竹,已從概念逐步走向現實,影響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而于大洋彼岸的上海交大而言,對于AI的探索始于1973年。
1973年,上海交通大學網絡信息中心的前身“上海交通大學計算中心”正式創建,是我國高校中建立最早、規模最大的計算中心之一。近年來隨著AI發展如火如荼,高校作為基礎研究的主陣地,正扛起推進AI研發和應用的大旗,上海交通大學網絡信息中心自然不是例外。
作為對人工智能最關鍵的技術,算力對人工智能的重要性逐漸成為一種共識。而上海交通大學在業內有著“中國高校算力第一”美譽。
經過多年發展,網絡信息中心逐步建立了一支高水平的信息技術服務團隊,在包括下一代互聯網關鍵技術、網絡安全體系建設、基于SaaS的云計算技術、高性能計算等方向開展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佳績,其間網絡信息中心更是逐步搭建起了國內頂尖的AI計算平臺。
近年來,人工智能正在深刻改變社會經濟發展模式,為了搶抓人工智能發展的重大戰略機遇,上交集聚校內外資源也接連推出多項舉措。
2018年1月,上海交通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成立,作為上海交通大學人工智能研究實體,研究院重點開展人工智能基礎理論與技術、人工智能芯片與系統構架、智能網聯汽車應用、智能醫療集成應用等方面的研究,致力于發揮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優勢,凝聚不同學科的優秀人才,積極培養多學科、跨學院、有特色的研究團隊,促進優秀成果的產出。
2019年,上海交大增設人工智能專業正式獲得教育部批準,專業隸屬于有“宇宙第一大院”之稱的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電院)。同年,電院正式招收人工智能特色班本科生,面向國家需求,致力于成為人工智能基礎研究拔尖人才和交叉應用高端人才成長與發展的“搖籃”。
2024年,上海交通大學人工智能學院正式揭牌成立,學院的建立標志著該校在人工智能領域人才培養和科研創新方面邁入新階段,旨在通過整合校內外資源,推動人工智能技術的原始創新與產業應用深度融合。
同在2024年,上海交大校長丁奎嶺在該年7月舉辦的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提出“AI(人工智能)+HI(人類智慧)”的概念——在人工智能推動大學人才培養變革的普遍共識下,AI越是無處不在,就越需要HI來進行互補。同年,上海交大發布“AI+HI”賦能教育教學三年行動方案,學校啟動整體層面升級改革,將建設1個AI專業、10個AI+專業、20個AI+微專業、30個AI+實驗實踐項目,推出40個AI數字化教材、500個AI+課程及N個AI賦能的教學應用。
持續在人工智能領域發力的上海交大,收獲頗豐。在新一代機器學習、深度學習與計算機視覺、人工智能芯片與架構、智能自主無人系統、醫療健康大數據智能分析等方向,上海交大形成了鮮明的特色。
在良好的人才培養機制和氛圍下,上海交大培養了一批具有影響力的創新創業人才。在AI領域,更是孵化出一支龐大的“上交幫”。
商湯科技CEO徐立、第四范式CEO戴文淵、依圖科技聯合創始人林晨曦、云天勵飛CEO陳寧、觸寶科技CEO王佳梁、流利說CTO胡哲人……眾多上交人在AI領域執牛耳,在人工智能的舞臺上發揮著引領性的作用。
“半個創投圈,都是上海交大人”
上海交大的校慶日,同樣使得整個投資圈沸騰。
“半個創投圈,都是上海交大人”——這句話并非夸張,而是對上海交通大學在創投領域深遠影響力的生動寫照。
作為中國頂尖學府之一,上海交大不僅在學術研究上屢創佳績,更在創新創業領域培養出了一批批引領時代的杰出人才。從人工智能到芯片設計,從互聯網到生物醫藥,上海交大的校友們以卓越的創新能力和商業智慧,在創投圈中書寫著屬于交大的輝煌篇章。
如果說交大校友在創投圈的成功有章可循,那么ACM班無疑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注腳之一。ACM班,這個被譽為“神仙班”的計算機科學精英班級,自2002年成立以來,便以其獨特的教學模式和卓越的培養成果,成為中國計算機教育的標桿。
ACM班的培養模式強調“學為主導-教為引導”,通過問題導向的學習方式,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力。這種模式培養出的學生,不僅在學術領域取得了卓越成就,更在商業戰場上展現出非凡的競爭力。
從中走出的杰出校友如第四范式CEO戴文淵、依圖科技聯合創始人林晨曦、禾賽科技董事長孫愷等,在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領域的創新實踐,為上交大在AI圈摘得“半壁江山”美譽添磚加瓦。
IPO數量往往被視為地方經濟發展的造血能力指標,而在資本市場,上海交大校友創辦的企業早已以數量之龐大集結成團。
據交大新上院不完全統計,2024年,共有10家交大系企業上市,他們分別是:博隆技術、達夢數據、愛迪特、聲通科技、安乃達、黑芝麻智能、合合信息、先鋒精科、網班科技、致保科技,其中6家在國內A股上市。
受到大環境影響,交大系IPO數量較之往年有所下滑,但據交大新上院不完全統計,在針對未上市企業的統計中,2024年交大系共有超200家項目獲得融資,絕大部分項目為硬科技項目,覆蓋領域有人工智能、集成電路、機器人、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等領域,總融資金額更超500億元。
放眼投資圈,也有一批又一批知名投資人來自上海交大。
近日剛獲得2025年度上海交大“杰出校友思源貢獻卓著獎”的沈南鵬,是其中最著名的代表。沈南鵬1988年畢業于上海交大應用數學系,后創辦攜程旅行網、如家酒店集團,并創立紅杉資本中國基金。他主導投資了阿里巴巴、字節跳動、美團等數百家知名企業,被譽為“中國風險投資教父”。
除了沈南鵬,投資圈的上海交大神仙陣容中還包括五源資本創始合伙人劉芹、明勢資本創始合伙人黃明明、五源資本合伙人張斐、云啟資本創始合伙人毛丞宇、藍馳創投管理合伙人朱天宇等。
隨著中國創投行業的不斷發展,相信上海交大培養出的更多優秀投資人,必將繼續在這一領域發光發熱,為推動中國經濟的創新和發展貢獻交大力量。
上海交大擠進創投圈
撐起創投圈半壁江山的上海交大,實則也是創投圈的熟面孔。
創投江湖早已有上海交大的身影。2001年,上海交通大學發起上海交通大學教育發展基金會,主要職責是接受和管理廣大校友及社會各界給予上海交通大學的捐贈,促進學校教育事業發展。捐贈資金主要用于學校教學發展、科研支持、學生成長和文化傳承等。基金會在資源拓展、項目執行與管理、捐贈人服務和資金保值增值等方面,不斷提升管理專業化和規范化水平,確保基金會工作健康、有序和可持續發展。
2016年,上海交通大學教育發展基金會參股成立了市場化資產管理機構菡源資產,后者通過主動配置管理優質資產為捐贈資金保值增值。目前,菡源資產已投資數十家一流的VC/PE和二級市場基金,并通過校友創業支持計劃等助力搭建交大系創業和投資生態,為交大和投資人創造卓越價值,促進交大產學研融合及交大校友創業。
天眼查數據顯示,目前,菡源資產已認繳出資紅杉中國、啟明創投、明勢資本、慈毅基金、云啟資本、金沙江創投、中金資本等主流基金。
除了做LP,菡源資產還做直投,且項目多為校友企業。
2020年,AI語音獨角獸思必馳完成數億元Pre-IPO輪融資,投資者名單中有菡源資產的影子,而思必馳的創始人是俞凱,正是上海交通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教授;2021年,菡源資產參與了黑芝麻智能2.35億美元的C輪融資,黑芝麻智能聯合創始人劉衛紅本科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2024年,菡源資產參與千覺機器人天使輪融資中,而后者的創始人正是上海交通大學船舶海洋與建筑工程學院副教授……
2021年,由菡源資產管理的“上海交通大學未來母基金”宣告啟動。據悉,這是首只由大學發起設立,支持學校科技成果轉化與校友創業的引導母基金,該基金首期預計規模10億元,將依托上海交大深厚的科技成果轉化要素和龐大的校友創業基礎,發揮母基金的杠桿作用和乘數效應,吸引社會資本和國有企業、金融機構、地方政府等共同參與。
彼時校方表示,“我們就是要把學術界、創業界和創投界耦合起來,圍繞創新創業創投三要素打造生態,既能促進校友企業的發展,又能推動學校科技成果轉化;既能推動學校的學科建設與學術發展,更能推動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2023年,上海交通大學又發布了“上海交大-大零號灣科技創新基金”。該基金由上海國資母基金與上海交通大學等各方共同出資,總規模為10億元。基金將支持交大科技成果轉化和助力“大零號灣”高新技術企業聚集,主要覆蓋科創企業種子輪、天使輪、加速輪階段的股權投資,支持從高校實驗室走出的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成果的轉化。
“大零號灣”來頭不小。
2015年,上海交大從閔行校區西北角幾棟閑置廠房起步,建設師生創新創業聚集地“零號灣”。2018年,上海交通大學、上海市科委、閔行區共同推進“大零號灣”建設。短短數年間,“大零號灣”成為上海唯一以“創新策源”為定位的功能區。
隨著《關于加快“大零號灣”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區建設的若干政策措施》的發布,“大零號灣”的頂層設計更加清晰。2024年7月11日,這一政策正式實施,圍繞“強策源、促轉化、增動能、聚要素、造氛圍”五個方面提出了20條具體措施。“大零號灣”熱度來襲,迅速吸引了超多企業關注。
截至目前,大零號灣估值億元以上企業達172家,估值10億以上企業45家,高新技術企業數量超700家,其中來自上海交大師生創業的企業有60余家,總估值超過500億元。上述提及的千覺機器人,也是入駐大零號灣4300家硬科技企業中的一員。
眼下,硬科技創業大潮的序幕已然拉開,高校師生開始邁步創投圈的鎂光燈下,成為資本追逐的寵兒。其中,來自頂級985上海交大的校友,不遑多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